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行動》海報《破冰行動》海報

文匯客戶端6月5日報道 這些天對於《破冰行動》的主創而言,百般滋味在心頭。

作爲由真實案件改編而來的緝毒劇,它無疑是5月第一話題劇,首輪剛在央視八套和愛奇藝收官,北京等三家衛視已無縫排上了第二輪播出,劇中一衆演員也都挨個上過熱搜。可熱播熱議的同時,網絡評分清晰記錄了該劇口碑的下滑:前十集8.5分,大結局前夜7.7分,整劇完結三天後已跌到了7.1分。一部開播初期受到盛讚的劇集,最後以導演微博公開道歉收尾,實屬罕見。

公允地看,《破冰行動》整體品質可圈可點。它在真實的框架內探尋人性幽微處,它詳述宗族觀念對犯罪行爲的影響以及警方對黑惡勢力的破除,這些都代表着國產緝毒劇走出的類型化新路。而且一部影視作品能讓觀衆廣泛地知道真實的“雷霆掃毒”行動,讓大家主動轉發對緝毒英雄的致敬,其現實意義無疑也是積極的。

然而大熱被罵,成了回望《破冰行動》時無法規避的尷尬。在文藝評論家、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的趙彤看來,“批評聲背後,折射出中國電視劇處於調整期的某些陣痛。雖然國產劇從求量向求質的方向行進已是大勢所趨,雖然現實題材日益成爲主流,但一些創作積習仍在。”探究該劇捱罵的集中緣由,何嘗不是觀衆拋向現實題材創作的三問。

女主角戲份太多餘,願不願“零戀愛”?

角色譜裏誰最不討喜?演員表上誰最不受觀衆待見?戲裏戲外的答案一致指向了女主角陳珂。故事裏,女護士陳珂是男主角搭檔的前女友。按常規的敘事規律,由她的照片牽出南井村一案,這個功能性角色便可退場了。可40多集劇情,她不僅貫穿始終,還與男主角上演了似有若無的感情戲。恰是這一絲曖昧,引發觀衆大面積不滿,“專心緝毒,無心戀愛”一度成了網友刷屏的心聲。

劇評人李星文用“商業考量”來歸納劇方的發心。惦記“網感”,“討好”年輕人,覺得戀愛戲是“拉攏”女性觀衆的剛需,凡此種種,最終導致嚴肅辦案的劇本里生長出格格不入的一個角色一段情。現在證明,劇方把錯了觀衆的脈,更誤解了所謂的“年輕人喜好”“女性觀衆傾向”。恐怕還得追加一點:模式化的注水思維。觀衆並非單純地反感戀愛戲,而是厭惡模式化劇本、注水的情感。當背景各異的劇中人談着千篇一律可有可無的戀愛,劇本被抻長,觀衆信心這才逐漸凋零。

環顧四周,《破冰行動》絕非被感情戲拖累口碑的孤例。不少都市劇中,無論主人公的年齡幾何,也無論他們的出場設定是否已婚,編劇都會盡快安排他們的戀愛戲,彷彿邂逅新感情纔是觸發一切能量的啓動鍵。類似《士兵突擊》這款“零戀愛”、僅憑軍營羣戲就能叫人念念不忘的,十多年來依舊獨此一家。

配角演技碾壓主角,敢不敢“輕流量”?

在網上,觀衆按演技優劣,給《破冰行動》衆人物排出一條“鄙視鏈”。誰在頂端,見仁見智。吳剛[微博]所飾運籌帷幄的李維民,王勁松[微博]表現的狠戾毒梟林耀東,唐旭奉獻的“隨波不逐流”的蔡永強,張晞臨[微博]打磨出的在法與情之間徘徊掙扎的馬雲波,任達華[微博]靜水流深式演出的趙嘉良等人,都有網友提名。而誰在底端,衆口一詞。不幸的是,女主角墊底之餘,男主角李飛只比她稍好一些。

作爲全劇核心,李飛並不容易塑造。一則,劇本賦予人物兩面性,一面是睿智敏感、總能提前嗅到真相的聰明人,另一面是一腔孤勇、少了理性的愣頭青。任何一面過多,人物就會陷入故弄玄虛或莫名衝動的標籤化表演。二來,與劇中李飛過招的,不是吳剛等公認的實力派,就是唐旭、公磊、宋撼寰[微博]這類讓觀衆眼前一亮的“寶藏演員”。反差之下,年輕演員黃景瑜[微博]的表現多少有些稚嫩了。

年輕且自帶流量的演員當主角,一羣資深實力派爲其配戲,如是搭配,近年來並不少見。而男一號的演技被配角集體碾壓,更是似曾相識的畫面。即便一些口碑好劇都難倖免,比如《人民的名義》,比如《北平無戰事》。

在評論家看來,主角屢屢位於演技谷底,正是國產劇轉型期的陣痛表現。“那些資深實力派,往往成長於‘前市場化’階段,在以藝術爲本位的創作宗旨下,他們打下堅實的功底。而今天的年輕演員,遇上的是前些年市場本位的環境,速成的創作與背後的經紀公司,都容不得他們潛心修煉。”趙彤說,出品方爲商業利益考慮,以市場需求、流量需求來配置演員陣容,曾經屢試不爽。現如今,環境正在沉澱,工匠精神亦逐漸迴歸,“以內容爲主體、以演技爲紐帶來配置劇作體系,希望只是時間問題”。

結尾漏洞多、結局爛尾,能不能迴歸生活邏輯?

隨着女警馬雯中槍,臥底趙嘉良犧牲,觀衆的不滿情緒徹底爆發了。鋪天蓋地的質疑聲中,“強行犧牲”是高頻提法。在觀衆眼裏,劇集初期的縝密邏輯與後期漏洞頻出的細節形成鮮明對比,幾乎“判若兩劇”。

劇本的意圖並不難揣度。編劇讓身處智能時代的人物用最原始的手抄方式傳遞信息,還讓帶着這張“關鍵紙”的馬雯路遇歹徒並經歷一場惡鬥,當然是希望用一張染血的名單渲染悲情氣氛。編劇讓完全有可能全身而退的趙嘉良,在一場不合邏輯的談判後犧牲離場,也是爲了讓全劇在壯烈中收官。可編劇們恰恰忘了,細節決定成敗。少了必要的細節鋪陳,沒了合理的邏輯鋪墊,熒屏上的緝毒警和臥底人員從前期的果敢睿智陡然間“智商下線”。如此一來,不僅劇情變得生硬,也多少讓致敬、煽情的效果打了折扣。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說:“合情合理合邏輯,永遠是編劇的重要法則。在此之前,還得加一條——符合生活。我們面對的觀衆,早已是世界級的。煽情沒有問題,謳歌英雄更是劇作重點,但如何合理煽情,而不是脫離生活爲文造情,值得編劇好好思考。”

(文/王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