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敬德晚年更名“融”。由此來看,敬德晚年更名爲“融”是極爲可能的。

尉遲恭,字敬德,本來並不是問題。但自1971年敬德墓被髮掘後,人們發現墓誌所載敬德名“融”。於是,張沛、樊光春撰文提出當以墓誌爲準,而蘇相禹卻認爲事情複雜,使用“尉遲恭”之名當謹慎。遺憾地是,前者只選擇相信墓誌,沒能展開論證;後者提出問題卻沒能予以解決,故本文將重新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研。

敬德名“恭”

《尉遲敬德碑》與《新唐書·尉遲敬德傳》均記載:“尉遲敬德名恭,字敬德。”

尉遲恭還是尉遲融?他的名字可能被叫錯千年

《尉遲敬德碑》原名《大唐故司徒幷州都督鄂國忠武公之碑》,立於顯慶四年(659),可惜碑文在述及敬德姓名處已泐,所幸《文苑英華》對此有所收錄,故先賢均據《文苑英華》補寫爲“公諱恭,字敬德”,應是不誤。

《新唐書·尉遲敬德傳》載:“尉遲敬德名恭,以字行”,但《舊唐書》卻只是直書“尉遲敬德”而未提其名。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指出,《新唐書》修撰時,唐實錄、國史尚存,又值“太平已久,文事正興,人間舊時記載多出於世,故《新唐書》採取轉多……皆《舊唐書》所無者”。可見,《新唐書》是在甄別大量史料後,對《舊唐書》不載敬德名諱的做法作了一次補充說明,補充其名爲“恭”,說明這樣做的原因是敬德以字行於世。這樣來看,敬德名恭是確定無疑的了。

敬德晚年更名“融”

貞觀十七年(643)二月,敬德“表乞骸骨”(《資治通鑑》卷196太宗貞觀十七年),此後敬德“篤信仙方,飛鍊金石,服食雲母粉,穿築池臺,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可見,敬德晚年沉迷道教,而信道教者常會因某種原因而變更其名,如武攸緒“恬淡寡欲,好《易》《莊周》書。少變姓名”(《新唐書·武攸緒傳》)。武宗李瀍,因“疾久未平,以爲漢火德,改‘洛’爲‘雒’;唐土德,不可以王氣勝君名”(《資治通鑑》卷248武宗會昌六年),遂更名“炎”。那麼以此推斷,敬德也很可能更名,他把名定爲“融”字,至少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融”有表示長久之意,符合道教求長生的心理。如《詩經·大雅·既醉》有“照明有融,高朗令終”之句,漢代蔡邕在《郭有道林宗碑》中也有“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的提法。顯然,用“融”爲名,能表達對永生的一種期盼。

其次,道教本尚虛融,用“融”字不但符合道教的精神,而且從道教經典上來講,在讀音上“融”字亦能暗示出“恭”字來。《道德經》中有“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之句。按《廣韻》“容”屬上平聲鍾第三,“融”屬上平聲東第一,音雖不同但極爲相近;“公”屬上平聲東第一,“恭”屬上平聲鍾第三,讀音也極爲相近。所以“容乃公”讀音極類“融乃恭”。那麼“尉遲融”也就是“尉遲恭”了。實際上,很多道士更名時都曾化用經典,如與敬德幾乎同時代的著名道士王玄覽,俗名暉,後更法名玄覽(《道藏·玄珠錄》),很明顯是取自《道德經》“滌出玄覽”之意。

再次,“知常容,容乃公”句,符合敬德的政治心路。敬德在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事後“論功,敬德與長孫無忌爲第一……貞觀元年(627),拜右武候大將軍,賜爵吳國公,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四人並食實封千三百戶”(《舊唐書·尉遲敬德傳》)。但從職事官角度來看,貞觀元年,長孫無忌“拜尚書右僕射”(《舊唐書·長孫無忌傳》),房玄齡“代蕭瑀爲中書令”(《舊唐書·房玄齡傳》),二年,杜如晦“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舊唐書·杜如晦傳》),三人俱是相職,而敬德只是右武候大將軍。於是,敬德“負其功,每見無忌、玄齡、如晦等短長,必面折廷辯,由是與執政不平”(《舊唐書·尉遲敬德傳》),結果被調出京城,“三年,出爲襄州都督。八年,累遷同州刺史”(《舊唐書·尉遲敬德傳》)。這就更讓敬德難以接受,“嘗侍宴慶善宮,時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毆道宗目,幾至眇。太宗不懌而罷”(《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到貞觀十三年還發生了誣敬德謀反的事件,“上嘗謂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反是實!臣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爲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資治通鑑》卷195太宗貞觀十三年)。從這些事件來看,敬德對他功勞第一,但職事位低是憤憤不平的。而“知常容,容乃公”這句話,按王弼所注句意是“無所不包通也。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包通就會感到坦蕩公平,對晚年的敬德來說,這句話恰好點中了他的心結。由此來看,敬德晚年更名爲“融”是極爲可能的。

名“融”並未彰顯

唐制,“京常參官及外官五品已上,每有除拜,中書門下皆立簿書,謂之‘具員’”(《唐會要·中書省》),具員簿將官員的“鄉貫、歷任官諱同一狀中書門下” (《唐會要·中書省》)。顯然按照制度,敬德更名是要上報宰相、皇帝的(按敬德雖然在貞觀十七年致仕,但貞觀十九年徵遼時,仍除拜敬德“以本官行太常卿,爲左一馬軍總管”,說明致仕後,遇非常之事仍會有除拜,因此即便致仕改名也要上報)。但在貞觀二十年發生了張亮事件,據《舊唐書·張亮傳》載:

有公孫常者,頗擅文辭,自言有黃白之術,尤與亮善。亮謂曰:“吾嘗聞圖讖‘有弓長之君當別都’,雖有此言,實不願聞之。”常又言亮名應圖錄,亮大悅。二十年,有陝人常德玄告其事,並言亮有義兒五百人。太宗遣法官按之……竟斬於市,籍沒其家。

張亮一句“有弓長之君當別都”就成了被問斬的罪證。那麼,如果敬德上報改名,就很有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比附張亮,而大做文章。再聯繫到曾被誣謀反之事,敬德就更不敢上報了。而墓誌放在墓道里面無人知曉,所以留下了敬德更名的證據。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墓誌在“融,字敬德”四字處有明顯的塗改,原因就是在刻石時,敬德家人不敢把更名的事向外公開,工匠最初刻的當是“恭,字敬德”,“融,字敬德”是敬德家人自己重刻的,因爲畢竟不是專業工匠,故刻出的字體與周圍字不同,又因墓誌字多而密,爲留下較大的重刻空間,所以把“字敬德”三個字也一併塗掉重刻了。

總之,尉遲敬德名“恭”是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使用的名字,名“融”是晚年信奉道教之後的改名,兩者都是他的名字。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唐代特權階層仕宦與社會流動研究”(14CZS01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遼寧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

原標題:尉遲恭還是尉遲融:尉遲敬德更名之思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俊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