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汲县的柳卫村,曾经出土一块陶质的碑。这块陶碑看上去做工简单,可专家们研究过后,却认定它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甚至可以破解古代如何治理黄河的历史之谜。这件陶碑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它又破解了怎样的治理黄河的历史之谜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河南省汲县柳卫村,地处古黄河的左岸。1987年,当地村民侯光安到村东头取土。他们只知道这里的土质很好,却并不知道,自己取土的地方曾经是古黄河的大堤。村民们在取土的过程中,挖到了一块陶制的碑。这块陶碑通体呈青色。整体上圆下方,高52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碑的正面阴刻着三行文字,背面和侧面刻有简单的花纹。这么简单,又没有什么漂亮的花纹,陶碑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可专家们看到碑上的文字时,却发现了这块看似普通的陶碑,背后隐藏的秘密。

陶碑上写的什么字呢?中间一行字形较大,刻着“汲县河堤下界埄堠”8个字,两旁的字形略小,从右向左分别是“西至上界永”和“福村八十里”。专家通过考证认为,这块陶碑应该是在汉高祖二年,设立汲县后所立的。其碑文的读法应为“汲县河堤下界埄堠福村西至上界永八十里”。碑文意思是说:汲县的河堤,下界埄堠的位置在福村,西至上界永村,全长八十华里。如此说来,这块陶碑,其实就是一块标识古黄河堤坝的界碑。

这样的一块界碑,在古代有多重要?很重要。我们都知道,黄河自古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养育了中华文明和中华儿女。但是,从古自今,黄河一直极不稳定,动不动就发大水,私自改道,搞得黄河下游昨天还是沃野千里,一夜之间就变成一片泽国;又经常性的干旱断流,不要说庄稼没有收成了,百姓连草根树皮都吃不到,只能四处逃荒。有专家甚至分析过,许多朝代的更替,都跟黄河的洪涝灾害有直接关系。

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自先秦时期起,不论哪朝哪代,不论谁当皇帝,治理黄河始终是一项令掌权者头疼的事情,已至于出现了明朝因为治理黄河不善,把朱元璋的祖坟都给淹了的异事,清朝康熙大帝,一上台就把治理黄河做为三大头等大事,刻在柱子上。而每一个朝廷,都为治理黄河设置了专门机构。为了治理好黄河,古人先后发现了筑堤,分流,甚至是束水冲沙等方法。但由于古时的科学技术很差,治理黄河却一直是一项投入很大,效果却不明显的“懊糟”工作。

这块陶碑的碑文,证实了古人对黄河堤坝的一个管理办法,那就是分段,划界管理。在历史上,黄河下游堤坝的维护和管理,始终是由堤坝所处的地方州县,来分段负责的。

因此,各州县之间,堤坝的界标早就有设立,但因为朝代的更迭,因为各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动,甚至因为黄河的改道,州县之间的界标也就时有变化,有新增,也有废弃。无数个这样的黄河堤坝的界碑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唯有这样一块陶碑侥幸留存下来,所以,您说这块界碑能不珍贵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