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打麥場上出現了古代戰爭中場面,一個個“牤牛陣”,從打麥場上的四角開始,分別有大小不一的大尾巴牲口拉着一個個大約長兩米左右的石碾子。石碾子的中間盤有一個長方體的木製的框架,農村人都管這玩意叫“石碾鍋子”。在“石碾鍋子”的兩邊栓着兩根長繩,這足有三米長的大繩分開兩邊,分別套在大尾巴牲口的脖子中間的一個長扁的布袋上。。這個布袋子在農村管它叫“鬃板子”。“鬃板子”中間還有兩根夾棍兒,那兩根大繩子就穿在夾棍中間。這樣大牲口才能拉起那有二百斤左右重的大石碾子。負責趕牲口的就是那幾位跛腳大叔。別看這幾位大叔平常走路恨地面不平整,可是趕起牲口來那是有獨特的功夫。大叔們手中的長鞭子一揚,牲口們就梗着脖子,邁開步子拼命似得拉着石碾子來回轉圈。這些大牲口就像說書人所說的“牤牛陣”裏的那些大牤牛一樣,馴練有速,拉着石碾子有條不紊,在大叔們大鞭子跟嘴巴的吆喝下,先是從外轉圈,然後貼裏邊轉小圈。只有這樣碾的麥稈均勻有序。麥粒也碾的乾淨利落。以至後面那些頭上蒙花毛巾的大嬸們取麥稈時省工省力。

大叔們趕着大牲口逐漸的向打麥場上中間靠攏。打麥場上中間一時間聚集了十幾個大牲口拉着石碾子在碾麥。在外人看來,這些大牲口聚在一起碾麥亂亂哄哄。其實內行們一看,這些大牲口碾麥錯落有致,都分別在走自己的路。這功勞當然是那些大叔們當之無愧。就這點小功夫沒有三年五載的經驗是趕不好牲口的。再說吆喝牲口的口令,一個“生岔子”都很難做到。乖不得幾個不服的毛頭小夥想試試這趕牲口的手藝,把這些平常大叔們馴服的大尾巴牲口,趕亂了陣腳,霎時間打麥場上馬嘶人喚,一個古代戰爭的場面在打麥場上上演了…………

那十幾個平常被馴服的大牲口一時間暴怒了,梗起脖子,掙脫小夥子們手中的繮繩,撩起蹶子,拉着石碾子,就像是一個個兇猛的野獸,在打麥場上來回奔躥。大牲口們橫衝直撞,有的頭碰頭,尾巴碰尾巴,石碾子撞在一起,有的“石碾鍋子”都碰爛碰掉。沒有碰掉的斜跨在石碾子上,石碾子東倒西歪,有的就拉掉在打麥場上。打麥場上的四角正在忙着取麥稈的大嬸們一時間不知內情,看見大牲口拼命奔躥,趕緊向麥場邊緣躲閃。平常那十幾個來麥場湊熱鬧的兒童們一時間感到好奇,都在歡呼雀躍,也跟着大牲口的不遠處奔跑。打麥場上開始大亂,

被大尾巴牲口踏過的麥稈,亂七八糟雜亂無章。麥稈有的被踏起隨風颳亂,正好粘在大牲口的鬃毛上。活像一個個長着四蹄的大長脖子的大刺蝟。

人們開始慌亂,一時間都手足無措。還是那幾個大叔臨危不亂,從那幾個毛頭小夥子們手中奪過鞭子,嘴裏喊出口令。在場的人都驚的目瞪口呆。不管是在奔跑還是跑累的大牲口一時間嘎然止步,都乖乖的停在那裏原封不動了。

(未完待續)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滄海桑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