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我軍實戰化訓練的深入推進,如何增強官兵體質,培養勇敢堅韌的戰鬥精神,爲實戰化訓練積蓄體能,爲能打仗打勝仗服務,成爲部隊各級面臨的戰鬥力建設課題之一。

今天,我們透過第79集團軍開展軍事體育訓練的一段經歷,探究基層官兵在組織體能訓練時遇到的現實困惑、面臨的矛盾問題。

請關注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的報道——

將科學理念引入體能訓練,提升部隊戰鬥力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圖爲託舉重物訓練。

來自陸軍第79集團軍的新聞調查——

體能訓練:我們“累並快樂着”

■張永利 郭曉航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海 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鬥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

隨着我軍實戰化訓練的深入推進,如何增強官兵體質,培養勇敢堅韌的戰鬥精神,爲實戰化訓練積蓄體能,爲能打仗打勝仗服務,成爲部隊各級面臨的戰鬥力建設課題之一。

今天,我們透過第79集團軍開展軍事體育訓練的一段經歷,探究基層官兵在組織體能訓練時遇到的現實困惑、面臨的矛盾問題。

“快樂週末”爲何變成“煎熬之旅”

“白天跑、晚上跑,颳風跑、下雨跑,甚至熄燈前還要‘加餐’,現在看見跑道都想吐了……”對於第79集團軍某旅戰士張海龍來說,原計劃的“快樂週末”已變成“煎熬之旅”。

自打班長帶他開啓“加練套餐”模式以來,張海龍跑步成績沒提高多少,體力和耐心卻被消耗不少,這讓他感覺很“受傷”。

無意間聽到張海龍的吐槽,班長劉騰飛感到挺委屈:“訓練不刻苦,咋能成標兵?別說海龍他體質較差需要加練,像我這樣自認爲體能還算不錯的,如果當初不是班長骨幹攆着跑,我也不可能當上訓練標兵。”

其實,像戰士張海龍和班長之間這樣的矛盾,在基層班排不在少數。

戰士王利家,體育特長生,在新兵連時就是有名的“全能王”。班長郭兆福見他是個好苗子,一心想把他培養成特戰尖子。爲此,郭班長給他量身訂製了一份體能訓練計劃:早上下午各一個5公里,睡前俯臥撐、仰臥起坐、深蹲各100個,每逢週末和節假日還給他“開小竈”。一週下來,王利家汗沒少流、苦沒少喫,換來的卻是身體的不適——右側膝蓋出現疼痛。一檢查,他膝蓋裏有積液,醫生說是訓練強度過大,恢復保護措施不得力。

某旅下士劉偉彬休假歸隊,第二天便趕上了連隊組織的體能考覈。5公里、蛇形跑、俯臥撐……幾輪考覈下來,體能向來呱呱叫的他,不僅好幾個課目成績不合格,還出現肌肉痠痛、四肢乏力等現象。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出現輕微訓練傷病的戰士,在有的基層帶兵骨幹“小傷小病不算啥”“輕傷不下火線”的鼓勵下,也都選擇了堅持。

“膝蓋積液2人、肌肉拉傷3人,踝關節扭傷1人……”某營營長閔慶瑞指着一份體能訓練傷病情況統計表說,雖說人數不多,可連隊接連出現訓練傷,對單位戰鬥力建設的影響不容忽視,尤其營連進行班組課目訓練,少一個人就影響一個集體。

“一方面訓練強度要保證,一方面又擔心官兵傷病數量增多,導致連隊士氣低落,想把體能訓練抓好、抓出成效,的確不容易。”閔營長的擔憂,在其他營連也都存在。

武裝越障訓練。

現在看,自己過去像是“井底之蛙”

“現在看,自己過去像是‘井底之蛙’。”

接到集團軍軍體骨幹集訓的通知時,某特戰旅偵察連副連長段志敏內心其實是“拒絕”的。

“我們的體能素質個個算得上過硬,在賽場上多次摘金奪銀,還需要接受培訓嗎?”段志敏的想法,在參訓人員裏並非個例。

讓段志敏沒想到的是,參加集訓不過半天,他就感覺自己“不虛此行”。

集訓中,段志敏和其他參訓人員一起,參加了運動機能生物化學綜合測定。運動指導專家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後,分別爲他們開出了不同的“藥方”。

