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樣一來各個藩鎮最高長官要麼由節度使兼領觀察使這一職,要麼不設立節度使而是以觀察使領藩鎮,(當然觀察使有可能升格爲節度使)所以唐朝後期的節度使的軍區和觀察使的監察區已經合二爲一了,而道(或者說是方鎮),也就從一個監察區變成了一級真正的行政區。只是節度使所控制下的藩鎮,逐漸演變成僞三級的最高地方行政,隨着唐朝的末落,這些藩鎮節度使們徹底擺脫中央朝廷控制,好的聽調不聽宣,財賦收入﹑人事任免權,甚至世襲統治。

唐朝的節度使制度最初是唐睿宗時期開始萌芽,興盛於唐玄宗,天寶十節度正是安史之亂的開端。唐朝原本是實行的是州(郡)、縣的二級地方行政制度。只是節度使所控制下的藩鎮,逐漸演變成僞三級的最高地方行政,隨着唐朝的末落,這些藩鎮節度使們徹底擺脫中央朝廷控制,好的聽調不聽宣,財賦收入﹑人事任免權,甚至世襲統治。壞的直接反抗朝廷,實際獨立。換句話來說,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就是大小藩鎮的互相吞併。

觀察使的前身是採訪處置使,這個官職最早設立的初是爲了監察地方官。唐朝時,把天下劃分爲若干“道”,如嶺南道、關內道、河東道等等。在玄宗時期共分了十五道,不過這個“道”並不是行政區劃,它其實是一個監察區。每個監察區有1名“採訪處置使”來監察官員。至安史之亂的前夕,由於權力的膨脹,原本沒有執法權的採訪處置使發展到了擅停刺史職務的地步了。換句話來說“道”這個監察區的主官就是採訪處置使。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改稱爲“觀察使”。安史之亂後,藩鎮林立,而“道”前後共設立四十七道,變爲藩鎮性質。這樣一來各個藩鎮最高長官要麼由節度使兼領觀察使這一職,要麼不設立節度使而是以觀察使領藩鎮,(當然觀察使有可能升格爲節度使)所以唐朝後期的節度使的軍區和觀察使的監察區已經合二爲一了,而道(或者說是方鎮),也就從一個監察區變成了一級真正的行政區。

黃巢起義後各地藩鎮形勢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