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金醉

【北洋奇譚】是魔宙的歷史非虛構欄目

由老金講述近代中國的真實故事,或奇趣話題

從而達到娛樂和長見識的目的

大家好,我是金醉。

今天的「北洋奇譚」講一樁綁架案。案子不大不小,但至關重要。

之所以想起這案子,是因爲我前幾天揍了家裏的貓。我之所以要揍貓,是因爲一隻狗。

那天中午,我一進衚衕,迎面跑來一隻黃狗,跑到跟前突然轉身蹲下,屙下幾坨圓滾滾的屎來。

我心中一蕩,停下腳步,掏出手機就拍。不想那狗一回頭,看了我一眼,嗚了一聲,隨即立起身撲向我——沒誰希望自己拉屎被拍,包括狗。

我一慌,就跑。一跑,差點撞上路過的大媽。我就又趕緊躲,不想被狗撲到,也不想撞到大媽。

腳底下沒了方寸,啪嘰踩上熱騰騰的狗屎。

我鞋底帶着狗屎,心裏懷着悶氣,一直彆扭到晚上回家。

到家開門,一腳踩下去滑溜溜的——貓又尿地上了。

我一個猛子撲向沙發,揪起貓,照腦門上啪啪兩巴掌:“你丫是狗嗎隨地尿!”

其實貓已經亂尿好幾天了,我每天回來都安撫它,因爲貓亂尿可能是生病或緊張。但就因爲我在外面踩了狗屎,它就捱揍了。

我心想:我辛辛苦苦在外頭踩狗屎,你竟然還在家裏亂尿,白養你了。

這種“遷怒”叫「踢貓效應」,很普遍,也很糟糕。

比如,有人被領導罵了,就遷怒下屬,下屬沒地兒發泄,回家遷怒老婆,老婆就遷怒孩子,孩子冤,就打狗揍貓。

這看似是因果關聯,但其實是一連串偶然,全是情緒所致。

就因爲揍貓,我想起這件發生在清末1895年的案子——這也是一個偶然。

這案子前前後後,也包含一連串偶然,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

造成這些偶然的人,有英國女管家、僕人,私家偵探、清國大使、國家政要、地下黑社會、倫敦警察和全球通緝犯。

事件的發生地,則是倫敦波蘭特大街49號大清國駐英使館。這條街附近,出現過很多名垂史冊的人和事。

柯南道爾的眼科診所就開在使館附近,他一邊上班一邊寫福爾摩斯探案故事。使館案發的時候,他已經在《最後一案》裏把福爾摩斯寫死了。

案發街區。

中國青年

1896年10月11日晚上11點半,波蘭特大街49號大清國駐英使館。

霍維夫人跟往常一樣,給四樓一間屋子整理牀鋪。她是大清駐英使館的女管家。

電視劇《孫文》裏的霍維夫人。

她發現,這天使館氣氛異常緊張。所有人都板着臉,坐立不安。

這幫守衛平時吊兒郎當的,今天卻給腰上掛了刀。

霍維夫人推開房間門,木桌上有一些麪包和水,牆角堆了一個裝滿煤的竹筐,窗戶被鐵柵欄封死。

一個瘦小的年輕人站在房間裏,是個東方人。

他留一頭整潔的短髮,穿着精緻的大衣和西裝。要在街上,霍維夫人肯定會以爲他是日本人。

不過,霍維夫人知道,這年輕人雖然沒有留着長辮子,但他是個中國人。他是上午被兩個守衛抓進來的。

後來她聽說,年輕人名叫林音仙,幾天後將被送回中國處死。

熟悉近代史的都知道,這個林音仙,就是孫逸仙,原名孫文,又名孫中山。

外包造反

孫文之所以來到倫敦,是因爲在國內攤上大事了——他造反了,大清國正全球通緝他。

孫文原是個醫生。

1892年,孫文26歲,剛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來澳門謀生。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學院合影。