“安靜心率較低,耐力項目較好;連續肺活量測試數值逐漸下降,表示身體機能恢復狀況不好……”看見自己的身體機能情況被清晰地展現在眼前,段志敏頓時眼界大開。

“無科學不訓練”,如今成了集訓人員的口頭禪。

“以往我們組織軍事訓練,過多地把精力放在了技戰術上,即使出現體能跟不上技能的情況,還認爲是技戰術沒練到位,繼續加大強度,實際上是走錯了方向。”對於之前軍事訓練中遇到的瓶頸,軍體教員陳磊深有體會。

他向記者舉了個例子:一個5公里能跑進18分鐘的戰士,在面對高難度攀巖、顛簸中射擊、泅渡划船等課目時恐怕會面露難色,甚至出現過度緊張的情況,這並不能說明他體能不優秀,只是他不符合多項任務的全面要求。

對此,有過國際賽場比武經歷的副連長馮宇勝有着更爲深刻的感受。在他看來,我們參賽隊員的耐力和意志力要更強一些,但在訓練的系統性方面,還存在差距。

“不同的技能訓練需要不同的肌肉羣作爲支撐,拿一個簡單的俯臥撐來說,標準、直推、窄推、寬距、斜下,不同方式鍛鍊的是不同部位,有時候官兵刻意追求一些複雜的動作,卻忘記了簡單動作有時更難做。一些看似簡單的小課目,可能會難倒不少人。”談起比賽的經歷,陳磊惋惜地說:“在比武中,雖然自己靠着頑強意志力取得了個人最好成績,但還是和其他單位的高手有差距。”

軍事體育訓練,鍛鍊的是力量,但使的不是蠻勁,鍛鍊的是速度,但拼的不是玩命。

“現在看,自己過去總感覺老方法、老經驗已經夠用,實際上卻落伍了。過去爲了提高成績不斷加大訓練強度,可實際上一些課目並沒有練出效果,反而事倍功半。”一名基層帶兵人深有感觸地說。

“需要轉變的不只是觀念,更是機制。”該集團軍領導從機制層面向記者做了解讀。調整改革後,他們安排建制營副教導員兼任軍體教員,爲部隊大抓軍事體育訓練提供了人才保障。

據悉,“脖子以下”的改革剛一落地,128名軍體骨幹就成了第一批接受培訓的“種子選手”,擔負着重塑該集團軍體能訓練的重擔。

400米障礙訓練。

體能訓練科學化,帶來意想不到的大變化

冷風刺骨,揹着滿滿一身裝具,某旅戰士張濤開始了一次不同尋常的訓練考覈。攀爬障礙、搬運物資、野戰救護……多個課目連續上陣,讓他感到這個5公里格外漫長。

踏過終點線的那一刻,射擊考覈又緊張展開。一連串的射擊操作流程完成後,他幾乎癱在了地上。

“感覺力不從心,做動作完全是機械的條件反射。”顯然,在這次實戰條件下的綜合考覈中,“全能瞄準手”張濤走了麥城。

翻開成績單,官兵們一個個低於往常水平的表現,似乎讓這次考覈看起來不太“光彩”。

“體能訓練科學化,帶來意想不到的大變化!”某旅參謀長張海濱告訴記者:“根據我們的調查分析,以往訓練強度並不算小,但存在體能素質上的差異,有的戰士耐力較強,但力量、協調和柔韌性相對偏弱,因此我們在訓練中將戰術動作和體能訓練結合起來,力求讓體能素養全面發展、服務實戰。”

什麼是實戰化需要的體能素養?官兵只有置身實戰場景中才能體會。

“爲我量身訂製的‘套餐’,很好地彌補了我的短板弱項。”不少戰士在軍體骨幹精心指導下進步很大,重拾了對體能訓練的熱情和自信。在某連最近組織的5公里考覈中,原本身體素質靠後的莊俊偉第一次攀升到連隊中等行列。

