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成绩开始公布,这是这几天最大的热点。

各地状元的身份,也被媒体陆续报道。

虽然状元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但是这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却惊人的相似,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①家庭氛围都很好,合肥文科高考状元说她和妈妈的关系就像是朋友一样。

②善于思考;有主见,善于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③爱学习,也爱生活。

④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霸的父母除了给与他们高质量的陪伴之外,似乎对他们的成绩看的并不是太重要,他们往往更注重他们身心的健康。

⑤兴趣广泛,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上过兴趣班,但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有着广泛的兴趣。

⑥沉稳自信,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善于总结。

⑦阅读经典,培养语感,扩展思维;

⑧题不在多,在于总结;

⑨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⑩懂得感恩,性格好,三观正。知道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高考“状元”?

“澎湃新闻”2015发布了一个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它对全国21个省和直辖市的29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以下是部分数据:

母亲是教师的最多

父亲是管理层的最多

父母是否会干预学习?

选择学校、专业,和父母发生过冲突吗?

从上面的几个数据可以看出来,状元的家庭多数是民主型的家庭。他们会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自主的空间。有一个状元说:

“妈妈与备考中的儿子约定,每晚睡前都要‘爱的抱抱’,互道‘晚安’”。

“在大洋彼岸的我,依然会常常怀念全家人围桌吃饭的情景,在那种朋友式的交谈中,我可以畅所欲言地把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和父母分享,那是每天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刻。”

很多状元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

热爱阅读的父母,会带出一个爱阅读的孩子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调查2007-2016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发现,能否成为高考状元与其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及学历等有密切关系。近10年,来自教师家庭的高考状元占总数的35.09%。

今年高考,山东前十名考生中有七人包括状元来自教师家庭。为什么教师的子女更容易成绩好呢?

教师群体相比其他职业,他们相对更加纯粹,富有情怀,在辛苦工作之外大多有着情怀追求。一个有着浓郁情怀的家庭,孩子的学习一般是不会差的。

热爱阅读学习的教师很多,他们视阅读为生活必需。像我的好闺蜜,墨荷,不但自己热爱阅读,还带领着同事们和引导她的学生们参加百班阅读,她说:我们都是绿光芒,点滴的微光也能影响他人。在她的带领下,她的孩子和她的学生都非常喜欢阅读,文笔特别好。所以说,一个热爱阅读的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难以低估的。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大的影响肯定来自家庭,父母亲热爱学习阅读,让孩子在书香家庭中长大,你的孩子肯定差不了。

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长大了学会放手

在聊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的状元爸妈们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回忆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我五岁的时候,天气很热,想要喝饮料。妈妈给我钱,让我自己去买,我害羞,因为从未尝试过,害怕,就不肯自己去。妈妈就告诉我,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去买,然后喝,二是自己不去买,那就忍着,回家再喝水。我犹豫了一下,选择了忍着,妈妈觉得这也是一种选择,就尊重我,也不评价我。回顾这一路,是爸妈的尊重与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状元爸妈们还提到的好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自主的学习习惯。

李旭杨是2017年贵州理科状元,他说:“学习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如果需要别人在背后推着,甚至是用鞭子赶着自己往前跑,肯定是到不了终点的!”

说到这里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没有先说话,却是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揪出了一只大公鸡。台下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陶先生又强行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更是不肯吃了。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过了一会儿,大公鸡东瞧瞧,西望望,然后瞅见了桌上的米,走过去自己开始吃起了起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别人强迫孩子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但是如果让他自已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所以,是否能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成为一个普通的好学生与做一个佼佼者之间的关键区别。

这个“自主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父母的培养。小的时候,要陪伴孩子成长,积极引导。等孩子长大以后进入叛逆期,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这个时候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他一定的空间。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帮孩子分析问题以及不同处理方式的利弊,但最终让孩子自己选择,尊重他的决定。

最后的最后,多鼓励!就像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的那样:“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