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十點,李師傅開着三輪機動車經過某一個街道時,只見一名女子手裏拿着一酒瓶晃晃悠悠的。女子見三輪機車從身邊經過,她突然爬上了車。坐上車後,她喝了一口酒就大笑了起來。接着,她突然把手中的玻璃瓶敲碎,撿起一片碎玻璃在腹部使勁劃了起來。該女子這一舉措讓李師傅驚呆了。李師傅發現她腹部留下一道長約20釐米的血口子,連忙停車爬進車斗去阻止,並撥打了120救護車及110報警。當地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時,女子還坐在車上,衣服和裙子已經被血染紅。不久,120救護車趕到,急救醫生對她傷口簡單包紮後,立即送到附近醫院進一步處理傷口。值班醫生說,女子傷口雖然比較長,好在傷口不深,未傷及內臟。

  女子的丈夫接到民警的通知趕到醫院。他告訴民警,妻子與家人、鄰里之間沒有任何矛盾,不過平日嗜酒,每天都要喝酒,一喝酒就會鬧出怪事,懷疑染上酒精依賴症。民警讓他必要時要勸妻子到醫院治療幫助她戒除酒癮。

  去年10月29日,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收治了一位該院歷史上最年輕的酒癮女患者姚姚(化名),只有20歲。姚姚說,大概15歲開始,還在讀中學的她就離不開酒了。幾乎每天都要喝上將近1斤高度白酒,喝“斷片兒”是家常便飯。

  “如 果喝不着,我會莫名煩躁,手抖得不聽自己使喚。”“我慢慢知道身體肯定出了問題,但沒辦法控制想喝酒的慾望。”“現在更嚴重了。只要男朋友不在身邊,我就 像瘋了似的空虛,然後就把自己灌醉。等男朋友回來之後,就是激烈的爭吵”。姚姚說,因爲頻繁醉酒後行爲失控,記憶力衰退影響正常生活,與男朋友的關係也到 了崩潰的邊緣。她覺得很痛苦,曾經兩次割腕自殺,幸好被搶救了回來。

  醫生診斷,姚姚患的是“酒精依賴症”,俗稱“酒癮”。

  典 型表現爲:一,無強制性喝酒,也就是別人沒有逼迫,但自己會不自覺地喝酒;二,當中斷喝酒時,身體和心理都會出現戒斷反應,比如手抖、心慌、意識不清等; 三,酒量越來越大,耐受性增加。 姚姚的痛苦,源於有一個嗜酒的爸爸,源於這個嗜酒爸爸的教唆!姚姚回憶: 從上小學開始,她就酒量不一般。“別的孩子口渴了父母給買飲料,我爸是帶我去買啤酒喝。”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把啤酒當水喝,還經常陪着嗜酒老爸胡喫海 喝,並因此成爲老爸眉飛色舞的談資,這讓姚姚從小就以“海量”爲榮,長年累月,不染上酒癮纔怪!

  該醫院酒癮網癮治療中心主任周旭輝對姚姚進 行了仔細問診和檢查,認爲“她屬於很典型的酒精依賴,所有應有的症狀都有。”周旭輝分析,姚姚之所以染上酒癮,與她父親愛喝酒密切相關。“相關研究證明, 酒精依賴是具有家族聚集性的,如果父母是酒精依賴患者,子女染上酒癮的可能性高達50%-60%。”

  瞧瞧!如果姚姚不能戒酒成功,恐怕她的下一代也無法倖免!

  每逢佳節少不了把酒言歡,社交應酬也免不了推杯換盞,而對於一些嗜酒者,無節制飲酒已成爲常事,甚至不喝就會心慌、手抖,戒不掉的“癮”給身心帶來了極大痛苦。

  正常喝酒與酒依賴的差別在哪兒?

  用最通俗的說法來講,正常飲酒可以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但是一旦形成酒依賴,即使想停止飲酒也是停不下來的。酒依賴是長期、大量飲酒後形成的心理、生理上的反應,一方面是患者的心裏對酒念念不忘,形成一種“心癮”,另一方面是停止飲酒後,身體會非常不舒服,出現了“戒斷反應”,或者叫“軀體依賴”,比如心慌、手抖、出汗、血壓增高、心率增快、震顫等,只有再次飲酒才能夠得以平息。

  醫生診斷酒依賴時,戒斷反應是其中一項重要指標,輕度的酒依賴表現爲停酒後心裏不舒服,想酒,有一點點震顫,而比較嚴重的酒依賴則會出現粗大震顫,大汗淋漓等戒斷反應,甚至誘發意識不清、分不清東西南北、不認親人的“震顫譫妄”狀態。還有一項就是耐受性增加,比如飲酒量從最開始喝1 兩白酒,逐漸升級到要喝2 兩、3 兩才能夠滿足,或者酒的度數增加,原來只喝啤酒等低度酒,發展爲必須喝白酒等高度酒。

  酒依賴背後的心理因素是什麼?

  人們常說“借酒澆愁”,酒依賴的患者往往存在比較消極的負性情緒,而飲酒可以短時間地讓他們心情暢快,減輕焦慮,以至於每次情緒低落都會通過飲酒來暫時解決問題,這就形成了一種“正強化”,即強化飲酒帶來的好的體驗,使飲酒成爲應對負性情緒的固定模式。另外還有一種“負強化”的行爲反應,患者出現戒斷反應時,飲酒可以暫時緩解痛苦,爲了防止身體不舒服,不得不持續飲酒。

  作爲戒酒者該如何擺脫酒依賴?

  建議戒酒者先停酒,看一看自己的身體是否不舒服,如果發現有戒斷反應,可以到精神科門診諮詢醫生,遵醫囑服用安定類的藥物。患者每週至少來醫院門診一次,方便醫生觀察病情,及時減藥。病情嚴重的要選擇住院,在醫院裏一般會採取封閉治療,急性期會馬上給患者停酒,服用藥物進行替代脫癮治療等。

  作爲戒酒者的家屬,首先要理解酒依賴是一種很難治療的“腦病”,應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把負性情緒宣泄出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