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個44人蔘與的小型實驗裏,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問卷和核磁共振發現,更常經歷耳蟲的人,他們的黑索氏回(與聽覺感知和音樂記憶有關)以及右側額下回(與音高記憶有關)都更厚。所以,如果腦中的音樂長期、嚴重影響了正常學習工作,讓你的生活不堪其擾,耳蟲長期得不到緩解,不妨去求助一下精神科醫生,看看有沒有其它更深原因。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高考、中考、期末考,考試季“黑雲壓城”,考生們在這節骨眼聽聽音樂不一定能有啥幫助,沒準還會遭遇“耳蟲(earworm)”入侵……媽呀!偏偏是最俗最辣耳朵的那首歌!還帶自動循環特效!繞在我腦子裏怎麼也出不來了!能不能別放了?

究竟大腦裏有沒有暫停鍵可以stop呢?

嘖嘖,看看:

目睹這一幕幕人間慘劇,暴露年齡的筆者也憶起當年與高考鏖戰的時候,數學題答到一半,腦中莫名響起了春晚不朽名曲的旋律:“咱老百姓,今兒晚上真呀真高興!嘿!”

年輕的我一時間不知如何擺脫,特別是那個手榴彈般的“嘿!”,一直迴盪在腦海裏,一路血脈僨張,腦漿沸騰,衝向最後一道大題……

神曲洗腦,有壞有好,但爲了保證高考學子們在考場上不受影響,容我們在此考察一下《學貓叫》和《我是一條小青龍》這些“洗腦神曲”對你高考成績的影響。

腦中循壞播放音樂就是耳蟲嗎?

耳蟲≠幻聽

耳蟲的術語叫“不由自主的音樂意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近年關於耳蟲的研究和科普很多,不過有個區分似乎鮮被提及:耳蟲並不等於音樂幻聽(musicalhallucinations)。

雖然都是腦中不由自主響起外界並沒播放的音樂,耳蟲與音樂幻聽一直被心理學界認爲是不同概念。一項2018年由英國杜倫大學發起的276人蔘與的研究表明:

比起音樂幻聽,耳蟲的重複性高,出現頻繁,內容熟悉,常自帶歌詞,更容易跟着哼唱,可以更好地反映當下的心情。但不同的人對“耳蟲”的感受度差異很大,據說有整部交響樂在腦中轟鳴的案例。

而比起耳蟲,音樂幻聽更容易被錯認爲是來自外界的刺激。極端案例是已經耳聾、住所偏遠的高齡老婦常聽到音樂巨響,甚至報警驅車,四處尋找音源。

有研究統計,99%的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耳蟲,92%的人一週至少經歷一次耳蟲,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其干擾。

大多數人覺得耳蟲沒什麼危害,是良性的,至少是中性的,也有15%到33%的人覺得耳蟲很煩,不舒服。

而音樂幻聽則常與抑鬱症、強迫症、耳聾、酗酒、癲癇等各類疾患相關。有研究統計,16%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1%的強迫症患者會產生音樂幻聽。

有案例記錄:一名32歲西班牙女性,整整12年,從早到晚,腦中都有音樂片段循環播放。她無法集中注意,長年生活焦慮、失眠,就算戴耳機聽別的歌也無法消除幻聽,強迫自己聽相應的歌,症狀纔會有所緩解,總之痛苦萬分,最後服用了12周抗憂鬱藥,纔有改善。

所以,如果腦中的音樂長期、嚴重影響了正常學習工作,讓你的生活不堪其擾,耳蟲長期得不到緩解,不妨去求助一下精神科醫生,看看有沒有其它更深原因。

耳蟲的解剖:洗腦歌寫作指南

一首歌成爲耳蟲,本身有什麼特點嗎?

