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爲有情——戴小華散文精選集》這部散文集滿墜真情與大愛,是作者個人才華、視野、情懷的豐富體現。因爲有情,更因爲有愛——戴小華散文讀後感。

滄州籍華文女作家新作《因爲有情——戴小華散文精選集》出版

戴小華,祖籍河北滄州,生在臺灣,定居吉隆坡。曾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及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會長。榮獲馬來西亞卓越女性獎、文化特殊貢獻獎、馬中文化交流貢獻獎。她的作品涉及戲劇、評論、散文、報告文學、小說、雜文等。

《因爲有情——戴小華散文精選集》這本書的寫作時間跨越30多年,是戴小華從衆多散文作品中精選的80餘篇文章,共分爲四輯。第一輯“往日情懷”和第二輯“因爲有情”,是作者集中對愛情、親情、友情、世情的剖析和感悟。第三輯“桑梓之情”和第四輯“寰宇風情”中,戴小華筆涉五大洲,以一個現代知識女性的目光,在奇山異水間跋涉喟嘆,在歷史遺蹟前駐足默想,對所經之地的自然景觀及人文特點進行了獨具慧眼的考察;或展現一幅幅瑰麗絢爛的自然奇景,或探求各民族性格及文明的發祥衰落,賦予筆下的遊記以歷史文化內蘊,讀來發人深省。

《因爲有情——戴小華散文精選集》這部散文集滿墜真情與大愛,是作者個人才華、視野、情懷的豐富體現。戴小華個人生活經歷豐富多彩,頗多傳奇色彩,讓她的散文飽有深情、平和、堅定而有質感,書中散文讀來讓人有“疏影橫斜水清淺”的意境。 思宇

滄州籍華文女作家新作《因爲有情——戴小華散文精選集》出版

因爲有情,更因爲有愛——戴小華散文讀後感

■謝冕

戴小華把她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散文集取名爲“因爲有情”。我的閱讀就從這篇同題散文開始。此文開篇就展現了一片遼闊的天空:從法國一羣醫生和記者成立的無國界醫生組織,講到特麗莎修女的仁愛傳教會,述及一系列從事國際慈善事業的人們。這篇僅有千字的短文有廣闊的視野,在“因爲有情”這句短語的引導下,先後列舉了包括出身豪門、被稱爲“悲劇性浪漫英雄”的蓋瓦拉在內的那些世界上知名的人,其中有維護人類自然環境而奮鬥終生的卡遜,以及被稱爲“社會正義代言人”的克萊倫斯·丹諾。對於這些爲人類爭取光明、爲弱勢羣體伸張正義而燃燒着的靈魂,戴小華都以充滿崇敬的讚辭談到他們。小華動情地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像這樣具有如此人品、智慧和風範的人並不多見,“對於他們,我不僅心存感激,更是景仰,雖然自己身不一定能至,但卻必然心嚮往之。也因爲他們,讓我確信,只要有情,世界就不會絕望。”

戴小華的文字簡潔明快,無論事關大小,她總是秉筆直書,開門見山,不繞彎,也極少有華麗的裝飾。樸素、自然、真誠,是她行文的本色。但她這些看似不加雕飾的文字,卻有極大的衝擊力——她平心靜氣,娓娓道來,卻是直達人心!她的文字如她的爲人,敏捷、幹練、果斷,而且大氣磅礴。她以自己的文章塑造了作爲智慧型作家的形象。面對戴小華的文字,我常感嘆古人“文如其人”的明斷。此刻,她禮讚的是一幅繪畫中填海的精衛:在烏雲和大海之間,精衛如一道閃電,挾着千軍萬馬的氣勢,從大海的浪濤中飛躍而出!作家從內心深處發出對於“風暴塑造”的感慨——“她有的是智慧和自信、強悍、堅毅、威猛”“她是一個勝利者,也是一個失敗者,人們並不能真正地瞭解她,就像人們不能瞭解無限的堅持是一種多麼珍貴的情操一樣”。爲了表達她的敬意,她還專程拜訪了這幅巨畫的作者。

