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十点,李师傅开着三轮机动车经过某一个街道时,只见一名女子手里拿着一酒瓶晃晃悠悠的。女子见三轮机车从身边经过,她突然爬上了车。坐上车后,她喝了一口酒就大笑了起来。接着,她突然把手中的玻璃瓶敲碎,捡起一片碎玻璃在腹部使劲划了起来。该女子这一举措让李师傅惊呆了。李师傅发现她腹部留下一道长约20厘米的血口子,连忙停车爬进车斗去阻止,并拨打了120救护车及110报警。当地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时,女子还坐在车上,衣服和裙子已经被血染红。不久,120救护车赶到,急救医生对她伤口简单包扎后,立即送到附近医院进一步处理伤口。值班医生说,女子伤口虽然比较长,好在伤口不深,未伤及内脏。

  女子的丈夫接到民警的通知赶到医院。他告诉民警,妻子与家人、邻里之间没有任何矛盾,不过平日嗜酒,每天都要喝酒,一喝酒就会闹出怪事,怀疑染上酒精依赖症。民警让他必要时要劝妻子到医院治疗帮助她戒除酒瘾。

  去年10月29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位该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酒瘾女患者姚姚(化名),只有20岁。姚姚说,大概15岁开始,还在读中学的她就离不开酒了。几乎每天都要喝上将近1斤高度白酒,喝“断片儿”是家常便饭。

  “如 果喝不着,我会莫名烦躁,手抖得不听自己使唤。”“我慢慢知道身体肯定出了问题,但没办法控制想喝酒的欲望。”“现在更严重了。只要男朋友不在身边,我就 像疯了似的空虚,然后就把自己灌醉。等男朋友回来之后,就是激烈的争吵”。姚姚说,因为频繁醉酒后行为失控,记忆力衰退影响正常生活,与男朋友的关系也到 了崩溃的边缘。她觉得很痛苦,曾经两次割腕自杀,幸好被抢救了回来。

  医生诊断,姚姚患的是“酒精依赖症”,俗称“酒瘾”。

  典 型表现为:一,无强制性喝酒,也就是别人没有逼迫,但自己会不自觉地喝酒;二,当中断喝酒时,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戒断反应,比如手抖、心慌、意识不清等; 三,酒量越来越大,耐受性增加。 姚姚的痛苦,源于有一个嗜酒的爸爸,源于这个嗜酒爸爸的教唆!姚姚回忆: 从上小学开始,她就酒量不一般。“别的孩子口渴了父母给买饮料,我爸是带我去买啤酒喝。”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把啤酒当水喝,还经常陪着嗜酒老爸胡吃海 喝,并因此成为老爸眉飞色舞的谈资,这让姚姚从小就以“海量”为荣,长年累月,不染上酒瘾才怪!

  该医院酒瘾网瘾治疗中心主任周旭辉对姚姚进 行了仔细问诊和检查,认为“她属于很典型的酒精依赖,所有应有的症状都有。”周旭辉分析,姚姚之所以染上酒瘾,与她父亲爱喝酒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证明, 酒精依赖是具有家族聚集性的,如果父母是酒精依赖患者,子女染上酒瘾的可能性高达50%-60%。”

  瞧瞧!如果姚姚不能戒酒成功,恐怕她的下一代也无法幸免!

  每逢佳节少不了把酒言欢,社交应酬也免不了推杯换盏,而对于一些嗜酒者,无节制饮酒已成为常事,甚至不喝就会心慌、手抖,戒不掉的“瘾”给身心带来了极大痛苦。

  正常喝酒与酒依赖的差别在哪儿?

  用最通俗的说法来讲,正常饮酒可以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但是一旦形成酒依赖,即使想停止饮酒也是停不下来的。酒依赖是长期、大量饮酒后形成的心理、生理上的反应,一方面是患者的心里对酒念念不忘,形成一种“心瘾”,另一方面是停止饮酒后,身体会非常不舒服,出现了“戒断反应”,或者叫“躯体依赖”,比如心慌、手抖、出汗、血压增高、心率增快、震颤等,只有再次饮酒才能够得以平息。

  医生诊断酒依赖时,戒断反应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轻度的酒依赖表现为停酒后心里不舒服,想酒,有一点点震颤,而比较严重的酒依赖则会出现粗大震颤,大汗淋漓等戒断反应,甚至诱发意识不清、分不清东西南北、不认亲人的“震颤谵妄”状态。还有一项就是耐受性增加,比如饮酒量从最开始喝1 两白酒,逐渐升级到要喝2 两、3 两才能够满足,或者酒的度数增加,原来只喝啤酒等低度酒,发展为必须喝白酒等高度酒。

  酒依赖背后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人们常说“借酒浇愁”,酒依赖的患者往往存在比较消极的负性情绪,而饮酒可以短时间地让他们心情畅快,减轻焦虑,以至于每次情绪低落都会通过饮酒来暂时解决问题,这就形成了一种“正强化”,即强化饮酒带来的好的体验,使饮酒成为应对负性情绪的固定模式。另外还有一种“负强化”的行为反应,患者出现戒断反应时,饮酒可以暂时缓解痛苦,为了防止身体不舒服,不得不持续饮酒。

  作为戒酒者该如何摆脱酒依赖?

  建议戒酒者先停酒,看一看自己的身体是否不舒服,如果发现有戒断反应,可以到精神科门诊咨询医生,遵医嘱服用安定类的药物。患者每周至少来医院门诊一次,方便医生观察病情,及时减药。病情严重的要选择住院,在医院里一般会采取封闭治疗,急性期会马上给患者停酒,服用药物进行替代脱瘾治疗等。

  作为戒酒者的家属,首先要理解酒依赖是一种很难治疗的“脑病”,应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把负性情绪宣泄出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