剛畢業的學生都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孫文也一樣。他借錢創業,開了間中西藥局,還在報紙上打上廣告。

孫中山爲中西藥局做廣告,來源《澳門回聲》1893年,9月26日。

但沒多久,孫文就把藥局這攤子事甩給別人,忙活別的去了。

他參加了一個組織“少年中國黨”,喊話政府改革,振興中國。這種事,有大志向的學生都愛幹。

當時,他們已經有組織有計劃,但還沒剪辮子,心中並無“革命”的概念。

留辮子的年輕孫文合影,前排四人分別是: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四人被合稱“四大寇 ”。

1894年,中國沒振興,孫文的藥局先倒閉了——這一年,他可能還沒想到過自己不久後會逃亡到倫敦。

生意黃了,孫文只能先回廣州再做打算。

回廣州後,孫文依然熱血沸騰,對政府不滿。他寫了一份改革方案遞給朝廷,要面見李鴻章。

《走向共和》裏虛構了一段孫文在天津見李鴻章的戲,孫文想勸李鴻章進一步做政治改革,而不只是追求西方技術。

澳門海防官員還真給孫文寫了推薦信,因爲孫文治好了困擾他多年的痔瘡。

但孫文還是沒見上李鴻章,改革方案也石沉大海。

好好說話沒人聽,孫文決定來硬的——造反。

造反得花錢,孫文當時卻是個窮光蛋。

他先在檀香山街上宣傳革命,向路人籌錢,錢沒搞來幾個,還讓人當成瘋子。

路演不行,孫文又想了個新法子,創立了一個革命社團——興中會。

因爲孫文是基督徒,因此所有人入會都要像美國總統就職一樣,手按聖經宣誓。此外還要按年交會費,價格可不低——5銀元。

《走向共和》劇照。

孫文在宣傳上很有一套,不到一年,就發展了一百多忠誠會員。

有會員爲給孫文籌錢,把自家農場,商店,飯館全賣了。孫文他哥孫眉也把牛賣了支持老弟。

《走向共和》劇照,孫文哥哥支持他革命,把養的牛都賣了。

興中會總共籌了一萬三千港幣,交給孫文回國鬧革命。

孫文回香港時,認識了香港本土革命團體輔仁文社,雙方一拍即合。

於是,孫文等人祕密籌劃在廣州起義,時間定於重陽節。

他的戰友陸皓東爲起義軍繪製了一面軍旗——青天白日旗。

《走向共和》截圖。青天白日旗是由陸皓東設計。電視劇《走向共和》裏面,這幾個人看着青天白日旗,激動得不行。一人攥住一個旗角,齊喊:起義,起義,起義,起義。畫面很怪誕。

孫文負責在廣州指揮,輔仁文社在香港調度支援,並給孫文提供三千敢死隊。

年輕人有朝氣,說幹就幹。但年輕人經驗不足,容易幹砸。起義剛開始就出問題了。

起義軍調度失當,幾路人行動總踏不到一個點上。

更重要的是,那三千敢死隊出亂子了。

在《走向共和》裏面,組織敢死隊的頭子收了孫文錢,卻放了孫文鴿子,壓根沒來,起義由此失敗。

事實比電視劇更荒誕。

起義軍圖方便,把招募敢死隊的活外包給香港三合會了。

《走向共和》截圖,廣州起義前的會議。

三合會哪有譜,收了錢就胡來,繼續外包。

他們對外宣稱廣州有個工作缺人,每月10塊銀元。薪水不低,一下招到四百多個苦工。

問題是,香港這鳥蛋大的地方,一下走了四百個苦工,街上一下連個拉車的都沒有了。

香港警察局立刻覺察,跑到碼頭檢查。

雖然過程磕磕碰碰,但苦工們還是上船出發了。船走到一半,三合會的人跳出來,要這些老鄉從船上拿槍造反。

老鄉當然不幹了,船一靠岸,就到官府鳴冤,還把孫文舉報了——這是孫文革命道路上第一回被老鄉坑。

清政府馬上開始追查亂黨,起義軍也一鬨而散。

準備這麼多天,結果起義還沒開始就失敗了。

孫文成了通緝犯,開始逃犯生涯。

徐克導演有一部電影《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背景就是孫文起義失敗出逃的這段歷史。

