父親將剛出生的他送予他人,長大後的他卻回來報恩

在那個飢餓的年代,一塊窩窩頭就可能會救人一條命;在那個飢餓的年代,糧食真的是比黃金還要貴重的東西。在那個年代,糧食少但是孩子卻多,老王,一個面黃肌瘦年過40的男人,家裏已經有5個孩子了,如今媳婦又即將臨盆。他看着炕上,地上蔫不做聲的幾個孩子,心頭像被針刺痛一般,沒有喫的,孩子們都餓的沒力氣動,特別是他那個本來已經會走路的小兒子,如今連路都走不順當,飢餓已經成爲這個家庭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其實,那個年代,家家戶戶基本上都如此,孩子少的些許會好一點,孩子多的,基本都這樣。

父親將剛出生的他送予他人,長大後的他卻回來報恩

圖片來自網絡

望着家徒四壁的所謂的家,老王苦苦憋了兩天跟媳婦說,如今家裏這樣,老六生下來也養不活,把老六送人吧,換點糧食,這樣也許這幾個孩子還有活下去的希望,對於老六我來世做牛做馬來還我這輩子欠他的情。媳婦哭着說,不行,再苦再難也要養他成人。媳婦不同意也在情理之中,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肉,誰會忍痛將自己的親生孩子送予他人?聽完媳婦這麼說,老王也默不作聲了,其實做父親的又何嘗忍心割捨自己的親生骨肉呢?實在是迫於無奈,也是迫於生計。

父親將剛出生的他送予他人,長大後的他卻回來報恩

圖片來自網絡

老六生下來之後,母親也是因爲飢餓沒有奶水,將近兩天沒有進食的老六哭聲都小了許多,老王和媳婦滿兩雙無奈的眼睛相對而視,眼中的淚水也許說明了什麼。老六出生的第三天被送了人,家裏多了不到100斤的糧食。後來政府實施救濟政策,雖然每家每戶都還是忍受着飢餓,但是最起碼有那麼一點點喫的。古語有云:兒走千里母擔憂,更何況是孩子被送人了呢?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老王媳婦基本上每天都是以淚洗面,眼睛都哭的恍惚了,家裏稍稍懂事的孩子知道,原來自己還有個弟弟,被送人換了糧食,救活了一家人。

父親將剛出生的他送予他人,長大後的他卻回來報恩

圖片來自網絡

後來,國家政策慢慢完善,農村的家庭條件也慢慢好了起來,老王和媳婦也有了尋兒的打算,不過,哪裏那麼好找啊,之前的接收老六的鄰村的那戶稍稍富裕人家後來也是因爲種種原因遠走他鄉了。這麼看來,想找兒子比登天都難。家裏的5個孩子也都積極的尋找着當年那個救了全家人性命的弟弟。四處尋找,託人打聽,都無果。這一天,年邁的老王和媳婦兒及孩子在家裏商量接下來尋找的計劃。突然,村支書一路小炮進門來,老王家與村支書很少有交集,支書的到來倒是讓老王和家人有點意外。支書進門便說:你們家老六回來了,你們家老六回來了。支書的兩句話讓全家人既懷疑又驚喜。隨後孩子們扶着步履蹣跚的老王和媳婦疾步向村支付走去,盼兒心切啊,,剛到門口便看到一位穿着得體,帶着黑框眼鏡的青年,老王媳婦兒仔細打量着這位青年,眉目之間都和年輕時候的老王頗爲相似。雖然沒有言語上的交流,但是親情與血緣的關係讓老王和媳婦知道,這就是當年被送人的老六。此時已經安奈不住的一家人,相擁而泣。

父親將剛出生的他送予他人,長大後的他卻回來報恩

圖片來自網絡

已經冷靜下來的大家,都詢問老六是怎麼找回來的,老六說當年自己被送人之後,養父母對自己視如己出,而且家裏就他一個孩子,生活條件也算過得去,後來國家政策好了,養父母也打算進城做些小買賣,所以就舉家搬到了遠離故鄉的城裏,自己也在城裏上了大學,現在已經畢業分配工作了,後來在養父彌留之際跟他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和當年被送樣的詳情,如今年邁的母親也督促自己回家鄉找一下親生父母,而且家裏的哥哥姐姐也多,養母擔心她過世之後,自己孤苦一人,無人照應。聽完老六話的老王一家人已經是淚流滿面,老王媳婦問:兒啊,你恨當初父母把你送養給別人嗎?老六一字一頓的說:娘,我不恨,如果我不被送人,自己也會餓死,爹孃是爲了我,也是爲了全家啊。。聽老六說完這句話,一家人再一次泣不成聲,淚流滿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