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破冰行動》,最新大火的一部電視劇。

劇集主要內容是境外某跨國販毒集團勾結東山當地不法分子進行大規模的地下冰毒生產,以達到將大量冰毒銷往中國內陸省份及海外以獲取高額利潤的目的。 在此複雜危險的環境下,以李飛爲代表的緝毒警不畏犧牲拼死撕開當地毒販和保護傘織起的那張巨大的地下毒網,並衝破重重迷局,爲“雷霆掃毒專項行動”的順利展開掃清障礙。

和《人民的名義》一樣,依舊是一部主旋律電視劇,只不過《人民的名義》是反貪,《破冰行動》是反毒。主旋律影片不代表一定不好看,非主旋律影片也不意味着一定好看,具體還是要看編劇、導演、演員鐵三角之間的搭配。

當然,影視作品不是山川網關注的重點,地域文化纔是。那麼今天我們通過《破冰行動》想要和大家聊得是什麼呢?是支撐《破冰行動》非常重要的一環——中國宗祠文化。

《破冰行動》故事原型:亞洲第一毒村博社村

在電視劇第一季的前五分鐘,就通過一場非常激烈的緝毒警察與製毒村村民之間的對戰戲,將大家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也用最短的時間向觀衆傳達了該劇的主旨思想——掃毒。

在劇集中,製毒村的名字叫做塔寨村。這個名字顯然是十分有用意的——塔,堡塔;寨,城寨,一方面是易守難攻的寓意,另一方面點出該地一定是有匪類聚集的。

劇集情節我不多做劇透,重點講講塔寨村的原型——博社村。

博社村,位於廣東省汕尾市陸豐甲西鎮東南部,處於濱海平原地區。村前北洋溪支流環繞,東南側西河連接甲子港溪水流入大海。東邊公路經西山、濠頭直至甲子鎮;北面公路經龍船石山、洪進士山、燈芯山接省道338線內隆公路經南塘、內湖、博美等鎮通往陸豐市區。博社村不但陸路交通方便,而且水路也十分方便,船隻可通往汕頭、浙江、香港、東南亞一帶等地區。

相比博社村這個名字,在網絡上該村的另一個名字,顯然更爲人所廣爲傳播——中國製毒第一村。而這一切,都與2013年底,一場“雷霆掃毒”行動緊密相關。

關於博社村製毒巔峯時期的“家族式運作、產業化經營、地方性保護”的複雜形勢我們且不談,只看看當年公安部門爲了一舉摧毀這個“亞洲第一毒村”動用的警力,就可以從中看出“毒村”到底有多毒——

2013年12月29日凌晨,廣東省公安廳出動多警種、數千警力,在直升機、邊防艇配合下,出動武警、邊防、民警和直升機、防暴犬等,對甲西鎮“涉毒堡壘村”博社村制販毒品犯罪活動進行“海陸空”立體圍剿,摧毀以陸豐籍大毒梟爲首的18個特大制販毒犯罪團伙,搗毀製毒工場77個和1個炸藥製造窩點,繳獲冰毒2925千克、K粉260千克、製毒原料23噸。

事件發生後,相關媒體曾報道過“‘雷霆掃毒’之後,博社村子裏已有近三千人外出打工”的情況。博社村毒品產業之大,涉及人數之多,可見一斑。

書記&族長:蔡東家和林耀東

在《破冰行動》中,林耀東(王勁松飾)是關鍵性的反派角色。

官方對他的介紹是:林耀東的外表是慈祥的,他是受人尊重的,一言九鼎的,他不僅是村幹部,他還是族長,他要的不僅僅是錢,他掌握在手裏的是每一個族人的靈魂,他是“冰毒教父”。

