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着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裏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

  。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做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孟姜女哭長城

  一天,孟姜女正在自家的院子裏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範喜良,是來逃難的。”

  孟姜女一看,範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範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範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理,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範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才,舉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爲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範喜良一提,範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範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裏乾着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麼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着頑強的毅力,憑着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範喜良嗎?”民工說:“有這麼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範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爲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充分塑造了民間傳說中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形象。民間傳說之所以把孟姜女故事設置在秦始皇時期,其目的是民衆深惡痛絕秦始皇爲修建長城橫徵暴斂,遂虛構了一個丈夫被徵爲民工的民女,又把杞良之妻哭城的情節移植過來,作爲對秦始皇的血淚控訴。人們欣賞的是孟姜女那種堅貞不渝的愛情和對統治者的堅定的反抗精神。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百姓們在秦政以及其後與秦政一脈相承的環境下生活了兩千多年,他們所能做的雖然只是在重重威壓之下,用孱弱的聲音訴說自己被大大小小的“秦始皇們”魚肉宰割的苦痛,但是這種聲音卻自有着血淚的力量。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民間傳說,不僅因其哀痛絕倫而感動了後來世世代代的人們,而且更在其可能的最大程度上,表達了弱勢者對帝王們宏圖偉業及其巍峨象徵的最大蔑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