戴小華總是嚮往着像精衛這樣爲理想而獻身的英雄。她閱讀夏衍,並找機會拜訪劫後歸來的文壇前輩。在追念夏公的文前,她特意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名言,“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她崇敬這樣的人物,她的心扉總爲這些偉大的靈魂而開放。後來她寫陳映真,標題是:“理想不死”。她深情地引用了這位理想主義者的話:“我爲自己是生於臺灣的一箇中國人而驕傲。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走完的山路,終究將由下一代人繼續走下去,哪怕前路是崇山峻嶺與茫茫大海。”從填海的精衛,到她心目中的那些爲理想而畢生堅守的當代人物,戴小華髮出的是心靈深處的由衷的讚頌。

現在我們談論的這位女性,她美麗、端莊、高雅、智慧。有異於人的是,她不僅智慧,還富有表達這種智慧的才情。其實對於小華而言,她所擁有的這一切更接近於天賦,是上天對她的格外寵惠。我以爲更爲難得的是後天生長的另一種美麗,即她通過她的智慧的文字,不僅表達了她“情”(她說的“因爲有情”),而且更表達了她的“愛”(我說的“更因爲有愛”)。而小華的這種愛,不單是一般人擁有的情愛,是一種大愛。小華的這種大愛,源於她的大視野和大胸襟,由此產生出大悲憫和大關懷。

戴小華出生於臺灣,後定居於馬來西亞。大陸改革開放後,她隨同父母尋根河北家鄉,從而認識了她曾經陌生的中國大地。她在《我的中國夢》中自述:在臺灣,有人說我是外省人;在馬來西亞,有人說我是外來移民;在中國大陸,有人說我是外國華僑。她爲此慨嘆:“好像有一種委屈,有一種不安,更有一種渴望。渴望的是什麼?說起來,只不過是一個讓自己能安心地去愛和被愛的家。”後來,她終於在從事的文化工作中理解了“家”的概念,對她而言,它不只是地域的、情感的,更是精神的。

小華深情地說:“我對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始終懷有夢想。因爲她是博大精深的,是中庸和諧的。所以,在人類千姿百態不同的文明中,她應有能力跨越各種障礙擔負起促進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國家間相互理解,以及懂得欣賞、享受、喜悅彼此文化上的差異並能成爲引領人類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昌盛的重要羅盤。”

戴小華由家而國,由國而世界,以至全人類,她的思路有多廣闊,她的心胸有多博大,這就是我所覺察到的戴小華的大美和大愛。在這部散文集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於世界各地千差萬別的地域、自然和風俗的敏銳的感受力,也可看到她觀察和捕捉細節的精緻和縝密,而能夠以擴大的心胸包容不同和差異,簡言之,即是我所認爲的她的文字所流露的“磅礴大氣”,戴小華的表現則是非常充分而獨特的。我們從她的行文中處處可以感受到她燃燒着的大愛心。

諸如,她和中國的作家一樣思考文學救國的問題,她認爲:救國要先救心。她從魯迅的“看客”講起,講到“改造國民性”,再講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先驅者。戴小華認爲,面對今天“人心日益趨下的時代”,人類規範的重建需要從改變人類的精神開始,“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仍然認爲,首推文藝”。這不是簡單的重複,戴小華的這一論述,讓我們自然地想起梁啓超一百多年前《論小說與羣治之關係》講過的話。梁啓超《論小說與羣治之關係》講:“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可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再次印證了戴小華追求的家國認同,是沉潛於她的內心的。

戴小華是打開馬來西亞和中國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她也是在兩岸三地做出許多貢獻的“親善大使”。多年以來,她的足跡踏遍中國和世界各地,她有許多朋友,她講學、交流、創作、訪問,她爲播撒中華文明的種子不懈地工作着。她用文字傳達着人類最優美的也是最偉大的情感。用當今流行的話語來稱讚她,她就是一位真實的“女神”——因爲有情,更因爲有愛。她真誠地告訴我們:只要有情,只要有愛,世界就不會絕望。

滄州籍華文女作家新作《因爲有情——戴小華散文精選集》出版

情真、意善、象美——讀《因爲有情》

■張炯

戴小華女士的《散文精選集》出版,是華文文學界的一件喜事。我首先要表示祝賀!在中華文學中,散文與詩歌向來是文學的大宗。千古以來名家輩出,寫的人很多,寫好卻不容易。小華的選集是從她三十多年來已發表的大量散文中選出,自然是她的精粹之作。拜讀之下,確感情真、意善、象美,不愧爲好散文。