《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電影截圖,張鐵林飾演的孫文出場。

電影中爲了掩護孫文出逃,廣東老鄉黃飛鴻先打白蓮教,再打大清官員。孫文這才逃脫清軍的追捕。

之後,黃飛鴻再保護陸皓東和青天白日旗。電影裏,陸皓東爲了保護革命旗幟,不惜性命。

後來,孫文稱陸皓東爲“中國有史以來爲共和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而青天白日旗,則成爲之後國民黨的黨旗。

《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電影截圖,黃飛鴻和孫文,陸皓東見面。

但現實中,孫文可沒這麼好運氣。

據美國漢學家高美士說,孫文幾經周折,最後男扮女裝才逃到澳門。

到澳門也不敢停留,馬上又到了神戶。

他到神戶第一件事就是剪辮子,換了身日本式的西方服裝,留上標誌性的八字鬍,改頭換面,全然一副西方人裝扮。

革命尚未成功,孫文還要繼續努力。

孫文先後到美國檀香山、舊金山、紐約這些城市,哪有華人就在哪舉喇叭宣傳革命,爲革命事業拉贊助,還是沒籌到幾個錢。

《走向共和》中,孫中山在檀香山拿着喇叭給革命衆籌。

革命資金不夠,沒法回國,孫文從紐約去了倫敦,繼續旅行衆籌。

1896年10月1日,他抵達利物浦港口。剛下船,就被一個英國私家偵探盯上了。

中國鬼使

這個私家偵探是大清國駐英公使龔照瑗僱傭的,就等着孫文到來。

龔照瑗來英國前,是四川省布政使,相當於現在的省長,響噹噹的一方大員。

龔照瑗。

他本有機會謀上四川巡撫一職。但因耽擱了給慈禧身邊太監行賄的時間,被太監“舉薦”成外交官——駐英公使。

清朝的外交官可不是啥好工作,屬於臨時職位,經常一放出去就是好多年,官員在官場關係生疏甚至中斷,對升遷很不利。

更重要的是,在當時人看來,外交官是在服侍外國人。

因此,士林稱外交官爲“鬼使”,民間直接叫漢奸。一個湖南外交官曾因出使英國,被老鄉開除湖南籍。裏外不是人。

可以說,龔照瑗是被“發配”到英國。

龔照瑗科舉出身,從中國官場摸爬滾打起來,對英文、外交一竅不通。讓他當公使無異於趕鴨子上架。

更麻煩的是,他來英國後水土不服,病不離身。後來,還突然中風了,右臉頰、舌頭右邊、右臂肌肉明顯萎縮,話都說不清。

因此,龔照瑗基本不跟英國人見面,外交工作也幹得稀爛。

一年前的甲午海戰中,一艘英國商船路過戰區時被日艦擊沉。

李鴻章藉此機會,拼命把英國拖下水,指望抱上英國大腿跟日本再幹一場。

1896年李鴻章出訪歐洲。

清政府起草好對日宣戰的詔書,就等英國開炮了。

朝廷希望龔大使給英國人吹吹耳邊風,鼓動他們跟日本人翻臉,但龔大使啥都沒幹。

後來,英國人沒什麼動靜,李鴻章聯英抗日的計劃落空,丟盡臉面,連看都不想看到龔照瑗。

龔大使卻還想着搞出些政績,這樣纔有機會回國。聽說朝廷要犯來了英國,他覺得立功的機會到了,於是僱了倫敦本土私家偵探。

確認孫文人到倫敦,龔照瑗請求英國外交部引渡孫文。但中英沒有引渡協議,因此被拒絕了。

合法手段行不通,龔照瑗壓根沒往心裏去。他在中國官場沉浸多年,有的是辦法。

老鄉你好

10月1日,孫文到了倫敦,馬上拜會香港西醫書院的恩師康德黎。

康德黎。

在康德黎的幫助下,孫文被安頓在斯屈朗路的霍爾班格瑞旅館。

霍爾班格瑞旅館。

來倫敦也沒啥事,孫文每天就到處溜達,看看名勝、博物館和歷史遺蹟。

倫敦真是了不起。交通井井有條,市民從容得當。跟擁擠、嘈雜,骯髒的中國街頭完全不同。

有一回孫文在康德黎家喫午飯,康德黎告訴他清使館就在附近,叮囑他出門小心。

孫文倒是心大,毫不在意。

10月11日星期天,孫文約康德黎家人一起做禮拜。

早上10點半,孫文從德文榭街向康德黎家走,聽見後面有人喊他。

“你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孫文扭頭看見一箇中國裝扮的人。聽到這人的“皮欽”英語,孫文就知道遇見同鄉了。

老鄉見老鄉,倆人都很高興,用粵語聊上了。

沒走幾步,孫文另一側又來了箇中國人,把他夾在中間。

這兩人說他們就住附近,要帶孫文去那抽菸。

這時出現了第三個人,三人把孫文引上人行道邊。孫文被連推帶勸迎進一座大樓裏。

剛進屋裏,大門立刻被關上了,旁邊閃出僕人給門上閂。

孫文心裏一沉,完了,這兒一定就是清使館了。

果然,門後閃出來幾個穿官員制服的中國人。其中一人上前,把孫文半請半推到四樓一間屋裏。

孫文被關的屋子。

過不一會,一個滿頭白髮,留着長鬚的英國人走進來。

他環視了一下屋內環境,走到窗戶邊搖了搖鐵柵欄。回過頭一指孫文,“對你而言,這就是中國。你現在就在中國。”

