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看这件折肩铜鬲上亮眼的斜线燕尾纹,这件圆鼎立耳上的伏鸟,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东方及东南方存在一支崇尚鸟类的氏族或部落,而新干出土的大量鸟饰青铜器,是否说明当时的人们崇拜的是鸟图腾。新中国在70年的发展中已和平崛起,我们几十年走完西方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革命,在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面前,我们需要继续从这片土地的历史和人文的积淀中汲取力量,为家乡续写辉煌的未来。

快速阅读版:

1、 我们不是南蛮!吉安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可完全媲美中原殷商时期的物品;

2、 吉州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当时的场景是“窑烟竞日夜”,“烟火数千家”;

3、 庐陵地区500家书院,它的科举史,简直就是一部开挂史:进士三千,为全国各州府第一!其中状元17名,榜眼16名,探花17名……

4、 文章节义并重的吉安,出过民族英雄文天祥,廉洁正直的欧阳铎,体恤民间疾苦的父母官黄庭坚;

5、 星星之火,为何在井冈山点起?“立身名节”“忠肝义胆”是这片土地的传承。

详细阅读版,海量图片:

南蛮还是文明?

处于中原地区的朋友曾经开玩笑说我这个江西人在历史上是属于“南蛮”,认为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历史观让我竟一时语塞。

但是今天要是再让我遇到他,一定会非常得意地甩给他这些!

这种铜罍,殷墟有,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也有!它可不是后世的复制品,这批青铜器,可都是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中期,妥妥的中国商朝时期的文物。这里的青铜文明,可完全媲美中原的殷商文明。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在发现的文物中,兵器必然是最常见的。而这些铜镞和故宫博物院里的铜镞式样不一致,它“铤不超翼,翼角薄锐”,是本地的土著特产。

铜钺的作用相当于战斧,这把铜钺和故宫博物院里的也不同。它虽有湖北盘龙城、山东益都青铜钺的影子,但它身上的燕尾纹,则是其它地方没有的。(难道是因为江西老表家家户户都有燕子窝的原因?我们喜爱燕子,以至于都把它们刻在了青铜器上!)

要说到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青铜乐器了。无论是祭祀、丧葬、征伐还是宴飨,只要是大型礼仪场合就离不开青铜乐器。

这件铜镈,前身是中原的铜铃。铜铃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舌头”,身体也不断变粗壮,最终也不摇了,而是变成了用捶来击打。这件铜镈有燕尾纹是必然的,而且它两侧鸟型的扉棱则是赣江流域青铜器的一大特点。再看看中间的牛头,小时候骑过水牛的小伙伴们,亲切不?

人类诞生于世,先畏自然而后祭祀神明。青铜礼乐器上的各种纹样则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

看看这件折肩铜鬲上亮眼的斜线燕尾纹,这件圆鼎立耳上的伏鸟,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东方及东南方存在一支崇尚鸟类的氏族或部落,而新干出土的大量鸟饰青铜器,是否说明当时的人们崇拜的是鸟图腾?

(折肩铜鬲)

这种铜罍是用来盛酒或水的容器。

它融合了商代前期和殷墟时期中原铜罍的特点,不过形体更大,腹更浅,还有十字形镂孔。另一个展厅有北京出土的青铜三羊罍,一对比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在三千多年前,文明之间不是隔绝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之间有频繁的交流,文明之间不但有吸收,还有改弦更张,不断创造出自我独特的表达方法。

(北京出土的青铜三羊罍)

文明除了交融,更有地方发展的特点。在中原出土的青铜器中,青铜农具非常罕见,而新干大洋洲不但出土了农具,还有手工制造工具。

这是个青铜犁铧,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牛耕的使用,这可是关系中国农业史的重大问题。

这个铜砧可谓“天下第一砧”,它的顶部可以托着被捶打的物件,台阶可以用来垫托弯曲的物件,而平底还有个1.2厘米的孔洞,可与圆锥配合使用。已经和现今乡间铁匠铺所用的铁砧没什么区别。要知道,这可是公元前16世纪左右商朝的物件啊!

要体现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但得有工具,更得用作品说话。

这个侧身羽人配饰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的先人在文明交流中不只是简单地模仿殷商的玉器,而是创造性地加入了自身对于鸟崇拜的元素;此外,这个羽人的环链采用的是掏雕工艺,技术水平极高,它的出现一下子就打破了认为掏雕环链工艺始于明朝的传统看法,这就比较厉害啦!

手工业要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这得农业水平比较高,农民除了养活自己,还得有余粮来养活手工业者。看来和中原的这场农业文明的PK中,南方赢!

庐陵的崛起

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商朝时的“何尊”,它的底部铸了一百多个字,里面提到周武王说要“宅兹中国”,也就是住在中国。周天子不是已经住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吗?

原来古时候的“中国”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而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周武王说要住的那个“中国”,就在今天的中原大地,河南一带。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地理范围逐渐扩大。

公元前221年,秦军南征百越,军队经庐陵(公元前222年秦灭楚设庐陵县)扩展延伸到赣江上游,穿过梅岭,到达广东;公元前214年,秦朝又派遣50万大军驻屯五岭,其中守南野的一支军队,沿着赣江而上,而庐陵是他们的“通南越道”;三国时期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据传也到了庐陵巴邱。

历史的发展无人能预测,西晋以来中原地带战乱频发,庐陵地区处江西腹地,相对安静,所以便成了北人南迁的家园之一,由此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唐玄宗时期,赣江成为岭南通往长江流域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至南宋,赣江沿岸码头商贸繁华,粮、油、麻、瓷产品、竹木原料或上岸或装船,庐陵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始绽放光彩!

