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第五人格》,我终于明白一个人逃脱并不是终极目标

1.

从4月中旬被好友安利了这款游戏,陆续玩了3次后搁置在手机的角落,直到周末再度玩了一次。

一直以来,我玩游戏不讲什么章法,也不太看网上的各种攻略,因为觉得玩游戏就是放松,体验虚拟世界的剧情设置和角色经历,所以一般一款游戏不会吸引我超过一周,自然我也不会从中去总结什么经验和感悟。

由于近来每天要输出一篇文章,所以倒逼我每天都要思考一件事情。正巧是星期天,我有意放松了一天,还没看什么书,学过什么知识,印象最深的是打了几场游戏,所以就逼着自己去想,我从玩游戏中感悟了什么。

这么一逼,倒真是有收获。

我发现,我对于这个游戏目标的认知,以及我对于自己的认知,都发生了改变。

玩《第五人格》,我终于明白一个人逃脱并不是终极目标

2.

《第五人格》是一款非对称性对抗竞技手游,玩家可以选择扮演监管者或求生者,每局1个监管者对战4个求生者。求生者之间要共同破译地图里的5个密码机,然后打开大门,逃脱成功。

在破译密码机的时候,求生者可能会被监管者发现并抓住,绑在狂欢椅上,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没有同伴来救你,那你就出局了。而同伴来救你的风险也不小,因为大部分监管者会在一旁守株待兔。

玩《第五人格》,我终于明白一个人逃脱并不是终极目标

3.

在一开始接触这个游戏的时候,我是更喜欢扮演监管者的。这可能和我的个性也有关,我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喜欢独来独往,不麻烦别人,也尽量不让别人来打乱我的生活节奏。

我尝试过扮演求生者,然而可能是因为技术不过关,一但我去救别人,基本上都会被抓住,然后出局。玩了几次,就有点厌倦和烦躁。

但是玩监管者就不一样了,我不用分心去留意同伴的情况,全副心神只要关注在如何抓住4个求生者。事实也证明,我扮演监管者的时候赢率更高,等级升得更快——这大大激发了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我基本上只玩监管者。

玩《第五人格》,我终于明白一个人逃脱并不是终极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

4.

然而转机发生在这天晚上,监管者扮演人数太多,我就去扮演了求生者。

在那一局游戏中,玩到最后只剩下我和另一个求生者了。我一不留神被监管者抓住,绑在了狂欢椅上。这时系统提示,逃生门已被打开,我想完了,另一个同伴肯定先逃走了,毕竟我们素不相识,毕竟他已经把逃生门打开了,跨一步就可逃出生天,何必要冒来救我的风险?(我后来才明白游戏规则,2人以上逃脱才算赢orz。)

正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看见我的同伴从远处跑来,从墙后慢慢靠近,难以表述那一瞬间的感觉,只能说,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以往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战友情。

果不其然,在他给我松绑以后,立刻被一旁伺机的监管者当头一棒敲晕,绑在了椅子上。本可以逃跑的我,在那一刻也不知从哪生出的勇气,躲在了椅背后,趁监管者转身的时候,快速给同伴解绑。

然而监管者很快转过身来又是一击,我的同伴还没来得及跑又被抓住了。这一次,他直接出局了。

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监管者再次把我同伴绑上椅子的时间,拼命冲向逃生门。

我逃出来了。

玩《第五人格》,我终于明白一个人逃脱并不是终极目标

5.

这局游戏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我开始思考:逃脱是不是这个游戏的第一目标?

虽然它只是一个虚拟游戏,然而就因为它是一个虚拟游戏,我在明知即使逃脱失败,自己的性命不可能受到切实的影响,损失的不过是一些游戏积分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在意有没有比逃脱更重要的事?

那就是同伴之间的情谊、互助。

玩《第五人格》,我终于明白一个人逃脱并不是终极目标

6.

有人说那不就是游戏吗?打高分才是王道,逃脱才是目的。

但我觉得,游戏中的选择是一个人内心的显现。在虚拟世界,你带着游戏角色的面具,没有人认识你,你的选择没有现实中那么多顾虑,恰恰会映射出一部分真实的你。而这部分的你,可能会超出你对于自己的认知,或者说,让你直面曾经有意无意逃避或掩盖的那部分你。

通过这个游戏,我开始反省自己性格中的不足:遇事有时候会逃避,不愿意担责任,更看重个人利益……

我开始反问自己:为什么害怕担责任?承担失败的后果有那么糟糕吗?

事实是,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大多数时候,我们恐惧的,是想象中被失败打败的自己,怕一但失败就无法挽回,怕一旦失败就一无所有。

而矛盾的是,很多人害怕担责任,却又无限崇拜那些勇于担当的人,自己依然迟迟做不了改变。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玩《第五人格》,我终于明白一个人逃脱并不是终极目标

7.

加入007(一个写作社群)以来,我一直倒逼自己做出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从7天一篇作业,到每天一屏。想到了就做,做了就要坚持。用小而美的进步迭代精进。

既然我从游戏中发现了自己性格上的不足,那就先通过游戏一点点弥补。

我转变了自己的游戏目标,不再将一个人逃脱放在首位,而将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协助同伴,共同逃脱。

这样做以后,我发现由于个人的技术和战略比较小白,我在解救同伴的时候有60%以上的几率会被抓住,甚至直接出局。

一开始会略微有些遗憾,但这都比不上我做出救人决定的时候,内心的踏实和安定,以及救人成功后的欣喜和小确幸。

不救,怎么知道会不会成功呢?

成功的前提是,你要给自己一次机会。

无论成功与失败,最好的选择是忠于自己的内心。

更何况,每一次尝试,都在促使我不断磨练技巧,思考下一次如何提高救人的成功率,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

后来我发现,游戏的评分其实是倾向于救人的,你救了人,相应的评分会很高。很高兴游戏设计者有这样的认知和设置。

不管当初那个来救我的同伴,是为了提升评分还是出于同伴情谊,对我来说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游戏,让我发现、了解、走进自己的内心。

玩《第五人格》,我终于明白一个人逃脱并不是终极目标

Ps:

这篇开始写的时候,以为最多写500字,15分钟搞定,没想到写了2000多字,2个小时。

以为思考的深度最多停留在第5部分,没想到延伸出了6和7,正是这两个部分,让我庆幸这篇没有白写,用输出倒逼思考,终于让我挖掘出了更真实的自己。

开通头条号,也是为了和更多人分享“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日积跬步,不断向前。

为自己打cal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