孫文一屁股坐在牀上。

精神病人

這個英國人叫馬格里,是清使館的二等參贊。

大清使館參贊馬格里。

他不是真的想關孫文。私自抓人違反英國法律,要被人發現,他也得倒黴。但龔照瑗是領導。胳膊擰不過大腿。

馬格里跟中國官員打過近四十年交道,他知道龔照瑗心裏只有討好上級,法律、公衆輿論這些壓根不在乎。

抓孫文後,龔照瑗立即發電報給北京,要儘快把孫文送回去。

北京方面對這事卻很小心。

剛輸了甲午戰爭,他們不想再在國際事務上出亂子。囑咐龔照瑗一定諮詢好律師,別整出幺蛾子來。

甲午戰爭中日海戰場景。

馬格里很滿意這個回電。但龔照瑗立功心切,堅持要送走孫文。馬格里無奈,只能服從老闆命令,找去中國的船。

爲說服輪船公司接單,馬格里一再強調運到中國的是個“精神病人”。

最後,格蘭輪船公司同意7000英鎊送孫文回國,出發時間定在10月20日。

屆時孫文將被送回國,然後處死。

人間蒸發

倫敦10月份天氣轉冷,爲不讓孫文凍着,使館給孫文屋裏供足了煤。只要他抱怨冷,馬上有毛毯被子送過來。

有一個叫科爾的僕人每天進來,給孫文送煤,打掃衛生。

電視劇《孫中山》中,科爾的形象。

此外,還準備了報紙和英文小說,“孫文讀得很起勁”。

尤其在喫上,清使館幾乎提供了英國最好的中國菜了。

清使館裏僱有中國廚子。被抓的頭一天晚上,孫文就喫到了燉羊肉在內的四道湖南菜。

據馬格里說,孫文喫得“既多又精”。

燉羊肉。

喫完飯,孫文突然意識到,他現在處在危險中。飯裏要有毒,他不是沒命了。

他開始後悔大喫大喝。

他是醫生,能簡單識別食物是否有毒。

往後的十幾天裏,他再不喫那些複雜的中國菜,只喫最簡單的麪包、牛奶和生雞蛋。

但光不被毒死可不行,他得儘快找人救他。

僕人科爾每天進屋打掃衛生,孫文把寫好的信塞給科爾,求他帶給恩師康德黎。

幾天過去了,那些信一點反應都沒有。

實際上,這些信根本就沒出過大使館,全送到馬格里手裏。

孫文跟外界徹底失聯,人間蒸發了。

10月14日,騙他進使館的老鄉又出現了,他進門就說,10月20日上船,你回去就要死了。

電視劇《孫中山》中的老鄉。

老鄉還告訴他,求救信都沒送出去,沒希望了。

鋪墊充分,老鄉說,只有我能救你。

孫文慌不擇路,按老鄉說的做了——他親手寫個材料,說自己來使館證明清白,卻被使館囚禁了。

老鄉拿到材料,心滿意足離開房間後,孫文才意識上當了——這個材料足以證明他是主動來的清使館,而不是被抓來的。

年輕的革命領袖這下真急了,使館裏誰都不能信,他要自救——往窗外扔紙條。

孫文扔出的求救信。

孫文寫了一些小紙條,包在硬幣上,扔到旁邊的屋頂,希望被人發現。