这件铜权(即秤砣)就是一个见证。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来,一直是中央统一铸造铜权,但是这件元朝的铜权上面却铸有“吉安口”字样,说明铸铜权的权利下放到地方,足以说明元朝时期庐陵地区的商业交易非常繁荣。

《景德镇陶录》有记载:“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隋至元初,吉安称吉州)。”

吉州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当时的场景是“窑烟竞日夜”,“烟火数千家”。

官窑出产的瓷器很好,但吉州窑作为民窑,烧制的黑釉瓷却是非常能打——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装饰工艺最具地方特色。

这个如意云纹罐看上去非常普通,但其实它是用草木灰为原材料配置彩料,烧完后的灰白色、金黄色在漆黑的釉面上对比非常强烈。

这件花鸟纹盏的内壁装饰了三朵栀子花,两只翟鸟,这样好似相互追逐飞舞的图案,竟然是工匠们先用纸把图案剪下来,然后把图案贴在内壁上,经过烧制,图案就留下来,你说神奇不神奇?

除了巧手能剪,工匠们还能捡!他们将江西到处能见到的桑叶(别问我怎么知道,小时候养过蚕吗?)经过浸泡加工后贴在已经施加黑釉的胚胎上,再施上黄釉,就创造出了这种只有吉州窑才有的作品。“无所矫饰,浑然天成”,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然而吉州窑的工匠们不满足这种固定图案的手法,他们设想如果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然后再耍个帅,随意挥洒一种氧化铁含量比较低的釉料会怎样呢?

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玳瑁斑、虎纹斑的作品,怎么办?只能献上膝盖了!

至于这鹿纹盖罐,上面的跃鹿纹是宋代吉州窑独有。小鹿双目圆瞪,双耳竖起,身躯紧缩,躬身翘尾。就像在完成书法作品一样,工匠们用笔的中锋绘制小鹿的四肢,等到关节处收笔,再轻轻划出,最后在鹿蹄处收笔,书法绘画不分家,说的就是这样的!

文章节义并重的庐陵文化

科举制是人才选拔的机制。童生通过县府级考试成为秀才,经过乡试(省级考试)成为举人,再经过会试(中央礼部考试)成为贡士,最终通过皇帝主持的考试,成为进士,第一名成为状元。

而庐陵的科举史,简直就是一部开挂史:庐陵历代科考,进士多达三千!一不小心就拿了全国各州府第一!其中共出过17名状元,16名榜眼,17名探花,不仅如此,明朝建文二年,同期的状元、榜眼、探花全是吉安学子;明朝永乐二年,吉安学子凭实力集体碾压其他地方的学子,一举摘下一甲三名,二甲四名,如此繁盛的景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奇迹,奇迹,奇迹!

(贡生罗协中的“录取通知书”)

(赶考的书箱)

(镇尺)

如果只提崇文,那只说对了一半。进入官僚体系当官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

这是清代光绪十六年“张氏祠堂”的一件青花龙纹香炉。自北宋之后,吉安渐渐形成了众多世家大族,家族建祠堂,办教育,厚民俗,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大批的人才。

这是当时流行的民居挂屏。“宜未雨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凡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等均出自清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小时候你是不是也听妈妈或外婆说过?

除了家族和家庭重视教育,整个社会也崇文重教,从唐代到清代,吉安古代创建的府学、书院竟然多达500多所,庐陵县学、安福孔庙、龙江书院、阳明书院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学肆。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白鹭洲书院,连续创下教育约800年的历史,“白鹭洲书院”的匾额也是由宋理宗钦赐。

而作为快阁底下念过书的泰和人,不得不提北宋任泰和知县的黄庭坚。这位亲自派销食盐,常到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的父母官+文学家+书法家手书了《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以此警告官吏。

《御制戒石铭》碑及其拓本

父母官如此,人民亦如此。 “立身名节”是白鹭洲书院的办学理念,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就是从书院走出的优秀学子,他那首《正气歌》荡气回肠,铮铮铁骨,忠烈之至。

至明朝,正德三年进士欧阳铎(1481-1544),官至南兵部郎中,为人廉洁正直,敢于进谏,不阿权贵,为明政府在徭役税粮方面制定了新的制度。下面直书50行2017个字的墓志铭记载的是他的生平。

传承

星星之火,为何在井冈山点起?“立身名节”“忠肝义胆”是这片土地的传承。

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在这片拥有赤子之心的红色土地上,革命领导人带领我们坚定执着追理想。

复原毛主席八角楼

朱德的扁担

未来已来

在首都博物馆,我重新认识了家乡。这片纵横千年,拥有独特地域文化、崇文重教、立身名节、拥有革命传承的土地,将它千年的沉淀融入每个出生于此的人心中,作为从中走出来的一员,我们绝对有资本骄傲!但骄傲之余,望眼未来,责任其实很沉重。

新中国在70年的发展中已和平崛起,我们几十年走完西方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革命,在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面前,我们需要继续从这片土地的历史和人文的积淀中汲取力量,为家乡续写辉煌的未来!

感谢首都博物院及家乡各博物馆的辛苦工作,以及首博志愿者的讲解,重新刷新了我对家乡的认识,促使我已经要写下这样一篇文章。

北京的乡友们,“望郡吉安”展在首博持续到6月23日,一定去看看,让我们重新认识家乡,祝福家乡!

(展览直到6月23日,首都博物馆三层D展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