從操場到戰場、從達標到實戰——隨着實戰化訓練的不斷推進,體能訓練被納入實戰化的視野,官兵體能素質的培養就有了更爲清晰的路徑規劃。

“以前掐秒錶,現在掐脈搏!”某旅軍體教員宋哲介紹,過去組織體能訓練,他們都是一味掐秒錶、看速度,現在他們將科學理念引入體能訓練,不但做足喚醒細胞和肌體恢復工作,還根據每名官兵的實際建立訓練檔案,有效促進了訓練質效的提高。

在某連訓練場上,官兵們享受着科學組訓帶來的“紅利”。

一陣短跑訓練過後,戰士們氣喘吁吁地坐在地上。副連長趙瑞祥馬上召喚大家進行恢復訓練,雙人拉肩、結對背腰、提拉抖腰……一套放鬆活動下來,大家頓感輕鬆不少。

“大運動量後,不及時做放鬆活動,體內就會形成乳酸沉積,幾天緩不過勁來,影響下一步訓練。”趙瑞祥對於科學組織體能訓練的方法已熟稔於心。

優勢劣勢一目瞭然,波峯波谷盡收眼底。記者看到,通過一份份《官兵體能數字檔案》生成的訓練成績走勢圖,大家“弱啥補啥,不喫‘大鍋飯’,人人訓練有興趣,個個鍛鍊有收穫。”

體能訓練效益的提高,不僅鼓舞着官兵訓練的積極性,也帶來了軍事訓練水平的全面提升。記者欣喜地看到,科學組織體能訓練的行爲之變,正固化爲全面落實的制度保證。

(圖片攝影:王立軍、王樂意)

想當“強將”的我,這次遇到“弱兵”了……

■第79集團軍某合成旅炮一連指導員 李 磊

一部《士兵突擊》讓我們看到了堅持刻苦訓練最終成功逆襲的“兵王”許三多;一部《紅海行動》讓我們看到了頑強拼搏、挑戰極限爲國而戰的特戰精英。

在我的印象中,體能訓練成績好的人不外乎兩種:一種有着得天獨厚的身體素質,訓練和大家同喫“一碗飯”照樣拿優秀;另一種就是肯喫苦的“許三多”,靠着起早貪黑擠時間,通過後天努力衝到前面。

軍校期間,爲了練成“飛毛腿”,我跑壞了好多雙迷彩鞋;爲了成爲“肌肉男”,每天堅持“3個100”雷打不動。功夫不負有心人,我以體能全優的成績畢業。

剛當指導員,我躊躇滿志,一定要帶出一個響噹噹的“尖刀連隊”。

然而,事與願違。連隊第一次5公里武裝越野測試,好幾名戰士不及格。都說強將手下無弱兵,我這次是真遇到弱兵了。

怎麼辦?走馬上任的“第一仗”必須打漂亮。第一次連務會上,我說了自己的看法:“軍人靠軍事素質立身,咱們的看家本領之一就是體能,必須下決心,拼命練!”

在我的鼓勵下,大家士氣高漲,摩拳擦掌,紛紛表態:訓練尖子都是脫皮掉肉拼出來的,只要肯喫苦多訓練,就一定能練出“鋼筋鐵骨”……

憑着自認爲豐富的訓練經驗,我和連長一起搞了一個訓練計劃,風風火火全面展開。長跑拉耐力、力量靠器械、衝刺練速度……根據這些自己的老經驗,我們還進行強化訓練:一天兩個5公里,基礎體能不斷線。爲了提高大家的訓練熱情,我堅持隨隊訓練,風雨無阻。

第一個月下來,大家進步很明顯,過去一直徘徊在及格邊緣的戰友都成功晉級優秀,個別“困難戶”也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心裏暗自慶幸:逼得緊,練得狠,就是管用。

初見成效,我不敢有絲毫懈怠,鼓勵大家要持之以恆。訓練場上熱火朝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連平時體能訓練拖後腿的戰士也開始在熄燈後加班訓練了。

可是,好景不長。訓練方子的“藥劑”開得太猛,副作用開始顯現:先是病號的數量增加,膝蓋積液、骨膜炎等困擾着一些戰士;接着就是“卡分秒”的訓練模式,讓大家的訓練熱情逐漸下降,個別甚至出現了怕訓練、怕受傷的畏難情緒。