紙團很快到了僕人科爾手裏,他馬上給馬格里打報告了。

科爾爬上屋頂收走所有紙團,還用螺絲把孫文房間的窗戶封死,帶走孫文屋內的所有紙和筆。

這天是10月15日,距離被送上船還有5天。

孫文徹底絕望,唯有向上帝祈禱。

颶風營救

10月17號夜裏11點半,終於到了霍維夫人登上歷史舞臺。

平時這個時候,她早就睡了。但今天,她心裏放不下那個中國年輕人。

她聽僕人說,還有兩天,年輕人就將被偷運回國殺掉。一些資料記載,她曾經勸過僕人幫幫他,但遭到拒絕。

深夜,街對面屋裏的燈已經全熄了,霍維夫人悄悄來到德文榭街,走到一座房子門前。

這正是孫文恩師康德黎的家。霍維夫人不認識康德黎,但她知道,那個年輕人想讓僕人送信到這家人那裏。

德文榭街康德黎家。

她蹲下身,把信從門底空隙塞進去,起身連按幾下門鈴,裹緊大衣快步離開。

聞聲開門的是康德黎夫人,她開門發現空無一人,地上躺着封信。

打開信封一看,康德黎夫人喫了一驚,趕緊叫醒康德黎。

您有一位朋友自上星期日起,一直被囚於清使館內。他們想把他送回中國,到那裏肯定要絞死他。

這可憐的人夠悲慘了。如果不想辦法救他,他就會被神不知鬼不覺地送走。

我不敢在信上簽名,但我說的是真話,請相信我。不管您想什麼辦法,最要緊的是馬上行動,要不然就來不及了。

我想他的名字是林音仙。

康德黎馬上知道是孫文,立刻穿上衣服,出門找人營救。

康德黎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馬格里。馬格里在清使館上班,應該能幫忙——他不知道馬格里也參與了囚禁孫文。

但康德黎沒找到馬格里,就租了個馬車,到瑪麗龐分區警察局報案。

倫敦警察局。

值班警察打着哈欠聽了康德黎的描述,一臉不相信。

他們記下康德黎的供詞,也坦白告訴康德黎,單靠一封匿名信,警察局啥都不會做。

警察們勸康德黎趕緊回家,喝醉酒就不要亂跑了。

出警局時,天都快亮了。

想到孫文隨時可能被祕密處決,康德黎如坐鍼氈,在街上來回踱步。

天剛亮,康德黎就跑到法官、海關代表等人的住所,請求他們營救孫文。

可能他們都不相信,沒人願意做點啥。

到了中午,距離孫文被送上船隻剩一天半。康德黎再次收到孫文的求救信,這次卻是科爾送來的。

孫文將衣服兜裏最後的20英鎊全部給了科爾,求科爾幫他帶信。他保證如果能出去,他還將再付科爾一千英鎊做報酬。

有錢能使鬼推磨,科爾這回竟然答應了。

我於星期日被綁入中國使館並將被偷運出境,送回中國處死。速來救我。

已向C.L(格蘭輪船公司)租船一艘,送我返中國。

沿途我將被鎖禁,不得與任何人聯繫。嗚呼!

