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信號!萬億險資增援A股號角已吹響,調研足跡顯現大資金這些“偏好”

來源:e公司官微

保險資金迎來新一輪政策鬆綁,萬億險資增援A股的號角已經吹響。

1月28日,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肖遠企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爲更好發揮保險公司機構投資者作用,維護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銀保監會鼓勵保險公司使用長久期賬戶資金,增持優質上市公司股票和債券,允許專項產品通過券商資產管理計劃信託計劃,化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

時至今日,雖然險資入市政策已經明朗,但實際上去年底,險資入市掃貨A股的舉動屢現,通威股份、凱撒旅遊、精達股份等公司都曾接到險資拋出的橄欖枝。

此外,從公開數據統計看,險資投資股權偏愛金融、地產、醫藥、汽車等行業內公司。

現在,萬億險資“放開手腳”,開閘在即,其將如何在A股制定行軍路線,又怎樣發揮監管部門希冀的“壓艙石”作用,值得關注與期待。

險資增持時機再次來臨

2001年開始,熊市持續4年。2005年,中國保監會聯合中國銀監會下發《保險公司股票資產託管指引(試行)》和《關於保險資金股票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保險資金直接投資股市涉及的資產託管、投資比例、風險監控等問題。

其後,就是一波衝破6000點的大牛市。2007年,險企總資產逼近3萬億元,成爲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

2012年,保監會推動保險業市場化改革,其中便包括爲險資運用鬆綁、推行人身險費率改革等內容。2014年,保監會印發《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投資連結保險投資賬戶有關事項的通知》,險資監管改革持續推進。

此後2015年,又是一波衝破5000點的A股牛市。

2017年,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重點強化了保險機構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的舉牌或收購行爲監管,明確禁止保險機構與非保險機構一致行動人共同收購上市公司。

從此以後,險資入市開始退潮,各大保險公司致力轉型,已經鮮有在A股舉牌。

細數A股歷年險資入市路線圖,市場大跌往往是險資大舉入場,實現價值的好時機。一方面,此時市場處於估值低位,大把便宜籌碼可以收集;另一方面,險資偏好價值和長線的投資風格,對市場的穩定將起到積極作用。

很快,2018年下半年A股市場出現的明顯波動和下滑,爲放鬆險資管制提供了可能。

去年10月,上證指數失守2500點大關,市場信心持續低迷,指數創下四年來的新低。與此同時,許多上市公司特別是民營上市企業,大量股票質押面臨跌破質押平倉線的風險。同時,許多上市企業估值已處於歷史低位水平。

按照以往監管部門對險資“壓艙石”的定位,鬆綁險資入市,穩定市場信心的時機已經成熟。

險資“最愛”:藍籌股、消費股及優質成長股

保險資金是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以長期投資和風格穩健著稱。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份,保險資金運用餘額達到15.79萬億元,比年初增長5.84%。從大類資產配置看,銀行存款達到2.2萬億元,佔比14.05%;債券55684.84億元,佔比35.26%;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20054.68億元,佔比12.7%;其他投資59992.14億元,佔比37.99%。

與投資風格相匹配的的是,險資在A股一般配置業績較好的藍籌股、消費股和優質成長股,對金融行業、地產行業、醫藥行業、汽車行業等最爲偏愛。

截至去年3季度末,險資共持有433家上市公司股份,其中險資持股數量前20名上市公司中,8家是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工商銀行等上市銀行佔據了前6席;5家是上市房企,保利地產、金地集團、萬科A等名列其中。

需要關注的是,險資“行軍線路圖”一個重要風向標就是其集中調研的上市公司。

2018年10月以來,名列險資調研前20名的公司,大消費概念佔據半壁江山。包括4家醫藥公司,其中樂普醫療名列榜單第一,共獲得29家險資前往調研,帶量採購等政策導致醫藥板塊估值大跌或是險資對醫藥公司興趣大增的原因之一;名列第二的仍然是文娛消費股萬達電影,共獲18家保險公司調研。

今時不同往日的是,因爲大量民營上市企業的質押危機,本次險資入市除穩定市場外,還肩負疏解民營上市企業質押危機的重任。

銀保監會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國壽資產等10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完成專項產品的設立前登記,目標規模合計1160億元。其中,5單專項產品已經落地,完成投資約22億元。

肖遠企28日繼續鼓勵險資紓困A股,稱要拓寬險資專項產品投資範圍,允許專項產品通過券商資產管理計劃和信託計劃,化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

據悉,不少險企已着手準備或進行對相關上市公司進行調研,並根據上市公司業績情況以及股東財務實力等情況採取相應策略。

比如,前述名列保險公司集中調研榜單第一的樂普醫療2018三季報顯示,前10大股東中有4名股東質押股份,共計質押股份3.58億股;第二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蒲忠傑質押1.66億股。

值得關注的是,政策中的險資投資產品“不納入權益投資比例監管”,意味着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保險資金配置股權投資,並不受之前的上限比例規定的限制。在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預計險資將加大權益投資的力度和進度。

險資已“掃貨”這些個股

去年十月,就有高層釋放鬆綁險資入市信號。

201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就當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接受採訪時表示,在鼓勵市場長期資金來源方面,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力度,壯大機構投資者力量,鞏固市場長期投資的基礎。

與此同時,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出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優勢,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力度。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不納入權益投資比例監管。

此時,嗅覺靈敏的保險資金已經開始逐步入市。

精達股份去年10月14日晚公告,華安保險以5.63億元對價受讓公司9%股權,持股比例升至9.99%。華安保險稱,受讓精達股份股票主要系擬通過權益投資,達到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本次交易完成後12個月內,無繼續增持精達股份股票的計劃。

自2017年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後,險資A股舉牌退潮。此次華安保險增持舉措或源於監管部門對險資的鬆綁信號。

與此同時,保險資金陸續行動作出響應,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質風險。

通威股份2018年11月30日晚間公告,國壽資產通過“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賬戶,以大宗交易形式,購買公司股份7397.63萬股,佔總股本1.91%。

國壽資產稱,未來12個月沒有增持計劃,此次增持是看好公司潛力,也是落實《關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精神。資料顯示,“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作爲保險行業首隻參與化解股票質押風險專項產品10月29日宣佈成立,目標規模達200億。

除此之外,太平資產、人保資產、陽光資產、新華資產等險資也分別宣佈成立專項紓困產品,累計合計規模已逾860億元。

凱撒旅遊去年11月15日晚公告,華夏人壽受讓公司5%股權,同時不排除未來12個月選擇合適的時機增持。

公告稱,本次股權轉讓,是3家轉讓方根據其經營發展需要,同時考慮凱撒旅遊的旅遊業務和華夏人壽保險業務間天然的共生關係,爲凱撒旅遊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

值得一提的是,出讓凱撒旅遊股權三家公司中的兩家,所持凱撒旅遊的股權在股權轉讓前,已全部質押給長江證券。而在上述股權轉讓過程中,這兩家公司已悉數解除了對凱撒旅遊股權的質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