林耀東的人物原型也十分清晰——原廣東省汕尾市人大代表、陸豐市甲西鎮博社村原支部書記蔡東家。

在上文中講到的2013年12月29日“雷霆掃毒”行動中,蔡東家就是被掃掉的重要BOSS。

據南方法治報的相關報告顯示——

汕尾陸豐市博社村村民全部姓蔡,有1.4萬人,共分成3個房頭。蔡東家是村中頭房代表,在村人中威望頗高。

2011年,蔡東家從博社村的治保主任升遷爲村支書,並身兼陸豐市和汕尾市兩級人大代表。蔡東家不但自己親自組織製造毒品,還爲村人制販毒明裏暗裏地提供保護。他利用自己汕尾市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的身份,祕密收集警方偵破毒品案件的信息,在警方行動前通知重要人員潛逃,並試圖通過行賄辦案人員,幫一些被捕毒販逃離法律制裁。村裏誰因制販毒被抓了,都希望蔡東家出面把人“撈”出來。

2011年前後,博社村在蔡東家爲首的宗族勢力的帶動下,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直接參與製造冰毒,其冰毒產量在整個陸豐高居榜首,而整個陸豐的冰毒產量又佔了全國的三分之一,其一舉一動對全國乃至世界的冰毒價格都產生巨大影響,以至於當時制販毒圈內流傳着這樣的話:“生意做不做,關鍵看博社。”而在制販冰毒的鉅額暴利下結成的宗族血親利益共同體,使這個曾經的海邊漁村在短短數年間,發展成一座包庇着數量驚人的制販冰毒家庭的堅固堡壘。

上帝要讓其滅亡,必先使之癲狂,正是這個道理。

中國人的祠堂文化

宗祠,即祠堂、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

宗祠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爲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

宗祠記錄着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爲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國之大事,唯祀與戎,說的正是祭祀與軍事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放眼神州大地,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宗祠是哪裏?毋庸置疑,是北京的天安門旁的太廟。

(北京)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

而根據中國營建國都的最重要規制《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其中的“左祖右社”,即宮殿的左邊(東)是太廟,右邊(西)是社稷(壇)。

太廟是明清皇帝對先祖祭祀的地方,每年都要進行祭祀。宮廷祭祀共80多種,分爲大祀、中祀和羣祀三個等級。大祀爲皇帝親自祭拜,中祀一部分是皇帝親祀,大部分分派官員祭祀。羣祀就是官員代替皇帝祭祀去。

如果大家還對我前不久分享的《白鹿原》有記憶的話,那麼大家應該記得,在這部小說(電視劇)中,白鹿祠堂同樣是非常重要的故事線之一。

不過相比博社村的族長蔡東家,白鹿原的族長白嘉軒,雖然身上也有缺點,但是縱觀其一生,始終做到了凡事以族人利益爲第一位的族長基本要求。無論是祠堂還是族長,都是典型的儒家文化概念。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強調“賢”者居上位。

族長,這個聽起來就十分有年代感的名字,究竟意味着什麼?

族長,亦稱“宗子”。族民們爲了自身或共同的利益,一般都推舉族內德高望重的男姓長者爲族長。族長具有很大的宗法權力,宗族內部的管理和各項事務的主持一般都由族長擔綱。小如家庭糾紛、婚喪喜慶;大如祭祖、祠廟管理等事務都要主持。他們所擁有的權力,便是族權。

舊時,一大宗族的分支稱“房”,各房均有房長。他既是本房的代表,又是族長的輔佐,尤其在祭祀事務上擁有很大的權力。如福建省福州葉氏家族,大宗共分七房,七房外子孫爲小宗。

這種家庭士紳與家族長輩的結合,大大加強了族長的權力。他們可以主持祭祖,代祖先立言,代祖先行事;還可以制訂和修改各種家訓族規,操縱家族事務,規約族人行爲,並充當族人糾紛案裁判和法官。他們控制着族田和其他共有財產的管理權和分配權,控制着宗族與外部的聯繫。對於所謂觸犯家規的族人,族長有權決定各種處罰和懲治,甚至處死。

