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年銀保監會和國務院常務會議都提到放寬小微企業貸款容忍度,重點在於落實,無論是監管還是銀行,都應該在理念和行動上,真正放寬不良貸款容忍度。”另一家股份行蘇州分行小微金融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良貸款容忍度其實是對客戶准入的風險判定,放寬這個指標,意味着鼓勵銀行服務更加下沉的客戶,“以前不做的客戶,現在稍微放寬一點,就可以做了。

“考覈壓力較大,主要體現‘兩增’目標上。一方面,今年執行要求更高,按月看進度;另一方面,國有大行打價格戰,搶了許多小微企業客戶。”

小微企業又迎來重大利好!

6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小微企業融資實際利率和綜合成本,將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從不高於各項貸款不良率2個百分點放寬到3個百分點。

“釋放兩個信號,一是降低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二是放寬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這要求銀行經營小微業務,要有成本優勢支撐和風控技術支持,否則,難有可持續性。”一家股份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這一要求並非監管部門首次提及。今年3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2019年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在優化“兩增兩控”總體目標的同時提到,合理控制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水平和貸款綜合成本;力爭將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控制在不高於各項貸款不良率3個百分點以內。

在5月30日的2019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確保實現今年國有大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30%以上,小微企業信貸綜合的融資成本降低1%的目標。

易綱還介紹,截至今年4月末,普惠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約10萬億,同比增長20%,增速比上年末提高5個百分點,支持小微企業2300多萬戶。

鼓勵銀行服務下沉客戶

“準確來說,讓更多小微企業享受金融服務,尤其是銀行服務。”另一家股份行蘇州分行小微金融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良貸款容忍度其實是對客戶准入的風險判定,放寬這個指標,意味着鼓勵銀行服務更加下沉的客戶,“以前不做的客戶,現在稍微放寬一點,就可以做了。”

上述小微金融負責人稱,要看總行如何調整風險模型,這是個動態過程,效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至於定價方面,銀行也是商業機構,需要合理的定價,有一定的利潤消化不良。”

小微金融服務主要的挑戰在於商業可持續性,即以可負擔的成本向小微企業提供適合的金融服務。如何真正實現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是個重要課題。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年銀保監會和國務院常務會議都提到放寬小微企業貸款容忍度,重點在於落實,無論是監管還是銀行,都應該在理念和行動上,真正放寬不良貸款容忍度。同時,應適當放鬆對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的指導,使得收益能夠覆蓋風險。

在董希淼看來,銀行保險機構的基層組織和一線員工是小微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只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才能打消基層機構和員工服務小微企業的顧慮和壓力,變“拒貸”、“懼貸”爲“願貸”、“敢貸”。

從基層尤其支行網點來看,實踐這一點並不容易。

華東一家農商行副行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是一個政策信號,代表監管部門目前對支持小微的態度,但收益要覆蓋風險,這與要求降低利率有些矛盾,實際操作時存在難度。不過,政策也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來調動銀行放貸的積極性。

多家銀行支行員工表示,放寬小微貸款不良容忍度,政策是好的,也會有一定效果,但小微業務風險較大,單筆額度小,利率又低,並不賺錢,出了問題還要問責,不太敢做。

“考覈制度決定了我們業務方向,上層講政策,基層講效益。我們的核心是存款規模和創收,什麼業務賺錢就做什麼,有些業務可能虧,但有存款,我們也會做。如果花一週時間去做一個小微項目,結果沒錢賺,即使總行鼓勵去做,但支行和客戶經理動力有限,盡職免責在實際中也不好衡量。”一家股份行杭州某支行小微負責人坦言。

“掐尖現象”和“擠出效應”

“考覈壓力較大,主要體現‘兩增’目標上。一方面,今年執行要求更高,按月看進度;另一方面,國有大行打價格戰,搶了許多小微企業客戶。”上述股份行蘇州分行小微金融負責人表示。

銀保監會《關於2019年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分類實施考覈,要求五家大型銀行發揮行業“頭雁”作用,力爭總體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30%以上。

“國有大行有資金成本優勢,出於滿足監管考覈等多種因素,積極搶佔市場,比如單筆500萬元一年期貸款,國有大行按基準利率放貸;我們資金成本較高,不可能這麼做,較基準利率上浮20%,5%至5.5%利率,我們流失了挺多客戶。”上述股份行蘇州分行小微金融負責人坦言。

今年3月,董希淼曾撰文指出,近期中央和部委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政策密集出臺後,部分大型銀行以極低的利率向客戶發放貸款,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掐尖現象”(搶走一批優質客戶而留下次級客戶)和“擠出效應”(成本較高的中小銀行被迫退出小微金融服務)。

上海一家小微企業助貸機構負責人也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主要服務中小銀行,而部分大型銀行以較低的利率向客戶發放貸款,競爭壓力太大,他們轉而向中西部省份開展業務。

董希淼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最近到大型商業銀行做了一些調研,小微金融市場很大,大型銀行堅持做下去。比如,基於真實的場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設計一些好的貸款產品,降低成本,把控風險,實現商業可持續性,是好事。如果不基於真實需求和真實場景放貸,信貸資金有可能被挪用於買房、炒股,或放民間高利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