選集的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題爲“往日情懷”,多屬憶舊紀念之作,寫了許多人物,既有農村的親戚,家庭的僕婦,如《小玉》《阿春嫂》;更有文化名家如緬懷夏衍、余光中、李敖、陳映真、金庸乃至李清照。也有一些風光遊記和家庭紀事。第二部分題爲“因爲有情”,實際卻多爲議論文字,針對當下一些社會性現象所發的議論,闡述自己的主張。第三部分題爲“桑梓之情”,既寫馬來西亞的風光,也寫我國大陸南北東西的山川、城市和文物。第四部分題爲“寰宇風情”,則放眼世界,寫了許多國家的紀行。可見選集題材之廣泛和多樣。

我所以把情真、意善、象美作爲好散文的要素,這也是從傳統的好散文中體悟出來的見解。其實在文學創作中,真善美雖可區分,卻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美,總以真善爲前提,儘管形式也有美的因素。散文尤其必須有情,這是大家都認同的。謝冕教授爲小華所作的序文是篇美文,對小華散文的有情有愛,講得很透徹。當然,散文中的情表達的是真情,而非矯情。因爲唯有真情才能感動讀者。我讀《小玉》《阿春嫂》便很感動,小華散文表達的自然都是真情,而這兩篇特別使我感動,因爲其中不但情感真誠,而且滿含人道主義的平等的情懷,來自作者美好的心靈。這兩個人物,開頭並不使作者有好感,小玉是個黑粗大漢,阿春嫂瘦得像只兀鷹,但隨着情節的展開,小玉和阿春嫂作爲勞動人民內心的美展現了,而作者的感情也產生了變化,產生了與文章開頭的反差。這變化不僅自然,而且高貴,表現了作者對描寫對象的思想認識的昇華、審美情感的昇華。好的散文表情,也表意,但這意必須是善的、體現歷史進步的趨向的。

對於名人的紀念,一般來說,大多數作者都會表達崇敬仰慕之情意,而對於小玉、阿春嫂這樣外表樸實的勞動者表達感激之情,其中就蘊含思想評價體系的進步性。這在小華的第二部分議論文字中,也充分體現出來。她所表現的“女強人”觀、婚姻觀、幸福觀以及救國要先救“心”觀等等,都表現了作品的思想性,表現了作者思想的時代前列性。散文作爲文學藝術,自然必須通過生動鮮明的文字所表現的形象來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小華的文字樸實、簡潔、直抒胸臆,但也因藉助對人物、景色的生動鮮明的描寫,借用文學所積累的比喻、通感等豐富的手段,而使形象更加生動和鮮明,更加富有美感。她寫古箏彈奏的聲音:“初時,碧波如鏡,接着清風拂起,碧水揚波,宛如涓涓細流,間歇中還聽到珠玉跳躍,清脆短促的滴水之聲。不久,樂音越轉越高,那琴韻竟然覆險如夷,舉重若輕,幾個盤旋之後,只聞波濤洶湧起來,這時,已是萬馬奔騰,江流湍急,此伏彼起,繁音漸增——先如鳴泉飛濺,繼而驚濤裂岸,最後是飛瀑入海——正當樂音將我們熱血如沸的激奮拉到最高潮時,突然間,箏聲戛然而止。”可以說這段描寫文字不啻是對白居易《琵琶行》的繼承和超越。

再如她寫吉林冬天睡夢中的樹掛:“朦朧中,看到樹掛有的如蒲棒,有的似蠟梅,有的像銀鏈,有的若銀菊,美極了!突然一陣狂風吹來,整個宇宙變成了一片白色混沌,迷迷茫茫……”此段也極盡比喻之能事!戴小華所寫的遊記散文,寫大河長江、高原大漠或埃及的盧克索的神廟古蹟、尼羅河的新建大壩,或美國的尼亞加拉瀑布,乃至上海、巴黎、華盛頓等都市,樸實的筆墨中,都每每顯露生花妙筆,斐然文彩,從而增添了讀者的美感。

戴小華作爲馬來西亞華人作家,卓具才華,足跡遍全球。長期以來,爲發展世界華文文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具有“文化使者”的美稱。讀她的散文,可以感到她的敏銳的觀察力和藝術感受力,也感嘆她的豐富想象力和幻想力。她能把真善美融於筆端,將她的愛國情懷、人道情懷、平等情懷等通過筆尖汨汨傾訴,使她的散文情真、意善、象美,使讀者難於釋卷。作爲讀者,我祝賀她已取得的成就,並祝願她在未來的創作耕耘中,獲得更大的成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