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一 什么是结字?

我已经讲过取势,讲过裹束,我们来试一下。譬如要写一个"仁"字,先取立人势,然后是奋笔势。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裹束起来,结果"仁"字是出来了,但看起来不大对头,右旁的"二"太低了,而且两横之间的空间也太小。

再如"天"字,取势很简单,第一势奋笔势,第二是交争势。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裹束起来,结果也不好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还有点事情我们没有做,很明显要调整一下位置。

又如"安"字,这"安"字也有问题。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民间口诀说:"若要安字好,帽子戴得小",宝盖头应该小一点,"女"字中间的空间应该减小,一横可以长一点,这样就好看了。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呢?你用笔好,取势熟练,但结字差还是不行。

简言之:

■几个笔势裹束成字,并不保证这个字好看。

■裹束时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调整各笔势之间的关系,称为结字。

结字的概念历史上很早就提出来了。如一千七百多年前,魏晋时期,卫恒评章草大家崔瑗的优缺点,他说:"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他说崔瑗的优点是"甚得笔势",缺点是"结字小疏","疏"就是有疏失,不细密。

张怀瓘评论草书三家,杜度、崔瑗和张芝,他引用韦诞的话这样说:"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笔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杜度是汉章帝时人,他的章草骨多肉少,崔瑗"书体甚浓","浓"就是厚实。但结字不够杜度巧妙,意思跟卫恒所说"结字小疏"相近。

顺便多说一句,以前我讲毛笔时,指出笔锋有厚薄之分。"厚",制笔行业的术语就是"浓"。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如果你订制毛笔,不要忘记关照师傅笔锋要浓点,写起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汉末张芝学习这两个人,把他们的优点都学会了,"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这里"转精其巧",显然是针对上一句"结字工巧"而来的。张芝把杜度的巧妙之处更为发展了,终于成为草圣。你看古人评论书法,对结字是相当重视的。

崔瑗是章草大家,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崔瑗《贤女帖》是今草,靠不住,杜度也没有作品留到今天,无从比较。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结字好看不好看,中国老话说是"天性",其实是潜意识中审美观的反映。有些人一出手就好看,有些人写得不好看。潜意识改造是长期的,长期熏陶才能提高审美品味。所谓学书法可以"陶冶性情",就是讲这一点。

潘伯鹰先生《中国书法简论》这样说:"以前许多论书法的著作,都说到结字的方法。有的叫它作'间架',有的叫它作'结体',有的叫它作'结构',作'墙壁',作'字形',实则皆指此一事而言。我们可以注意这些名词之中如'间架'、墙壁'、'结构'等皆是接近建筑方面的观念。这是很有趣味的。我们在一块固定的地皮上造房屋,必须先将蓝图打好。写字也正如造房屋,其组织结构的必要也是一样的。"

二 结字举例

二,我举一些结字的例子,加深对结字的理解。

看这两个"群"字,由"君"和"羊"两部分组成。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智永和欧阳询这两个"群"字,取势都一样,但裹束时,智永把"羊"放在"君"下面,欧阳询把"羊"放在"君"右面,这无关用笔、取势,这是裹束时结字不同。

又如"幼"字,取势是蟠龙势和钩裹势倒笔书。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颜真卿左右差不多高低,褚遂良左高右低。褚遂良这种结字法,来之于隶书,如《西狭颂》、《孔宙碑》都有这样的结体。行草书中为了连写,盘龙势也往往放在上面,如皇象《急就章》和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颜真卿这种结体,来之于篆书。

"幼"字的"力",可以放在右旁,也可以放在下方,但能不能放在左边,或者上方呢?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没见过这様的写法,没有根据,要取得社会的承认,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可以发现,裹束笔势还是照文字基本结构进行的,脱离文字基本构造和书写习惯,破坏了文字的结构,那就会被人认为胡来。所以结字,客观上是受到傅统和社会习惯制约的。

所以歴史上讲结字,往往是个人主观上小幅度调整结构,如这个"壁"字,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下面的"土",可以放在左边,可以放在中间,怀素草书还移动到右旁,这种调整大多数人是接受的。

结字跟人的潜意识有关,我也举个例子:《阴符经》的"安"字,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女"字中间的空白很小,《倪寛赞》中的"安"字,"女"字空白就比较大。这个空白是一横位置高低决定的,《阴符经》中"安"字一横,差不多就在蟹脚势的关节点上,而《倪寛赞》的一横,写在比较高的位置上。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这様不同的结字,源于作者的潜意识,很多时候作者自己都未必感觉到,(当然也有人是特意这様做的)。这种特点,成为字迹鉴定上的重要根据。人跟人的不同,就在于他心中的那个世界。

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讲了两个故事,一是清代刘墉教他夫人写"柳"字,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批评说:"总是不用心!"原来他夫人写的栁字中间飞带势和右边节耳势齐平了,而刘墉是将节耳势写得比飞带势低一些,显出参差的效果。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写的,潘伯鹰先生发现,古帖中"柳"字写齐平的很多,而且都很美。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柳公权姓"柳",他写的柳"字节耳势就很高。

第二个故事有关沈尹默先生。沈先生说他小时候写"敬"字,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被前辈指出结字不对,理由是"口"字写到钩裹势里面去了。而正确的结字是应该将"口"字移出一半,写在钩裹势那小撇之下。但沈先生后来发现,柳公权的"敬"字,"口"就是在钩裹势中的,也非常美。我还可以补充一个例子,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敬"字,"口"字也写在钩裹势中间的。

