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張千千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歲末年初,新華社記者在一線調研採訪中觀察到,我國金融業正加快創增量、優結構的步伐,持續推進業務創新,不斷髮力提升實體經濟服務質效,助推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着力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

參加晨會、彙報當日工作計劃,處理老客戶續貸、展期等需求,拜訪新客戶,撰寫授信調查報告……“銀行人”的一天充實、飽滿。

新年伊始,光大銀行南京分行對公客戶經理晏冰已馬不停蹄地拜訪了十幾家企業,發放貸款近2億元。晏冰爲揚州戴卡輪轂製造有限公司辦理投放的10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成爲了南京分行落地的新年首筆“專精特新企業貸”,滿足了企業擴產的融資需求。

“去年光大銀行選定‘科技金融’作爲經營發展三大新賽道之一,並推出了‘專精特新企業貸’‘專精特新巨人貸’等特色產品,優化授信模型、提高審批效率,激勵我們強化對科技型企業客戶的服務。”晏冰說。

“去年以來,金融機構對科技創新、基建、民營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資源配置繼續‘加力’,並呈現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明顯特徵。”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

去年10月底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

記者觀察到,金融機構已積極行動起來,佈局相關領域,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東海之濱,六臺“華龍一號”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將分期落地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南端。去年底,浙江金七門核電項目獲得覈准。爲服務“雙碳”目標、優化能源結構,中國工商銀行組建行內銀團,擬對項目一期工程授信9億元。

“工行將綠色金融上升至全行戰略的高度來統籌推動,前瞻調整投融資佈局和結構。”中國工商銀行信貸與投資管理部主要負責人李奪表示,工行大力支持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節能環保等領域,從考覈、授權、定價等方面配套差異化政策,努力讓金融活水成爲綠色之水、生態之水。

透視發展之變,數據最有說服力:目前工商銀行綠色貸款餘額已突破5萬億元;建設銀行綠色貸款餘額超3.6萬億元;光大銀行2023年末綠色貸款規模比上年末增加1144.73億元,增長57.44%……瞄準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趨勢,綠色金融正逐漸成爲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

做好普惠小微金融服務

兩條橡膠混煉生產線的出口一刻不停地擠出成品膠,稍作處理後繼續加工成密封墊、連接管、汽車減震墊等配件,廣泛應用於家電、汽車等領域……在河北佰特橡膠科技有限公司橡膠密煉中心的熱浪中,財務總監閆志華心情很好。“年前訂單多,備貨量大,多虧衡水銀行800萬元貸款來得及時,我們加班加點生產,原料已經備足。”

閆志華介紹,隨着訂單增多,公司流動資金有些緊張,衡水銀行得知後給公司審批了一筆低成本貸款,並快速放款。目前,公司訂單額已增長超2000萬元。

大部分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存在輕資產運營、缺乏抵押物等特點,時常面臨融資難題。

護航普惠金融,離不開政策支持。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包括普惠金融在內的五篇大文章;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普惠小微貸款的認定標準由現行單戶授信不超過1000萬元放寬到不超過2000萬元;延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1月25日開始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0.25個百分點……

服務普惠小微,更離不開金融機構主動作爲。“小微企業有三大特點,一是企業面廣量大,二是用款短小頻急,三是企業特質不同,差異化、個性化金融需求比較突出,金融機構運用科技手段就顯得尤爲重要。”江蘇銀行副行長羅鋒說。

記者調研發現,當前不少銀行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持續提升客戶精準畫像能力,優化風控體系,助力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從抵押貸款到信用貸款的轉變,紓解融資難題。

“1月份蘋果迎來了一波銷量高峯,特別是一些高品質果品供不應求。”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種植戶牛慶花說。

依靠牛慶花開設淘寶店銷售農產品的銷售、物流等一手經營數據,網商銀行的大數據風控系統爲她給出信用畫像,並提供了20萬元免息貸款,用於採摘旺季收、儲、運、售各環節的資金支出。“獲得貸款以後,我同時有了良好的徵信記錄,好幾家農商行主動聯繫我提供資金支持。”牛慶花說。

截至2023年末,我國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3.5%。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周景彤認爲,下一步,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首貸、續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的投放,同時加快科技賦能,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更上新臺階。

競逐金融服務新賽道

“機器滿負荷,工人三班倒,生產旺季電費開支翻了5倍。如果電費能融資支付,我們就有更多的資金來採購原料。”廣東匯發塑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洪瓊說。

與輕資產企業相比,製造型企業電費開銷佔生產成本比重較高,“電費焦慮”常年存在。浙商銀行採用企業歷史用電數據覈定授信額度,按日計息,創新信貸產品,滿足企業電費支付需求。廣東匯發塑業科技有限公司獲批信貸298萬元後,流動資金壓力大幅緩解。

“節水貸”“犛牛貸”“拉麪貸”……隨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金融機構持續創新產品和服務,競逐新賽道,以適應多元化融資需求。與此同時,金融機構也在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豐富融資模式。

研發中心實驗室裏,油氣井固井、酸化、壓裂測驗有序開展。“購置固井劑等材料產生了大量資金需求,但公司缺少傳統抵押物,融資問題制約了公司進一步做大做強。”山東歐博特石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志軍感觸頗深。

擁有大量油氣井方面專利是該企業的優勢所在。東營農商銀行利用企業一項發明專利和兩項實用新型專利,爲其辦理了490萬元的專利權質押貸款,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發佈的《關於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的通知》提出,拓寬抵質押擔保範圍,加快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探索基於技術交易合同的融資服務模式。

政策支持之外,各地也積極開展相關探索——

放眼全國,浙江寧波開展專利質押線上辦理及全流程無紙化試點;海南海口發文,由中央、市級兩級財政共同出資3000萬元,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進行風險補償;天津濱海新區利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開展知識產權反擔保業務……金融創新越來越有保障。

“2024年我們將着力建設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金融市場,進一步優化融資結構、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爲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融資服務。”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