收到這封信,康德黎完全確認了孫文身處險境,他再次衝進警察局,卻發現他昨晚報案的事已成了警局一個笑話。

沒人相信他的話。

康德黎去了外交部——這是最關鍵的一步。

當天是禮拜天,外交部只有一個值班員。

他聽完康德黎的故事,表示天大的事也得等明天了,領導今天不上班,要康德黎回去等回覆。

半夜12點,康德黎又找到《泰晤士報》社,把這消息告訴他們,期盼儘快登報。

但《泰晤士報》剛喫了一樁誹謗官司,對這類事敬而遠之。只做了簡單記錄,沒想調查或登報。

這會已經半夜了,康德黎還在爲孫文奔波。

康德黎路過清使館回家,突然想到孫文可能被祕密運走。

他去一家偵探所找了個私家偵探,監視清使館。一旦孫文有啥動向,隨時跟進。

康德黎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心才稍微定下一點,拖着兩條沉重的腿回家。

誰都沒想到,康德黎找的偵探所,竟然正是之前幫清國使館監視孫文的那家。

偵探所老闆對清使館熟。康德黎爲營救所做的一切,使館都知道了。

此時已是10月19日凌晨,距離孫文被當做“精神病人”運回國,只剩24小時。

英雄誕生

最後時刻,英國外交部起了作用。

10月19日上午,外交部官員看了值班員報告,直接跳腳了,馬上跟內務部取得聯繫。

內務部立即派人找科爾調查,錄完口供後,派了6個警察監視清使館,發現任何偷運孫文的跡象,馬上採取行動。

另一方面,清使館這邊出了意外狀況。

龔照瑗和馬格里眼看就要成功,負責押送孫文的格蘭福號卻誤了船期,10月20日走不了了,再走要到20天后了。

這其中的細節,已經無從查證了。或許也是哪個環節的工作人員出了偶然差錯。

輪船。

10月21日,警察局找到格蘭輪船公司,確認清使館確實要偷運人回國。康德黎說的所有信息都坐實了。

警察局馬上監控了所有前往中國的船隻,孫文沒可能出英國,看起來已經安全了。

康德黎還有一個擔心,孫文會不會被祕密處決。

清使館的人確實考慮過在廚房祕密解決掉孫文。但馬格里拼命反對,如果孫文死在這兒,清使館絕對“關門大吉”,他也得失業。

這才留了孫文一條命。

10月22日,英國外交次官傳喚了馬格里,要馬格里放人。馬格里趕緊報告龔照瑗。

當天晚上,龔照瑗就收到英國外交部一封言辭激烈的外交通知。

與此同時,孫文受困的消息已經在倫敦傳的滿城風雨了。

《環球報》也不知從哪得到消息,在22日晚發了一份號外,立刻在倫敦引起轟動。

《環球報》報道孫中山被捕。

兩個小時後,《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等數十家報紙傾巢出動,衝上去跟進報道。

所有報紙都能看到——《驚人新聞!密謀者在倫敦被綁架!囚禁於清使館》。

康德黎、孫文房東也被來採訪的記者包圍了。

10月23日早上,一大羣記者找到大門緊閉的清使館。記者們一邊用柺杖砸門,一邊要求採訪馬格里。

清使館。

清使館很不配合,惹惱了圍着的人羣。

正好有僕人、廚師等人從門口出來。憤怒的人羣往這些人身上扔屎。一個廚子還讓死貓給砸了——可能是種詛咒。

英國外交部和媒體都施加了巨大壓力,清使館萬萬沒想到惹了這麼大的衆怒。

23日下午,馬格里來到英國外交部,同意釋放孫文。

當天下午五點,烏泱烏泱的人羣把使館前門堵死,所有人都爭着目睹孫文走出那一刻。

警察局處於安全考慮,悄悄把孫文從後門接走了。

沒走多遠,人羣就跟過來了,甚至有人爬到孫文坐的馬車頂上。一千多人伸着脖子,每個人都想跟他講話。

那一刻,孫文變成了對抗舊勢力,引導新文明的“大英雄”。

