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貧困縣爲何熱衷“造景”“造門”?這背後藏着一個“害死人”的大問題)

各地脫貧攻堅進入到最後衝刺階段。怎麼衝刺?把勁用在刀刃上,重點解決民生“急難愁盼”問題。然而,一些地方卻把腦筋用在了別的地方。近日,住建部官網通報了兩起涉及在城市出入口景觀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案例,其中一個是位於西部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榆中縣。

這個縣到底做了什麼呢?公開資料顯示,縣裏投資6200萬元,在間距不到500米的兩個入城口處,建設了兩座高達28米、寬達145米的秦漢仿古城門、一座大型雕塑以及兩個遠離居住區的景觀廣場,投入資金6200萬元,平均造價達3425元/平方米……

6200萬元意味着什麼?有媒體發現,2016年榆中縣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3億元。換句話說,兩座城門、一座雕塑、兩個廣場花去的費用,就佔了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全年主要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拿全縣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去“造門”“造景”,對於一個尚戴着“貧困帽”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來說,這就有很大問題了,難怪住建部要予以通報,並要求整改。

病根在哪裏?通報裏說得清楚:脫離羣衆、脫離實際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說到底,就是搞形式主義。說到形式主義,大家應該很熟悉了,這是一個老問題。馬克思說過:“如果形式不是內容的形式,那麼它就沒有任何價值了。”而毛澤東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形式主義害死人。”作爲“四風”問題之首,形式主義是長期以來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一大破壞因素。在今年1月中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爲重要任務。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要履行主體責任,緊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動向新表現,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

所謂新動向新表現,打造“出入口景觀”當屬其中之一。爲了提升所謂城市形象,一些地方“奇招”不斷,造綠、擺石、種花、立雕塑,更有甚者,縣城面積不過爾爾,竟然建了若干條“景觀大道”“迎賓大道”。不止如此,“形象”維護的成本也極爲高昂。爲了避免領導“審美疲勞”,一些地方還熱衷於重複搞建設。花了幾十萬元種植的花木沒幾年就全部翻新,而道口的美化、亮化更是不斷“升級改造”。一輪又一輪的建設,勞的是民,傷的是財,而這些卻成了部分官員的“政績”。

形式主義爲何屢禁不絕,甚至不斷產生“新變種”?首先還是政績觀出了問題。在一些領導幹部眼中,政績是做給領導看的,至於羣衆的需求,如果可以就兼顧一下,如果不行就選擇性忽略。這種“對上不對下”的政績觀導向,給形式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溫牀。去年,貴州畢節某縣一養雞場觀景臺曾引發媒體熱議。該觀景臺花費高達20多萬元,但登上“觀景臺”,目之所及,全是雞棚和野草,根本無景可觀。之所以要建這個觀景臺,主要是因爲該縣“脫貧攻堅春季攻勢現場觀摩會”將當地養雞場選爲觀摩點之一。爲了領導更好“觀摩”,於是真正的主題“脫貧攻堅”就只好讓位於“觀景臺”了。

事實上,形式主義背後往往有着官僚主義的影子。列寧曾警告說:“共產黨員成了官僚主義者,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會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一個心中只有“官念”沒有“民生”的幹部,怎麼可能不脫離羣衆、不脫離實際呢?就此而言,我們也可以明白爲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爲重要任務。

除了政績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往往被人們所忽略,那就是能力問題。爲什麼要搞形式主義?因爲相對來說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還是以脫貧攻堅爲例,所謂“攻堅”,意味着多是硬骨頭,在這方面要幹出成效,固然需要幹部走入基層、沉下身子,但是自身沒有兩把刷子也是不行的。現實情況錯綜複雜,而且有些還是新情況、新問題,如果還停留在老觀念、老辦法,不懂得運用新技術、新手段,那麼想要幹出成績就只能走捷徑。於是乎,“填表式”幫扶、“留影式”入戶、“卷宗式”總結等也就應運而生了。

實幹才能興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我們每個人實實在在的努力,不能摻水,更不能玩虛的。與其斥巨資“造景”“造門”,不如多想想怎麼提高執政本領,爲老百姓多幹點實事。畢竟,民心纔是最大的政績。

喬敬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責任編輯:喬敬_NN66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