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说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据被后世公认为最早提到端午节的晋人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又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概括起来有以下九种不同的说法:

一 纪念屈原说。此说源于南朝梁朝吴钧《续齐谐记》中关于吃粽子的习俗、北朝北周的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关于龙舟竞赛的习俗。这种说法在我国民间流传最久,影响也最为广泛。

端午节的起源有九种不同的说法

二、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不留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陷害子胥,赐宝剑令子胥自杀。子胥视死如归,临死前对邻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年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悼念伍子胥。

三、纪念“吉雀子”说。相传湖北沔阳、沙湖一带,历史上曾有四位豪杰,他们自称“吉祥的雀子”,专门劫富济贫。后被官兵围困,粮草断绝,投湖而死。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至今每年端午节这一天都要举行“吉雀子”仪式,由四个人列队,每人头上戴一项吉雀子木刻头像,手执会旗,穿一身黄布大衫,一人敲鼓,逐户游走。

四、唐玄宗生日说。唐玄宗生于农历8月5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遂有人奏称,定八月初五为“千秋节”,后世遂把每月初五都称为端午节。

五、夏至说,即端午节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据被后世公认为最早提到端午节的晋人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荆楚岁时记》、《续汉书》亦有类似记载。

端午节的起源有九种不同的说法

六、图腾祭龙说。闻一多先生曾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了101条古籍记载,由吃粽子和竞渡均与龙有关,进一步联系到古代吴越人断发纹身以似龙子的风俗,推断出端午是吴越人祭龙的节日。近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也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称是龙的子孙。

七、镇妖避邪说。相传东汉胡广、北宋徽宗均生于五月五日,故《论衡》、《后汉书》均有“不举五月子”(不把五月出生的孩子抚养成人)的记载。于是人们便在端午节这一天戴香包、抹雄黄,以镇妖避邪。《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说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说:“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先秦以后人们普遍以五月初五为恶日,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于是,人们便在这一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邪,甚至连“端五”都改称为“端午”。

八、纪念孝女曹娥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的起源有九种不同的说法

九、南北各异说。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认为,南方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北方则是为了“开怀娱目,乘风临水,为一时下之赏”。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原载《西安晚报》1990年5月28日,有修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