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教育機構的年會表演節目《釋放自我》大火,該節目大尺度吐槽老闆領導:有些人只爲老闆的朋友圈高歌,有些人累死累活,卻比不過寫PPT的。

爲什麼大多數員工和老闆,窮盡一生,只做彼此的差評師?

誠然,職場上,有時候你花了大量時間做了很辛苦的工作,不僅沒收穫表揚,還被老闆批評的一無是處。反而那些投機取巧的小人升職加薪。這個時候,你是一肚子苦水抱怨,還是繼續幹活呢?

有個朋友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大老闆安排了一個新人跟他學習業務,過了一個月,老闆覺得此人不能勝任,建議辭退。

朋友手把手帶着新人,覺得新人潛力不錯,只是上手新業務需要時間,但新人短期內的表現如果不能改善,肯定會影響團隊的整體績效,而短期內去招聘替代者也不現實。因此大老闆非常強硬要辭退新人。不僅如此,大老闆還因此遷怒朋友,說朋友太心軟,不適合這個帶新人的崗位。

爲什麼大多數員工和老闆,窮盡一生,只做彼此的差評師?

而朋友百般勸說無效,想到兩個方案:第一個就是報告二老闆,讓二老闆給大老闆施加壓力,改變決策。第二,坐等大老闆決策失誤,讓大老闆自動察覺自己的錯誤。

聽完他給出的這兩個解決方案,我不禁心生疑問:與老闆相處,你認爲對錯很重要嗎?

爲什麼大多數員工和老闆,窮盡一生,只做彼此的差評師?

不少上班族都曾經抱怨過老闆,比如埋怨他們思維不對,性格缺陷,根本沒有魅力,也不會替員工着想,就是一個周扒皮。大家有沒有想過,呆在職場的目的是什麼呢?難道目標是證明,老闆是傻逼,自己纔是對的,還是有更遠大的目標呢?

爲什麼大多數員工和老闆,窮盡一生,只做彼此的差評師?

換個角度來說,老闆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要麼經驗豐富技術,要麼有資源人脈,還有的就是眼光獨特,更多的時候,站在員工的角度來說,對於老闆的所作所爲,明智的選擇是:不評價,不評判,不抱怨。

小孩子纔講對錯,職場人只說好壞。對待老闆,作爲員工,應該去聽他怎麼說,看他怎麼做。

爲什麼大多數員工和老闆,窮盡一生,只做彼此的差評師?

地產界有一本書曾經風靡一時,叫做《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作者是時任碧桂園首席財務官的吳建斌。在這本書裏,他沒有直接評價老闆——碧桂園的掌門人楊國強,對於老闆的所作所爲,他完全是通過1000天的觀察,仔細記錄了日常工作的點滴,聽老闆怎麼說,看老闆怎麼做。

這本書裏,記載了楊國強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在做生意方面,財務人要記住,在不違法的前提下,永遠不要讓公司受到任何約束,有的做就狠狠的做,沒得做就耐心的等待。

爲什麼大多數員工和老闆,窮盡一生,只做彼此的差評師?

曾經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很火,叫做《多少夫妻窮盡一生做彼此的差評師》。

從夫妻相處的角度來闡述面對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夫妻之間如果只有抱怨,只有差評,沒有鼓勵,產生的永遠只能是負面情緒,從而影響夫妻情感。

爲什麼大多數員工和老闆,窮盡一生,只做彼此的差評師?

實際上,職場上時刻都在上演《多少員工和老闆,窮盡一生做彼此的差評師》。

他們相愛相殺,他們明明可以是朋友,是至交,有些抱怨可以避免,有些批評可以更柔和,有些意見表達可以更溫和,但是他們不能,不願,也很少平心靜心、客觀地來看待雙方關係。

殊不知,員工和老闆,根本不是貓和老鼠,玩的不是零和遊戲。老闆找個藉口欺負一下員工,員工肯定又找機會報復老闆,這樣只能互相傷害的路上越走越遠。

多少員工和老闆,窮盡一生只做彼此的差評師,悲乎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