2010年到2013年間,英國杜倫大學的Jakubowski博士曾發起一項3000人蔘與的研究,試圖從入侵他們的耳蟲中,找到這些歌曲共同點。輔以其它研究,總結大致如下:

1、音符持續時間較長,不是太細太密,讓人記不住、跟不上。 

2、音高間距較小,音符在樂譜上不會“上躥下跳”。  

3、旋律線較平常,不是太奇怪。最常見的是,第一句音符走向上升,第二句下降,像“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那樣。  

4、速度(一分鐘多少拍)較快。  

5、重複樂句較多。

其實,這寥寥幾個共同點,對寫出洗腦神曲,並沒有實質性的指導意義,因爲誘發耳蟲的原因,並不只在歌本身。

耳蟲的培育:誘因和腦結構

在一個44人蔘與的小型實驗裏,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問卷和核磁共振發現,更常經歷耳蟲的人,他們的黑索氏回(與聽覺感知和音樂記憶有關)以及右側額下回(與音高記憶有關)都更厚。

另外,不易受到耳蟲影響的人,大腦右側旁海馬皮層(與記憶編碼和提取有關)更大,他們能更有效地抑制耳蟲。而覺得耳蟲很煩的人,與情緒調節有關的顳葉灰質更多。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也不是斷言怎樣的大腦結構就肯定會導致耳蟲。

一首歌爲什麼在某些情境下成了你的耳蟲?這不只與那首歌本身更和你的狀態有關,個體差異很大。

研究表明,一首歌,如果你最近聽過而且聽得多還跟着唱,那麼它就非常容易成耳蟲。不過,聯想、記憶和心情,比如聽到了幾個其中的音符、看到了與之相關的詞語以及感到了它曾喚起的情緒同樣可以促進成蟲。

此外,最常被提到的誘因是“認知負荷”(在工作記憶中使用的心理努力的總量)。當人的認知負荷過低時,比如刷牙、愉快騎車或者百無聊賴時,耳蟲就會常來,甚至睡着的時候,也會形成耳蟲。

另一方面,人的認知負荷過高,比如做難題、答考卷、臨陣磨槍、拖拖拉拉看文獻想寫論文又想不出來怎麼寫的時候,壓力會變大,也會形成耳蟲。

其實,這是考試季學生們最常遇到的困境,雖然不太妙,但得知此乃正常現象,而且學霸也時難倖免的時候,你心頭的焦慮是不是緩和些了?

如何“滅蟲”?數獨、唸經、嚼口香糖

針對以上誘因,我們可以推斷出消除耳蟲的相應方法。然而,誘因的個體差異大,滅殺方法也會因人而異,特別是許多常被提到的方法,有些並不適用於考試現場。所以這裏按照有效程度從低到高,羅列如下:

方法1:把歌聽完。

耳蟲通常很短,是音樂或歌曲的片段,而對不完整對象的記憶往往比對完整的持續時間長,即心理學所謂蔡氏效應(Zeigarnik effect)。

所以,如果一首歌的副歌或高潮成了耳蟲,打開播放器,去把整首歌聽完,有研究稱,會有“殺蟲”效果。

方法2:找個“備胎”。

如果一首歌成了耳蟲,那麼打開播放器,去聽另一首,“以暴制暴”。在多數情況下,“備胎”並不會變成新的耳蟲,即使變了,據說新蟲比老蟲讓人感覺要好些。

方法3:認知負荷適中。

如前所述,認知負荷過高或過低都易誘發耳蟲,所以去從事一些認知負荷適中的活動,比如:讀小說、做數獨(千萬別太難了)、給朋友打電話聊聊天等等。

以上三種方法,上考場沒法用,而監考老師纔是最佳“殺蟲劑”。

方法4:不出聲的地絮絮叨叨,嚼口香糖。

這可能是考場上最實用的方法。

不出聲地說歌詞、唸經、背詩、自言自語,包括嚼口香糖,都要用到嘴、牙、舌頭及其它用來產生語言的發聲器官。如果讓這些器官動起來,可以阻礙大腦不自主地產生語言或音樂記憶,抑制對歌曲的想象和重現,把遭到耳蟲入侵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奪回來一些。

有研究稱,嚼口香糖,比手指敲桌子等不涉及發聲器官的小動作,“防蟲”效果好得多。

當然,真到了考場上,萬一監考老師不允許嚼口香糖就算了,如果允許,也務必小聲嚼,別吧唧嘴,影響了別人。

方法5:心如止水。

耳蟲隨你便,本人都看淡。萬事不強求,清淨心中留。有研究和高僧拾得都稱:你只需忍它、讓它、由它、避它、耐它、敬它、不要理它……

至此化境,別說耳蟲了,難題還算個啥?!人生中遇到的困難還算個啥?

在高考快要來臨之時,願辛苦的考生們在考場上都能正常或者超常發揮,門門科目考出令自己滿意的成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