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菜根譚》是明代隱士洪應明所著,是一本集修身、齊家、治國、人生、出世、入世的語錄世集,揉合了儒、道、釋三家的精髓,囊括了中華文化五千年處世智慧的奇書。雖然生死對於一位勇士來說早已看輕,正如司馬遷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但是若死在一羣腐朽無能的統治者手裏,不僅沒有價值,而且也是愚蠢的行爲,聰明人會想着保全自身,即便是委曲求全,只要身軀還在,那麼革命的本錢就在,留着這副完整的身軀去解救這個時代,解救身處水深火熱中的百姓,纔是有價值的,所以身處亂世應該圓滑保身。

《菜根雜談》(六):菜根譚裏那些教我們對待“小人”態度的章節

《菜根譚》是明代隱士洪應明所著,是一本集修身、齊家、治國、人生、出世、入世的語錄世集,揉合了儒、道、釋三家的精髓,囊括了中華文化五千年處世智慧的奇書。認知與新思維帶你站在現代科學的視角,去探尋國學背後的智慧,領略科學與國學相交融的魅力,共同打造西方科學+東方哲學的思維模式。

《菜根雜談》(六):菜根譚裏那些教我們對待“小人”態度的章節

《菜根譚》第五十章

生活於太平盛世,爲人處世應當嚴正剛直;生活在腐化動盪的亂世,爲人處世應該變通圓滑;生活在衰亂將亡的末世,爲人處世應方圓並濟。對待善良的人應該寬厚仁慈,對待邪惡的人應該嚴厲肅苛,對待普通的人而應該有寬有嚴。

《菜根雜談》(六):菜根譚裏那些教我們對待“小人”態度的章節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身處安穩繁榮的社會里,越應該保持自身的優良品質,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面對不公、不平、不正的現象,應該不懼威嚴,敢於質問與勇於反抗。而在腐化動盪的亂世如果還堅守着盛世時的剛正不阿,那麼不免會引來殺身之禍。雖然生死對於一位勇士來說早已看輕,正如司馬遷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但是若死在一羣腐朽無能的統治者手裏,不僅沒有價值,而且也是愚蠢的行爲,聰明人會想着保全自身,即便是委曲求全,只要身軀還在,那麼革命的本錢就在,留着這副完整的身軀去解救這個時代,解救身處水深火熱中的百姓,纔是有價值的,所以身處亂世應該圓滑保身。

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古時兄弟之間按照伯、仲、叔、季來排輩分,即“叔季”表示“末端”,在此有“末世”之意。在衰敗將亡的末世,舊的政權即將崩潰,新的秩序尚未建立,這個時候的人心極爲浮動不安,有些人想着要恢復舊有的政權,有些人想着要開闢新的疆土,有些人想要趁着末世大發橫財,在這樣一個人心渙散的社會里,應該時刻保持警惕,在什麼場景下剛正,在什麼場景下圓滑,應該做好準確的判斷。

《菜根雜談》(六):菜根譚裏那些教我們對待“小人”態度的章節

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衆之人當寬嚴互存。善者以善爲立身之本,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更或是末世,善良的人不會因爲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自己做人的方式,這樣的人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然而不乏有一些小人,專門以利益爲自己生存的手段,對於有錢有勢的人,他們趨炎附會,對於窮困潦倒的人,他們冷嘲熱諷,所以我們對於這樣的小人應當嚴厲,以警示衆人。而對於普通人,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品質和特點,我們要有寬有嚴,賞罰分明。

《菜根雜談》(六):菜根譚裏那些教我們對待“小人”態度的章節

《菜根譚》第三十六章

對待品行不正的小人,不難做到嚴厲,卻很難做到不攻擊他們;對待品德高尚的君子,不難做到恭敬,難的是見賢思齊、以禮相待。

上文我們提到對待“善人”和“惡人”的態度,同樣可用於對待“君子”和“小人”的態度 。正如大家共有的感受,對於生活中那些趨炎附勢的人 ,看上去總是那麼不順眼,讓人心生厭惡,有些人選擇與他們保持距離、避而遠之,有些人選擇無視他們,還有些人甚至以同樣的方式去侮辱和攻擊他們。

記得前不久在某辯論節目中,提到一個社會話題:怎麼對待鍵盤俠這個羣體?隨着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民衆開始使用上了網絡,並且在網絡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有部分人則喜歡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評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將這些人親切地稱之爲“鍵盤俠”,但是隨着網絡環境的開放,這些“鍵盤俠”的羣體中有部分人開始在互聯網上使用語言暴力,惡意攻擊他人、詆譭他人,這些人被冠以“網絡噴子”的綽號。對於這樣的社會現象,我們應該要怎麼去看待他們?記得當時節目中一位嘉賓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帶我們從他的視角解讀這個現象。

《菜根雜談》(六):菜根譚裏那些教我們對待“小人”態度的章節

這位嘉賓說有一天他在網絡上發了一條非常普通的生活日記,結果發現評論區都是惡意詆譭的言辭,他一看這些評論便頓時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立刻便敲起手邊的鍵盤來反擊他們,但是等他把語言組織好之後並沒有發送出去,而是停頓了一下,他突然意識到如果自己這樣反擊這些網絡噴子,那麼自己跟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正當他打算一個字一個字去刪掉這些剛剛組織好的語言時,他猛然一驚,原來他這才意識到,自己竟然剛剛用鍵盤敲出了這麼多不忍直視的語句,他突然感覺那一刻的自己是一個惡魔。

因此,如果我們通過攻擊和侮辱的方式去對待這些小人,那麼我們跟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何以堂而皇之地站在一個道德的制高點去指着別人鼻子批評別人呢?所以說,對待小人,我們也應該要有一個理性的立場,明智的態度。

《菜根雜談》(六):菜根譚裏那些教我們對待“小人”態度的章節

《菜根譚》第一八九章

休與小人仇讎(chóu),小人自有對頭。此章便告訴你上一章爲什麼說不要以“惡”來對待小人。俗話說“人以羣分,物以類聚”,君子有君子的朋友圈,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朋友圈,小人自然也會有小人的朋友圈。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人是不可能脫離羣體而單獨生存的,每個人都渴望得到關注,都希望有一個賴以生存的集體和關係圈。所以無論是君子、普通人還是小人他們都需要朋友,都需要集體關係。

《菜根雜談》(六):菜根譚裏那些教我們對待“小人”態度的章節

前文提到小人以“利”爲本,君子以“善”爲基。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畫面,打開一個“小人”的朋友圈,你會發現他朋友圈裏的動態都是相似的,而且都是與“利”有關,所以說“利”就是他們這個羣體之間連接的紐帶,古往今來凡是涉及“利”的東西都不可能長久,俗話說“人爲財死,鳥爲食亡”,一旦這個羣體之中,利益的紐帶出現鬆動或者偏移的時候,那麼這個集體就會立刻土崩瓦解,關係瞬間從朋友變成了仇敵。於是那一句經典臺詞再次浮現“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而君子之間以“善”爲架構,而善的本質是付出、是給予,所以君子之間沒有任何攀比心和嫉妒心,大家都本着一顆利他之心,這便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深意。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清楚地明白“小人自有對頭”,這裏的“對頭”就是他們自己,最終還是驗證魯迅先生那句名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反之“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憐之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