在讲了这两个故事之后,潘伯鹰先生的结论是:"这是两个很生动的例子。由此可知,每字皆有其结构组织的方法。这些方法,尽管同一个字,却不须从同。每一个人都可采用他自己认为好的结字,而不必非难他人的结字。这样才会有多种多样的美的形态出来,显得'百花齐放'。"

也就是说,结字好不好的标准只是相对的。就如一个人好看不好看,取决于什么人去看。

简言之:

· 结字要遵循文字结构和书写习惯,不宜太怪。

· 结字主观标准跟人的审美观有关,无法求同。

· 结字美不美只有相对标准,没有絶对标凖。

刘墉的太太,如果嫁给柳公权,她就会被大大赞掦一番,而不是被批评"不用心"了。所以嫁给谁,有否共同语言是很重要的。

三 《玉堂禁经》论结字

三,《玉堂禁经》论结字。历史上有很多论述怎样结字的著作,早期的主要有三篇,一是隋朝和尚智果的《心成颂》,二是唐朝欧阳询的《三十六法》,第三篇就是张怀瓘《玉堂禁经》。这三篇《歴代书法论文选》中都有。

智果《心成颂》正文很短,就这么几句话,其实是几句结字的囗诀。

智果自己没有详细解释这些口诀究竟是什么意思,后代人加了批注:如第一句话"回展右肩",有人说是"头项长者向右展,'宁'、'时'、'台'、'尚'字是。"

但第二个人表示反对:"非为头项长。"现在你去读这文章,这两个注解都在,究竟谁对呢?

第二句叫"长舒左足"。有一个注释者说:"有脚者向左舒,'实'、'典'、'其'、'类'字是。"另一个反驳说:"谓'人'、'彳'、'木'、'扌'之类。非'其'、'典'之类。"你说怎么办?打电话给智果问清楚吗?

欧阳询《三十六法》也有这样的情况,如第一条"排迭:字欲其排迭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举例如'寿'、'藁'、'画'、'窦'等字,还有两个偏旁之类。"

下面有个人写道:这就是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高宗《书法》所谓'堆垛'亦是也",欧阳询去世的时候,唐高宗还没有当皇帝,宋高宗更没有出生,所以这句话肯定是后人加上去的。全篇说笔画多的字要注意疏密分布,这话实在价值不大。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玉堂禁经》全文分三部分,按照书法三个要素来讲,先讲用笔,再讲笔势,然后裹束。但第三部分标题不是"裹束法",而是"结裹法"。 "结"就是结字,"裹"就是裹束。这个标题给我们一个启示:裹束和结字是同时进行的。不是裹束好了,然后再来结字,二者是分不开的。

《玉堂禁经》"结裹法"说得很简单,只有十句话。举例来说,第一句是:"夫言抑左升右者,'图'、'国'、'圆'、'囧'等字是也。"这四个字例都有框架,"抑左升右"的意思,就是压制左边,升高右边,也就是上面的右角要比左角高一些。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其实我不赞成这一条的,为什么?因为用右手的人摇腕而出的时候,总是沿着一个圆周向上的,所以右角会比较高。不但框架的右角比较高,你看框架中的横,也是右面高。所谓篆隶用"平画,真行草书用"斜画",就是指真行草书增大了摇腕的幅度。

"国"字的情况和"图"字一样,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我们可以看到框架的右角比较高,但在篆隶中往往却是平的。所以这一条跟结字没有关系,只是你摇腕不摇腕,摇腕幅度有多大的问题。

再看第二条:"夫言举左低右者,'崇'、'岂'、'端'等字是也。"这几个字的上面都有一个"山"字,在晋唐真书中,为了增加斜线,"山"字是向右斜写的,好像特意举起左下角。

"崇"字上面的"山"斜放,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是因为这个字平直线条多,所以增加一些斜线条,这跟取势和结字都有关系,而且是有意为之,是一种艺术安排。

有些字篆书写法上面本来就是斜线条,如"岂",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所以真书中也用隶定方法,把"山"写为斜置。

讲到"岂"字,我想起欧阳询《虞恭公碑》写得很有特色,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你看"岂"字上面这个"山",他先写了三撇,而"山"字下面一横,变成一点,和下面"豆"字的第一横组成奋笔势。这是很巧妙的取势,同时也是结字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又如"端",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篆书也有一个倾斜的"山"字形。其实不是"山",《说文解字》说是植物初生之形。王羲之、智永关中本、柳公权《玄秘塔碑》写的时候,也把"山"字形倾斜一点,这也是结字的安排。

好了,有关结字的著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我这里要提醒各位,裹束是将大小圈加在一起,我们现在讲筋法,是裹束大圈,裹束笔势。

简言之:

· 古籍中讲结字,往往不讲笔势,只讲点画。

· 结字是裹束笔势时的调整,不是点画安排。

· 结字因人而异,别人的结字法未必适合你。

古籍中所说的那些经验,有好有坏,只能参考而已。

谢谢。

本节要点:

· 结字是裹束笔势时的调整。

· 结字美不美只有相对标准。

· 古籍对结字的论述只能参考。

复习思考: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 古人说写"月""用"这样的字,中间的横笔可以连住左撇,不用连住右竖,你认为这是结字规则吗?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5——结字1

· 古人说"行"字裹束后,左右不要齐平。请你试写一个左右齐平的"行"字,对照一下,差点还是好点?还是效果不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