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故事不長我講給你聽……

原創: 路乃巖 30號院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近日大家議論起當年王桐村有塊匾上書“稼穡維保”,體現了黃河流域先民對農耕文明的崇拜,也不由回憶起近50年前的一段往事。

我們插隊到村裏第一晚就住在二隊隊長康泰(後來才知道其實姓李)家,我們住西廈,一進堂屋就看見迎面牆上掛着兩件不知名的農具,一時想不起好像在哪裏見過。當晚臨睡前聽到從北屋傳來陣陣有節奏的叮哐、叮哐聲,一直伴我們進入到山西插隊後的第一個夢鄉。次日上午又聞此聲,尋聲過去原來是一個婦人坐在織布機前穿梭織布發出的聲響,非常好奇地觀察了一會,忽然想起這面前的織布機似乎在那裏也見過。是歷史博物館!當年在31中上初一時學校曾組織去歷史博物館服務,現在叫志願者吧,在那裏見過擺在西漢展廳中的織布機,旁邊說明書上介紹“我國西漢時期發明了織布機”,而那掛在的西廈迎面牆上的農具就是是種地的耬了,也同樣擺在歷史博物館的西漢廳。當時還很詫異這地方怎麼還用着兩千年前的文物。後來才知道當時晉南地區的男女老少身上裏外穿的,鋪蓋的牀單、被裏、被面都是用自家織布機織成的土布製作的,但用現在的話講是“純棉的,既健康舒服還環保。”

秋天要種麥了,早晨出工前康泰隊長到西廈將耬取下,拿到院中調試好扛在肩上,招呼我們出工,來到馬號前,見還有3個老把式也扛來了耬,人齊後康泰講話:“近幾天隊裏的大牲口(大騾子、大馬)病了好幾個,還有的快破馬駒,不能幹重活,今年種麥就用人拉耬了,共4掛耬、年輕娃們男女搭配每六個人一組,你們學生娃自己一組。”我們五男三女比別人還多兩人,心中暗暗感謝隊長。到了地裏女生在前男生在後,在剛剛翻整過的地裏深一腳淺一腳地拉起來,這耬怎麼這麼沉?任憑怎麼用力就是不肯往前走,要是其中一人想偷懶,前進的速度馬上就滿下來,不一會我們全都累得滿頭大汗,還比其他組慢了不少,怪不得隊長說:“大牲口病了。”看來我們7、8個人剛剛頂一個大牲口,好不容易休息了,坐在地上一邊仔細觀察耬下面出麥籽的三條腿,一邊自作聰明地試探着問把式“您是不是把耬稍微按輕點?”

“不行,太淺了麥苗冬天凍了,明年喫什麼?”

原來這三條腿的耬需把式用力往地裏按,麥子才種的深。幾天下來每人的兩個肩膀都勒紅腫了,想請假也知道隊長不會準,沒辦法拉吧。拉到第7天下午,眼看再有2、3個小時麥子就種完了,隊長喊我們學生娃組:“你們別拉了,回馬號套掛車到菜地把玉米桔拉回馬號。”我們幾個嘴上沒說什麼,心裏可不太平衡。這拉大車還不得更累了。回到馬號套上車,自然是個子最高的駕轅,其餘拉套,一出馬號還沒等我們用力,這車就蹭蹭往前跑,一出村乾脆只留一人駕轅、兩人拉套,其餘男生跟着跑,女生則受優待---坐車上了。到菜地裝好滿滿一車玉米桔後,心想這下得賣力氣了,誰知一上了道,稍微一用力,那車就又蹭蹭的走起來,敢情這拉大車比拉耬輕多了!有了軸承、充氣輪胎的現代化設備,肯定要比兩千年前的東西要先進,這時我們才知道隊長是在照顧我們。後來我們乾脆拉着車跑起來,最後歡呼着將車拉進了馬號。

我們的祖先兩千年前發明了耬和織布機,用來滿足人類賴以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喫、穿”,這兩種生產工具也是男耕女織農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載體,但就在短短的不到50年間就從晉南,也可以說是從華夏大地徹底消失了。想到這裏我不免有些惆悵,但又一想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曾見證過她的歷史變遷,甚至親身使用過,又有了一種莫名的知足感,有了一種說不出的慰藉。

作者:路乃巖,北京三十一中六六屆初中畢業,六八年底下鄉插隊至山西運城,七十年代初分配就業於北京鐵路局工作,直至退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