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種蔬菜,習稱香菜,其莖細嫩,葉柔軟,有濃濃的似芹菜的香氣,但是比芹菜的更濃,更誘人。它常用來做配菜,利用其香味,增進食慾,例如各種魚湯中總要放入點新鮮香菜,既增色又增香,口味極佳。做魚菜及多種涼拌菜,幾乎都要放新鮮的香菜,還沒喫酒聞到了香味,喫肉也要香菜,因此香菜有調味菜“專家”之稱。它的香味有芹菜似的味,但遠比芹菜香的多,有特色的多。

西方人也喜歡香菜,但他們不以喫葉爲主,而是喫其果實。喫法是用油炸,炸出香味來,放入多種菜餚中,別有風味。大家知道,陝西的菜羊肉泡饃,放入鮮紅的辣醬,糖蒜在羊肉湯中,再加入新鮮的香菜,加上滲入湯中的饃,其味真美,無法以言語形容。

香菜的營養豐富,含胡蘿蔔素高於西紅柿,含維生素C爲西紅柿的兩倍多,此外還含鈣、鐵等礦物質元素。可算是營養強的菜。

有人問起香菜的歷史,還說是不是我國原產的?這個問題好回答:香菜原產地中海沿岸一帶。後傳入西亞地區。據西晉張華著的《博物志》記載:“張騫……得安石榴(石榴)、胡桃(核桃)、大蒜、胡荽(及芫荽)”。是以帶回中國芫荽,這芫荽就是香菜。

據說芫荽初不叫芫荽,而叫“胡荽”,在十六國時,由於避諱,不準說“胡”字,初改名“香佩蘭”,後來才叫芫荽,是照波斯語音譯來的。傳說南朝時(公元420-479年)有使臣去北魏(即北朝的北魏時公元386-534年)和北魏搞好關係。北魏舉行宴會接待使臣,席上有一種湯菜很香,使臣不知這香怎麼來的,就問左右人,回答是放入了香佩蘭,它能去腥解膩,因爲湯爲羊肉湯有腥味。使臣恍然大悟,從此南朝也風行香佩蘭了。香佩蘭即是香菜,又稱芫荽或胡荽。

香菜也入藥,用其全草或成熟的果實。有發表透疹、健胃的作用。全草治麻疹不透,感冒無汗。果實治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香菜有時做偏方,顯奇效。據《新中醫》(1974第6期報道)記載:有陳雙,女,9歲,患上腹部陣發性劇痛5天,痛時手捂心口,滿地亂滾。診斷爲膽道蛔蟲症。用香菜(胡荽)子一兩,煎湯,服後3小時痛止,次晨便下蛔蟲20多條。

香菜又稱胡荽、芫荽。屬於傘形科芫荽屬。爲一年生草本,莖較細,直立,高可達80釐米。葉有長柄,葉片1-2回羽狀缺刻或牙齒狀,中部及上部莖生葉柄鞘狀,邊緣寬膜質,其葉片2-3回羽狀全裂,最終裂片條形,全緣。復傘形花序有長柄。傘幅4-9個,小傘形花序有花10-20朵。花的萼齒三角狀,大小不等,花瓣倒卵形,尖端有內凹的小舌片,白色或粉紅色,邊緣花有輻射瓣,長達3.5毫米,2深裂,裂片長圓倒卵形,花柱外彎。雙懸果球形,徑達3.5毫米,淡褐色。花果期5-7月。(作者:汪勁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