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風口論”成了最著名的創業成功學。可是風口已過,自媒體的風向是什麼?

最近,一個朋友特別糾結於“該不該自己創業”?

我知道他是一個技術大神,很多一線互聯網公司都想挖到他。可是,他也是一個很單純、甚至很沉悶的人,講技術可以滔滔不絕,談別的幾乎無話可說,更重要是,他狹窄的交際圈裏都是這樣的人。

一家創業公司不是光有技術就行了,還要管理員工、服務用戶、吸納融資,甚至還有一些媒體關係、政商關係要用心處理。我覺得這位朋友不適合獨自創業,但奇怪的是,追着給他投資的人還真不少,數額也不小。很快,我明白這裏面的商業邏輯,投資人都那麼人精,怎麼會主動喫虧呢?

因爲這個技術大神朋友,剛好踩在行業風口上,就算他獨自創業,做不出什麼商業價值,但他只要聚攏風口裏的稀缺人才,肯定會有大公司來收購。商業化能不能做成,不是重點,踩準風口就有放大價值的想象空間。

近年以來,“風口論”成了最著名的創業成功學。過去10年,每個人都可以抓住的互聯網風口有三個:2008年做淘寶;2013年做微商;2016年利用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快速積累粉絲和注意力,打造個人IP。

比如:Papi醬,單靠她的網絡人氣,不僅帶來十分可觀的廣告收入,2016年還曾引來1200萬元的天使投資,之後更是進擊演藝圈。

尤其是“自媒體產業”的巨大風口,吸引很多有心氣、有資源、有認知能力的人紛紛湧入。可是,歷史積累和心理準備都是問題,最終能飛上天的,還是那些長期深耕、磨鍊很久的老手。

針對這一問題,我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爲什麼“自媒體產業”會成爲全民風口?

如何解讀自媒體人的“認識地圖”?

爲什麼說“不變”纔是最好的商業邏輯?

“迴歸本心”有多麼重要?

在滿足各種生活需求的過程中,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系——自媒體。美國總統都是一個自媒體大玩家。

特朗普遇到很多新聞事件,會說傳統媒體不要進來,我所有最新的消息,只在我自己的Twitter上發佈。大家知道他是在幹什麼嗎?

他是在圈粉,特朗普退休以後不用像奧巴馬這樣辛苦,他只要退休了在Twitter發一個廣告就可以收20萬。你想,特朗普願意給聯想在Twitter上做一個廣告,聯想肯定願意花上千萬美元買。

自媒體產業的風口始終在那裏,但對於內容創業來說,深入洞察其中的商業邏輯以後,就會發現這個風口是“搶”不來的,“本心”要比追逐重要得多。

一、爲什麼“自媒體產業”會成爲全民風口

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積累自己的社交資產,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所有的自媒體人創造了這裏面60%到70%的內容,人們每天看到的各類信息,微博、微信上的,包括現在看到很多好玩的視頻,這些內容的創作都是來源於你所獲知或者不獲知的自媒體。當我們每個人投入流量獲得用戶的時候,這羣人的價值是最大的,只不過在今天還沒有被很好的釋放出來。

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他們本身很值錢嗎?

他們本身一毛錢都不值,如果我們今天要開發抖音這樣一個產品,可能投入兩三千元就夠了。

爲什麼今天抖音高達幾百億美元的估值?

是因爲他們上面有各種各樣的自媒體,有各種各樣圍繞自媒體的用戶,這是平臺最值錢的地方。誰創造了這些內容?誰創造了這些用戶?

一多半都是源於優秀的自媒體,還有廣大用戶。今天整個中國的內容產業,內容營銷產業,是被大大低估的,這是“形成風口的內在能量”。

迄今爲止,我們每個人想做一個KOL(關鍵意見領袖),想做一個網絡達人,想做一個短視頻的博主還來得及。

爲什麼呢?

因爲目前中國所有的平臺估值不是平臺創造的,而是平臺的這羣博主創造的,博主在未來5-10年,作爲KOL,無論是想賣貨還是做廣告,還是像特朗普一樣透過Twitter圓總統夢,都是可以實現的。最終獲得流量的人,纔是真正有價值的人。

現今品牌與消費者進行溝通,並不是透過抖音去溝通,並不是透過微博去溝通,而是透過抖音或是微博上的KOL。

有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我最近遇到一個專門賣鞋子的女孩,她在微博上賣、微信上賣,在微博上只有4、5萬粉絲,之後把很多粉絲轉化到自己的朋友圈銷售鞋子。我看到她穿得比我好,喫得比我好,玩得比我好。

