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氏璧或許被作爲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爲傳國玉璽流傳後世。1、和氏璧或許就是傳國玉璽。

  我們對於和氏璧的瞭解都是從“卞和獻玉”和“完璧歸趙”而來,知道和氏璧是一塊令天下人都垂涎的寶玉,但最後和氏璧的下落不明,至今也沒有給出一個答案,到底是列國紛爭毀了它,還是被人收藏至今沒有現世,和氏璧的下落讓我們細細道來!

 

  最早記錄和氏璧的是《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荊山採到一塊玉璞,爲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於是就有了古書中記載的《卞和獻玉》,和氏璧的下落從此開始。

 

  一、和氏璧的由來:卞和三獻寶  玉璞是一種天然玉料,如果不經鋸割,外表看來和普通的石塊沒什麼區別。楚厲王找來相玉家進行鑑定,但是玉工沒有識辨出來,認爲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沒有什麼價值。

 

  於是厲王大怒,認爲卞和在戲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並把卞和驅逐出楚國。

 

揭祕和氏璧的下落,無暇寶玉或許成爲絕世寶藏

  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玉工仍鑑定爲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過了幾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繼位。

  這時的卞和還想去獻寶,無奈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又被砍掉了雙腳,行動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卞和便懷抱玉璞來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淚都流盡了,眼睛直往外滴血。

 

  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派人接來卞和問:“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爲何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爲被砍掉雙腳而痛哭,而是因爲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爲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我是爲大王哭泣,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啊!”

 

揭祕和氏璧的下落,無暇寶玉或許成爲絕世寶藏

  文王聽後,讓玉工進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因爲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

  後來因有太多人想得到和氏璧,和氏璧的下落一直飄忽不定,“卞和獻玉”後,經歷種種,和氏璧最終被趙國所得,而秦王又垂涎寶玉,於是就有了“完璧歸趙”。這些繁瑣的故事就不再細說,想必大家也都是知道的,我們今天探究的是和氏璧的下落,那麼我們就直入主題!

 

  二、和氏璧的下落  雖說藺相如爲趙國保住了和氏璧,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後,即公元前228年,趙國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吞併,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裏。

 
揭祕和氏璧的下落,無暇寶玉或許成爲絕世寶藏

  但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和氏璧的下落也有了很多說法:

  1、和氏璧或許就是傳國玉璽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

 

  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

 

  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爲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爲“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揭祕和氏璧的下落,無暇寶玉或許成爲絕世寶藏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2、和氏璧或許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

 

揭祕和氏璧的下落,無暇寶玉或許成爲絕世寶藏

  和氏璧或許被作爲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爲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

  3、和氏璧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亥下

 

  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揭祕和氏璧的下落,無暇寶玉或許成爲絕世寶藏

  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亥下(今安徽靈璧)。這一切還待有緣人去發掘!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繫起來,而它神祕的失蹤,又成爲中國兩千多年曆史上的一大懸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