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最近一段時間整個朝鮮半島的局勢都是在向緩、向好方向發展。但就在本月,發生了風向性的轉折。

不久前,朝鮮外務省宣佈,將於5月23日至25日間,擇日進行朝鮮北部核試驗場廢棄儀式,並邀請國際記者團到現場採訪。據美國“北緯38度線”監測網站曝光的衛星照片顯示,朝鮮已經開始拆除核試驗場前期工作,幾座重要的運營建築物和較小的棚屋已被夷爲平地。

5月22日上午,中俄美英等多個國家的媒體記者,受朝鮮邀請從北京出發前往朝鮮,見證核試驗場廢棄儀式。值得注意的是,這麼重要的場合卻缺了韓國記者的身影。

這還要從本月16日說起,朝鮮未請韓國記者到場,顯然與近期的美韓軍演有關。就在朝鮮公開廢棄核試驗場展示誠意之時,美國卻仍大肆軍演“極限施壓”,這讓朝鮮一怒之下叫停了原定16日的北南高級別會談。

朝鮮外務省第一副相還在16日當天表示,對單方面強迫朝鮮棄核的對話不感興趣,有必要重新考慮即將舉行的朝美兩國首腦會談。美國白宮對此回應稱,將會獨立評估朝鮮威脅退出美朝首腦會談的可能性,目前美國國務院仍在按計劃爲下個月的會談進行籌備工作。顯然,朝鮮的這一舉動使得原本看起來正一切向好發展的半島局勢陡生變數。

回顧早些時間,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雙方會談定檔6月12日新加坡之後,朝鮮官方就遲遲沒有給予明確證實。眼看美朝首腦會談日期在即,美朝雙方卻接連亮黃牌,“朝核”問題既是當下世界的最熱議題,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力的戰略目標,面對這樣的形勢,特朗普真的能玩得轉麼?一意孤行之下,又會不會弄巧成拙?

“朝鮮態度的轉變,背後有幾大結構性原因。”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認爲,一是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認爲自己有了可以拿出手的“牌”,有了“核大國”自信;二是制裁對朝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朝鮮的經濟發展受到很多限制,如果長期持續下去,必然是得不償失的;三是來自美國方面的因素,朝鮮方面如果選擇不跟美國談判,那麼面臨的直接危險可想而知,“貓和老鼠”的遊戲不可能沒完沒了;四是韓國方面釋放出的善意,讓朝鮮方面認爲可以嘗試接觸。綜合這些因素,朝鮮方面作出的戰略決策本質上還是想要跟美國方面直接進行談判,而此前特朗普也表達過希望談判的意願。

但在軍事問題專家杜文龍看來,美國的這些大規模演練不停止,實際上是對即將進行的會談起到了施壓作用。比如,美國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還有“5”字開頭的作戰方案,能夠對現在的朝鮮構成致命打擊。所以目前朝鮮把“兩廢”當成一個和談條件,第一,廢掉核彈,需要的是在國際社會見證之下全部銷燬;第二,拆除核設施,包括一系列科研機構全部銷燬。實現“兩廢”,是組成和談的基本條件。

所以說,如果朝鮮不能實現“兩廢”,那麼,美將會施行“5”字開頭的作戰計劃。特朗普也是在向包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家暗示:如果談,我有條件;如果打,我有能力。

可以想到,美國一味“極限施壓”可能會適得其反。朝鮮宣佈廢棄核試驗場,至少表明了朝鮮的誠意。美國將一系列施壓信號釋放出來以後,也就是特朗普單方面規定的這條紅線(談判路徑)有可能對會談起到一些積極作用,其目的還是把對手壓在談判桌上,按照美國提出的要求進行談判。

“有專家認爲,美朝雙方都認爲是自己促成了這次會面,金正恩提出了會面,而特朗普則認爲,這是因爲他的施壓造成的結果。”中央電視臺駐美國記者王萌表示,現在時間和地點都已經確認了,或許就是下一階段互相試探的開始。比如說,朝鮮方面在幾天前針對美韓軍演的表態;再之前,蓬佩奧關於朝鮮發展經濟的表態。說白了都是在談判前的一種試探。舉個例子,如果朝方提出以減少美國駐韓軍隊數量,作爲開啓無核化的前提條件,就會讓美國無法接受,也會讓作爲盟友的日韓兩國失望;而反過來,朝鮮也不會願意率先做出讓步,減少駐軍,只可能和無核化同步推進。

一方面,雖然特朗普政府無疑希望能夠達成實質性的協議,但是雙方之間的任何一個不小心,都會打破目前辛苦營造出來的氛圍;另一方面,伊核協議的問題在美朝會談之前,可以說扮演了一個非常微妙的角色,對於特朗普退出協議的決定,美國媒體主要有兩種分析,支持的觀點認爲特朗普在這個時間點提出退出協議,最希望傳遞給朝鮮的,就是他對於伊核協議中,“日落條款”的不滿,以此來打消朝方希望參照伊朗模式的願望,體現特朗普對於真正實現無核化的強硬態度;而反對的觀點則認爲,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會給朝鮮方面一個不好的示範,提醒他們美國政府的政策,缺乏延續性。有專家認爲,特朗普將伊核和朝核問題同時操作的方式,無疑是一個高風險,但同時也是一個高回報的舉動。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奧巴馬簽訂伊核協議,並沒有通過美國國會的批准,而是使用了總統的權力,因此,也無法寫入美國法律,這也正是特朗普可以輕易宣佈退出的原因。

所以,在朝核問題上,如果有達成協議的可能,特朗普會選擇一個相對簡單的類似操作,還是會通過國會,給自己的談判成果帶來保護。這既可以看出特朗普想要獲得突破性成果的決心,也可以看做這是從長期發展方向解決朝核問題的一個重要參考。(文/竹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