傳統店面要服務4、5萬人,這是一個巨大的成本。你可能在最好的商場裏,租一塊地方,不見得能服務4萬多人,這樣一個女孩憑藉微博的能力,跟KOL把一些鞋郵給KOL。她說你試穿一下,覺得好就不用還了,然後發一個微博或者微信。

由於有了這些社交媒體,由於有了移動設備,我們可以創造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我們現在的商業模式能不能透過新的社交媒體,能不能透過KOL的方式,給自己沉澱用戶,併產生新的價值,這是未來社交商業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系。

二、自媒體的“認識地圖”

縱觀自媒體江湖,普遍的“認知地圖”基本上由三個要素構成:內容凝聚粉絲、粉絲貢獻流量(關注)、流量導向商業營銷。

這樣往復循環,粉絲羣體一呼百應,一個消息的發佈動輒幾萬條轉發、幾萬個點贊,一段直播的發佈動輒幾百萬瀏覽。這不免給人一種直覺——網紅即流量,流量即營銷。

在我看來,過去門戶網站、搜索引擎是主要流量入口,現在自媒體人本身就是流量入口。現今,你在一些頭部自媒體人的微博、公衆號上發一篇商業軟文,要價最高可以達到十幾萬,要價幾千、幾萬的比比皆是。

爲什麼當年寫博客沒怎麼掙錢?

在PC互聯網時代,不論你在博客、論壇上寫出多麼精彩的文章,如果在搜索引擎上排名不夠靠前,一樣沒有宣傳效果。所以,廣告客戶的錢不會投給內容,而主要投給百度、谷歌這種搜索網站,去買位置了。

而現今在微博、微信公衆號上,網民已經不再將搜索引擎作爲內容查找的入口,而是直接看自己最關注的自媒體,而自媒體人制作的內容,又可以通過粉絲的社交圈子快速傳播。

幾個月前,艾瑞諮詢與新浪微博聯合發佈的《2018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顯示:

截至2018年5月,中國網紅粉絲總人數達到5.88億人,其中一半以上處於25歲以下,微博用戶60%以上集中在這一年齡層。

自媒體人涉及領域不斷增多,內容形式趨於多樣化,帶來了更強變現能力。包括電商、廣告、直播打賞、付費服務以及演藝代言培訓等變現手段,不斷取得可觀增長,其中電商和廣告是自媒體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自媒體經濟”已使電商和營銷出現“模式變異”。比如:ZARA、優衣庫和H&M,在快時尚領域互相視作競爭對手,而且都在效率上展開較量。其中,ZARA從服裝設計開始,走完配料、製作、分銷、零售整個流程,大概只要兩個星期,傳統服裝企業則要幾個月時間。

可是,ZARA贏了嗎?

2017年“雙11”數據顯示:頭部的網絡達人所佔的淘寶女裝銷量,已經佔到30%到40%,像ZARA這樣的公司已經低於微博上的網絡達人,網絡達人的流量所帶來的銷售量增長十分驚人。其中,僅僅雪梨的一家服裝淘寶店,年銷售額就可以輕鬆過億。

國外也是這樣,歐美國家以往高貴冷豔的奢侈品牌,越來越傾向於找網絡達人代言。歐美一線的時尚達人,年收入已經高達百萬美元,你在instagram上傳一張穿着品牌服飾的照片,就有幾千到幾萬美元的收入。成長於移動互聯網平臺的新一代網絡紅人,正在瓜分品牌客戶的廣告預算。

現今,網絡達人作爲一個獨特的“影響力羣體”,對消費時尚和潮流的引領,已經超過傳統明星。傳統明星,是靠電視傳統媒體包裝起來的,和受衆距離遙遠。而網絡達人是“去中心化”的,不需要專業包裝,不需要星探,和粉絲、消費者隨時可以近距離接觸。

不過,我多次向廣大自媒體人建議:

“自媒體創業,不要搶風口。”

搶風口的背後是什麼?

是爭奪最好的團隊,爭奪最大筆的投資,爭奪公衆最大化的關注,爭奪合作伙伴最優質的資源與配合……這往往會使你偏離自媒體創業的核心——做好內容和語境。

三、“不變”纔是最好的商業邏輯

內容創業,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面臨“風口變化”。因爲內容“載體”經常會變,從報紙、電視到手機,從圖文、視頻到直播、短視頻,自媒體要設法“吸引眼球”,就要跟着大衆的“關注”不斷轉變,畢竟“目光聚集之地,金錢必將追隨”。

長遠看來,技術不斷在變,改變的只是內容載體和傳播方式,但人們對優質內容的需求並沒有任何變化。更關鍵是,如果內容沒有“做到位”,吸引來的“用戶關注”也都是淺層的,不值錢。

根據美國對電視媒體的統計:美國觀衆每看一小時電視,產生的價值只有20美分,也就是一塊多錢人民幣。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樂視的開機廣告,或者董明珠的手機開機廣告並不能給各自的公司帶來多少收益。

在美國,從關注的價值上來講,什麼媒體最高?