因此,族長們實際上擁有主宰家族一切事務的最高權力。由於每個家族往往非單一族長所能支配,族長之下還有族房長、士紳學士、掌事的董首等等,構成龐大的宗族管理階層。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宗族制度受到限制而削弱,族人公推族長的現象已極少見。許多鄉村雖沒有確定的族長,但有重要事情往往仍請長輩人拿主意。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地鄉村先後成立“老人會”,老人會成員多是本村宗族中名高德重長者,其職能仍很重要,往往參加村級重大事務的決定。他們利用影響力和號召力,協助村幹部工作。在一些鄉村,仍有名義上的族長,他們是經“抓鬮”產生的;一般由大家之長參加競爭,輩分並不講究,這種人俗稱“福頭”。其職能是安排族中如修族譜、興水利、做神節等事宜,並無族產可管,也無處置解決族內糾紛的權力。

一些地方族長權並未在農村徹底消亡,一些偏遠落後的鄉村,封建宗族意識仍很嚴重,近些年一些地方宗族勢力有所抬頭。有的地方爲了編修族譜推舉族長、房長,成立修譜組織,攤捐派款。

作爲被儒家文化深刻影響兩千餘年的泱泱大國,中國的宗祠文化與族長制度的影響力,顯然非一朝一日所能輕易減弱。

爲什麼如今的南方祠堂遍地,北方所剩無幾?

如果你是南方人,那麼祠堂應該從小到大你都見過不少,有些村裏動輒十幾座甚至幾十座之多;但如果你是北方人,而且很少到南方行走的話,那麼祠堂對於你而言可能更多隻是存在於歷史書上的概念。

爲什麼?因爲從目前中國祠堂的地域分佈來看,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廣東、福建幾省是祠堂存量最多的省份,而這些省份均處於南方地區。

由此,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爲什麼中國南北方在祠堂存留上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要知道,中國北方,特別是黃河流域,正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和影響最深遠的地區。祠堂作爲典型的儒家文化產物,爲何反而如今的北方地區卻所剩無幾呢?

簡單來說,主要由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首先是當下我們能夠看到的祠堂,絕大多數都是明清兩代建成的。再往前追溯,如果不是絕對的世家大族,很難歷經千年留存、修繕不斷至今。而中國經濟中心自南宋後便由北方遷至南方,由此南方作爲中國的經濟中心直至今天。祠堂的修建與維護本身就需要對應宗族的綜合實力,尤其是宗族中不斷有“光宗耀祖”之人誕生尤佳,在這一點上南方顯然更具優勢。祠堂歸根到底是一種精神符號,是必須建立在村民溫飽之上的次級需求。

其二,宗祠修起來易,立得住難。中國北方歷來天災人禍衆多,千百年來別的不說,單單是黃河的定期不定期氾濫就使得大量的北方人口不得不因此不斷遷徙謀生;而頻繁的戰爭,以及戰爭之後造成的饑荒與人口衰減,更是進一步加劇了北方許多地區人口相較南方更爲動盪,很難連續幾代、十幾代安穩地生活在同一個村落,祠堂自然也就更難長久立得住。人,始終都是祠堂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出現因變故“絕戶”的情況,祠堂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其三,也就是距離我們當下最近的文革期間,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祠堂作爲“四舊”的代表性符號,被大量破壞。其中北方由於更近政治中心,受文革影響最爲明顯,所以在祠堂被損壞方面也遠勝於南方。文革期間的諸多南方祠堂,都被當地村民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加以保護,躲過了這場浩劫。政治,從來都是影響文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來看,北方最著名的宗祠,除了身份地位十分特殊的北京太廟外,位於山西太原的晉祠,同樣是北方祠堂文化爲數不多得到傳承和存留的重要遺蹟。

晉祠原名爲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爲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爲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晉祠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爲“晉祠三絕”。

如果有幸到山西旅行的朋友,我建議大家把第一站就放在晉祠,因爲這是三晉文化的最重要根源之一。

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周成王姬誦封胞弟姬虞於唐,稱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後來叔虞宗族的一支遷至晉陽,在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建祠宇,稱唐叔虞祠。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晉。三千年歷史看山西,出處正是在這裏。

當然,山東曲阜的孔廟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國宗祠文化的代表之處,只不過其特殊的定位,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祠堂多少還是有些不同。不同在哪裏,建議大家親自去往山東去看看,便會有更深入的瞭解。

想要真正讀懂中國人的思想根源,土地與祖宗,是大家永遠無法繞開的兩大核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