考覈,如約而至。我滿懷信心,期待大家的出彩表現。不料,考覈成績不僅沒有提升,反而因傷病號增多、參考率下降,導致總評成績下滑。最讓我憂心的是,連隊成績的“瓶頸”始終難以突破,戰士們的訓練熱情卻在一點點消退。

“是不是訓練路子有問題?”“苦練到底對不對?”“今後到底應該怎麼練?”我陷入了沉思。

帶着這些疑問,我向軍校的專家教授和高校體育教練積極請教,認真查閱相關資料,邊學習邊思考。漸漸地,一套科學的體能訓練思路在我腦海中清晰呈現:訓練前必須進行全面的熱身運動,依靠脈搏等生理特徵判斷運動強度,身體素質訓練和心理素質訓練相互促進,飲食營養,合理搭配促進訓練成績提高……

我意識到,過去我們常講的那句話:“只要練不死,就往死裏練”,確實是簡單粗暴了。作爲基層一線帶兵人和組訓者,必須自覺站在體育科學和軍事實踐的前沿,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能力,把握客觀規律,才能探索出科學實用的訓練方法。

我認真學習了營養學、運動學、心理學和生理健康學等相關知識,通過剖析前期出現的各類現象,爲官兵“量身定做”了一套熱身和放鬆的方法,科學搭配食譜、購置訓練器材、制訂個性化訓練方案,爲傷病戰士制訂康復計劃。大家都感到訓練不再是喫“大鍋飯”了:花樣多了,樂趣多了;喫得科學,能量足了;量下去了,質上來了。

前不久,旅裏組織軍事訓練比武,我們連隊拿到了4個課目中的3個第一,總評第一,徹徹底底打了一個翻身仗。

強軍先強體

■于靖東

“軍事體育出戰鬥力”,這是我軍從戰爭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體能是智能和技能的載體,體能準備是作戰準備的基本構成。長征途中,紅軍結合行軍打仗需要,見縫插針地開展內容和形式簡單但實用性極強的體育活動,使官兵練就了一副“鐵腳板”和“硬身子骨”,對長征勝利起到重要作用。

軍事體育,顧名思義,是服從和服務於軍事訓練條件下的體育訓練,必須與軍事訓練實戰化相適應,爲戰場搏殺提供體能支撐。但也要看到的是,軍事體育是涵蓋在體育訓練範圍內的特殊訓練,必須着眼人體生理機能、遵循人體運動規律,有針對性地組織實施。

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現代戰爭,對抗性、激烈性、嚴酷性將日益突出,對軍人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4年底,原四總部聯合頒發《軍事體育訓練改革發展綱要(2015-2020年)》,系統提出推進軍事體育訓練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相關政策,爲新形勢下我軍軍事體育訓練發展指明瞭方向。今年新頒佈的《共同條令》,要求在全軍實行體重強制達標制度,把軍人體重達標列爲官兵考學提幹、晉職晉級晉銜的一項重要內容。這項強制性要求,不僅有利於提升軍人體能素質,對提升軍隊戰鬥力也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和考量。

強軍先強體。在實戰化訓練深入推進的今天,軍事體育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成爲時代的呼喚。然而,當前一些官兵對體能在信息化條件下戰爭中的作用認識不深,把不講究科學的狠練視爲有血性,把不遵循規律的亂練視爲招法多。結果,一些冒進的體能訓練舉措導致有的戰士練得很痛苦,身心都“受傷”。

軍事體育訓練是一門科學。作爲各級組訓者來說,必須牢固樹立“着眼戰場、服務作戰”的理念,自覺站在體育科學和軍事實踐前沿,深刻把握體能訓練的客觀規律,掌握軍事體育理論,培養相應專業素養,根據人體機能和運動特點,創新訓練內容,改進訓練方法,進行週期性計劃安排,使訓練更趨於科學、更貼近實戰、更符合官兵實際。

過硬的體能素質是通往未來戰場的“門票”。我們有理由相信,軍事體育訓練走上科學化、規範化之路,就一定能夠與戰鬥力生成同頻共振,爲強軍興軍事業積蓄能量。

版式設計:梁 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