十分令人意外,是沒有多少娛樂性質的高質量的嚴肅雜誌,平均一小時可以產生一美元的商業價值。

互聯網變化特別快,創業者總想要洞察先機。

什麼叫先機?

就是今天可做可不做,但五年之後你會後悔“今天爲什麼沒有做”。但聰明的做法不是搶佔先機,與其你去追逐變化,不如發現那些不變的東西,以不變應萬變。

亞馬遜CEO貝索斯就說過:

總有人問他未來十年會發生什麼變化,但沒人問他未來十年什麼不會發生變化。

對此,我特別認同。預測變化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抓住不變的事情,這纔是最好的商業邏輯。

因爲你知道什麼不會變,就能圍繞它進行長期的深耕和積累。做內容更是如此,要努力“影響一個垂直人羣”,不要貪全求大。否則,在向商業價值轉化的時候,你不知道誰會付費,轉化率就上不去。

四、“迴歸本心”有多麼重要

自媒體經濟,其實是“長尾理論”的一種個性呈現。移動互聯網時代,再也沒有四大天王那樣家喻戶曉,老少通喫的明星了。每個網絡達人,佔據幾萬,幾十萬個粉絲,只要其中20%願意爲他們的產品做出購買行爲,就能衍生可觀的商業價值。

着眼未來,自媒體經濟依然保持十足的發展潛力,但呈現方式會不斷髮生變化。

在我看來,有兩大趨勢不容忽視:

(1)自媒體人與粉絲溝通的方式,已經從“內容爲王”向“語境爲王”轉變。

如果你要成爲一個超級IP,可以不用像咪蒙、六神磊磊那樣費勁去寫,只要營造“氛圍和語境”就行了。比如:直播,只要一個人坐在那裏,舉手投足之間,不用說很多話,就會形成一種語境,這樣體驗更好、更加節省時間。

(2)自媒體人“多元渠道”運營將會延續下去。

有數據顯示:

60%以上的網絡達人同時在6個以上的網絡平臺運營賬號,運營平臺在2個以下的網絡達人不到10%。

“多元渠道”運營既能實現不同內容形式之間的互補,也有助於吸引不同使用習慣的粉絲。以遊戲主播Miss爲例:她在B站、優酷、虎牙、微博等多個平臺都有賬號,其中,微博是粉絲最多、影響力傳播最廣泛的平臺。

當然,對於內容創業來說,搶風口很重要,語境和渠道也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本心”,商業價值只是“堅守本心”的副產品。

丁磊在回顧網易創辦的歷程時,認爲最重要的不是搶風口,而是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

比如:網易公開課的推出過程很意外,一位他根本不認識的員工,走進他的辦公室說:“老闆,我看到國外有很好的公開課,你給我投10萬塊,我來做。”

丁磊聽完後也就答應做了。丁磊認爲公開課這樣的產品纔是互聯網創新、分享、公平的核心思想的體現,而他考慮這件事的初衷是“自己的創新和努力舉動怎麼去影響和改變目前這個社會。所以,網易公開課給丁磊圈了很多高質量粉絲。

我在連續創業的這些年裏,主業是新媒體商業,同時每年都會投資一些創新業務,很多人看不懂,找不到價值感。我就對他們說,我的本心其實一直都能清晰,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營銷”。這是我們做事業的價值指針,多年來從未發生過動搖。

價值感清晰,所以團隊內耗最小、效率最高,很少去做多餘的事。我們的用戶規模和忠誠度,表面上靠平臺去維繫,實際上真正的價值磁石,是我們堅守本心。

自媒體人創業,千萬不要爲了搶風口而去迎合別人。起初,你本來很想改變一些事情,你想努力爭取,做到最好。但是看到風口在那裏,就認爲用戶口味會怎樣變化,於是你這裏讓一步、那裏讓一步,最後陷入到原來的遊戲中,被改變的反而是你自己。

本心不在,粉絲憑什麼對你忠誠?

真正成功的自媒體人,會一如既往堅持做自己,就像電影《無問西東》裏面所說: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這樣反而更能找到同類,進行價值聚焦。比如:“凱叔講故事”的凱叔,他最初就是愛和自己的孩子講故事;比如:黃佟佟,她是特別熱愛明星的八卦,這裏面她有很深的情結在。

正如一個心理學家給產品經理講課時提到:

“最好你一直以來都是拿本心和整個世界碰撞,因爲這意味着你一直在和這個世界建立真誠的深度關係,這個深度關係會誕生各種真正的產品,很多是意想不到的。”

作者:李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