歷史拐點

事情到此還沒結束。

路透社將孫文獲釋的消息傳到世界各地。全世界的媒體都開始登載這則消息。

美國的《紐約時報》,澳大利亞的《時代報》、《布里斯班郵差報》、《悉尼趨晨報》,香港《德臣西報》,上海《萬國公報》、《時務報》,新加坡《海峽時報》、《叻報》,日本《神戶又新日報》、《大阪朝日新聞》、《國家學會雜誌》等等,都參與了這次報道。

上期北洋奇譚咱們說的老騙子巴克思,他在自傳中就半虛構地寫到,自己年輕時曾參與了營救孫文。

可見孫文這件事影響有多大。

孫文接受採訪時稱自己出生在香港。英國人一聽,覺得勉強也算自己人,必須罩着他。

而且孫文能說英語,馬上就獲得了英國媒體的喜愛。

倫敦甚至開始流傳關於孫文的歌謠。

更重要的是,一個西化的東方人,要掀翻傳統的東方長辮子王朝,沒有比這更能體現西方文明優越的故事了。

在媒體的助推下,孫文從一個聲名狼藉的逃犯,一躍變成世界聞名的大英雄,成了最大的革命旗幟。

孫文穿西裝的英雄形象,給日後的革命道路和政治生涯幫了大忙。

一個女管家的善心,促成了一個影響全球的歷史拐點。

歷史的拐點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常見的歷史書一般都說歷史走向是必然的,有其內在規律。

這種說法是事後諸葛,過於簡單粗暴。後人分析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當然是種「必然」,因爲其他可能性都無法再驗證。

歷史事件的細節處,全是偶然,毫無規律。

其中某個偶然,能引發劇變,是因爲「大勢」到了。

女管家發善心,能引發全球輿論偏向革命,那說明大清的公衆形象確實不行了。

甲午戰敗讓大清搞了十年的洋務漏了底兒,不但“師夷長技”名不副實,而且腐敗的掉渣。

大清黎民希望過得安穩自在,能好好喫飯,好好說話,好好掙錢,好好過日子。民意就是「勢」。

百姓本來就苦,你還拿納稅人的錢亂糟蹋——比如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就是逆了「勢」。

《走向共和》劇照,李鴻章海軍經費被頤和園工程挖了空缺,很是苦惱。北洋水師缺錢買軍艦是甲午戰敗很重要一個原因。

孫文倫敦蒙難之後十幾年,一個英國人叫麥邊,在上海炒股時玩套路,把股市整崩盤了。

清政府爲救市,宣佈鐵路國有,要收回民間的鐵路,由政府借外債修建,導致了四川的保路運動。

清政府把湖北新軍調去平定四川,結果湖北空虛,辛亥起義順勢而起。

民心所向,就是歷史走向。

「大勢」一到,說不準哪個偶然就突然引爆了,大清豈能不完?

參考文獻:

1. 倫敦蒙難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孫中山

2,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上海書店出版社,黃宇和

3,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黃宇和

4,絕版甲午:從海外史料揭祕中日戰爭,文匯出版社,雪餌

5,曾經轟動倫敦的孫中山綁架案——再說中國駐倫敦使館的舊事,騰訊大家,姜鳴

世界從未如此神祕

▬▬▬▬▬ ● ▬▬▬▬▬

We Promise

This is Original

本文未註明來源的圖片均來自網絡,僅用作說明,與內容無關。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