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滅印度之戰,一個外交官滅掉天竺

  大唐滅印度之戰,一個外交官滅掉天竺

  公元六四八年也就是貞觀二十二年,印度摩迦陀王屍羅多逸駕崩,國內大亂叛臣自立爲主,而當時的大唐鼎盛至極,物阜民豐。貞觀年間派得道高僧唐僧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經。歸來後自撰《大唐西域記》,也就是現在廣爲流傳的《西遊記》的原型。

 

  王玄策其人是大唐派出的使者,他是自願請詣接這出使天竺,去到這萬里不毛之地,一路上風塵僕僕風餐露宿,一行人耗時好幾個月,一行人總算進了天竺的境內。卻被篡位的阿羅順那派兵伏擊了。最終千方百計逃入了吐蕃境內,松贊干布千騎往援最終救脫了玄策、師仁、辯機三人其餘人皆戰死。玄策大怒奏請唐太宗派唐軍攻城,雲梯、石車、火攻,狠攻三月斬殺天竺兵將,也有的被趕入恆河中溺死。發誓滅亡天竺。留下了歷史上一人滅一國的傳說。

 

  事實上據傳言,王玄策其實與文成公主青梅竹馬暗生情愫,大唐也不是好戰的國度,因此纔會被各個番邦還有少數民族政權稱唐太宗李世民爲“天可汗”。有傳言稱,王玄策其實是通過文成公主這一關係,與松贊干布聯合,以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兵,來攻打天竺國,尼泊爾懼怕吐蕃王朝的強大實力,不得不借兵,最終王玄策其實是依仗借來的“雜牌軍”直逼印度恆河流域。

 

  無論怎樣,不管是大唐之禮還是吐蕃之功,最終王玄策都俘虜了印度叛王阿羅順那,被稱爲一個外交官滅掉了天竺,是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很值得欣賞的外交家,一個人的外交,借用番邦軍隊,不主動使用武力,但絕不是堅決不使用武力,滅掉一個國家王玄策歸國後被視爲大英雄,傳唱良久。

 

  具體祥細過程:

 

  貞觀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屍羅多逸逝世,國內陷入大亂,叛臣阿羅順那自立爲主,僭奪天竺寶器,僞立爲王。因地遙天遠,唐廷居然未聞。

 

  1、戰爭背景

 

  初唐年間,在蔥嶺南有國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誕生之地,舉國崇尚佛法。時分東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國。

 

  貞 觀年間,有唐僧玄奘,俗家姓陳,爲求西天佛法,歷盡艱苦,往天竺求佛經。至中天竺見得天竺國王屍羅逸多。那中天竺國王屍羅逸多,又稱摩迦陀王,武功過人, 頗有勇略,東征西討,象不弛鞍,轉戰多年,征服另四天竺國。待得見大唐高僧,喜不自禁,與唐僧語曰:“償聞汝國有聖人出世,汝能爲我說明聖蹟否?”唐僧乃 與摩迦陀王略述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亂、降服四夷等功績,使得番夷諸國尊譽曰-----天可汗。摩迦陀王聞之大爲仰慕:“如汝所言,吾當東行面聖,朝 覷汝王。”

 

  唐僧在天竺遊歷十數年,採集經論六百五十餘部,帶回中土。摩迦陀王多亦派使臣偕唐僧東來,謁見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雲 騎懷儆,持節往撫天竺。摩迦陀王召國人大臣曰:“東土有天朝,名摩訶震旦,從古至今從未與我天竺往來,今摩訶震旦有聖人遣使到此,理當拜迎。”乃出朝恭迎 唐使,膜拜受詔。復亦遣使大唐,獻火珠鬱金菩提樹,謁見太宗。兩國遂建交往來。

 

  2、戰爭過程

 

  王 玄策是自願請詣接這出使天竺的苦差事的,不然行這萬里不毛之地,風餐露宿,受那荒野大漠風號沙礫之苦,沒有皇帝點名是沒人願意來的。不過王玄策卻自已報了 名,爲了什麼他自己非常清楚。太宗甚喜,接連給了許多賞賜,臨行前還讓他抓了蔣師仁做墊背當他的副史,帶走了唐僧的徒弟辯機和尚做翻譯。從騎五十餘,從長 安出發,一行人不知行了多少個月,總算進了天竺的境內。

 

  唐滅印度之戰 薄頡蝥是個和尚,倒還好說話,蔣師仁卻從出長安起,一路上就沒有停止過埋怨,一直嘮嘮叨叨到了天竺。他們沒有想到運氣更不好的事情:摩迦陀王已死,阿羅順那篡位,一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

 

  總算玄策、師仁及五十從騎都是久經沙場,雖慌不亂,排成雁行陣把辯機夾在陣中,奮力殺出叢圍,直逃入吐蕃境內,松贊干布聞訊帶了千騎往援,結果只救脫了玄策、師仁、辯機三人,從騎盡皆戰死,全隊覆沒。

 

  玄 策大怒之餘,檄召鄰近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番屬國,集兵馬萬餘,自爲總管,蔣師仁爲先鋒,一仗擊潰天竺數萬先頭象騎,直取茶鎛和羅城。阿羅順那大 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技量,雲梯、石車、火攻,狠攻三月餘,終攻得茶鎛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另大 半趕入恆河中溺死。

 

  玄策以師仁爲先鋒,自爲後應,趁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逋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 無奈只好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尸鳩摩的援兵,接着再收集些散兵殘將,欲反攻唐軍。玄策、師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蠻鬥,設了分兵伏殺計引阿羅順 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衆盡皆坑殺。阿羅順那的妻子尚擁兵數萬,據險堅守朝乾陀衛,也被師仁擊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遠近城 邑望風而降,中天竺遂滅,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餘所。

 

  因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玄策欲順勢再亡東天竺,東天竺王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三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纔罷兵回朝。執阿羅順那及一干降臣,綁俘長安,太宗皇帝大喜過望,下詔封賞玄策,授朝散大夫。

 

  當真是英雄風流不盡數,刀馬所至皆漢土,出塵有詩讚曰:

 

  大漠狼峯孤煙直,天蒼地茫嘯西番。 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開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驃騎郎。

 

  3、王玄策:大唐一個人屠滅印度之戰

 

  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天竺統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

 

  公 元647年,唐命王玄策爲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但此時中天竺發生了政變,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王玄策從騎多 死難,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尋機逃脫。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爲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裏, 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係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玄策大怒之餘,繼續檄召臨近唐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 處各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餘,自爲總管,蔣師仁爲先鋒,直撲天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聞悉後也發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 和羅城外,王玄策一仗擊潰天竺數萬象軍。天竺王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伎倆,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餘。648年,茶博和 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餘,被俘萬餘,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 而天竺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尸鳩摩出兵。

 

  由於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天竺,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纔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 宗顯慶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廟參拜,禮佛而歸,中華的謙讓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佩服。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 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提拔和任命。再加上當時大唐開邊將星如雲,玄策“不務正業”的功績(尤是對唐本無意征伐的國家)也不那麼顯眼。在從印度回來後,也 只是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玄策晚年寫過回憶錄《中天竺行記》,但不爲世人重視,後來也失傳了。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國王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爲正使、王玄策爲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 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爲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 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 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 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慄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玄策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了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着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誌》中。近年,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