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也稱天目瓷,

是一項古老的制瓷工藝;

是民間常用器皿常見的釉色之一;

是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

黑瓷帶有獨特的審美特徵——“幽玄之美”。

一、追求寧靜的極致

在悟中雖歸於寂,但並非死寂。無端哀怨縷縷出,不及棖觸源源來,心順萬象,萬象推心,物我默會於這靜寂的躍遷之中。

中國傳統美學有其自身的哲學觀,在實現審美關照的過程中,講究徹底、清淨、簡潔的靜觀,以使觀者獲得心靈的超越,進而構築高潔如冰雪、清靜如淨水的審美心理態勢。

這種心理程序的完成,是瞬間轉換,它幾乎完成於審美靜觀活動的同時。由黑而白,由深遂而清心,由瞬間而永恆,均是瞬間的轉化。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把瞬間與永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幽玄的黑瓷是最好的教材。

二、美學內涵的互補

在中國漫長的陶瓷發展史中,如果不是受到宋代茶文化注重“黑道”的禮遇,黑瓷往往是很容易被遺忘的。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裏,黑瓷很少受到人們的青睞。

唐以前,黑瓷以純黑爲主要表現形式,而到了宋朝,由於茶文化美學的內涵與黑瓷互補的關係,使得黑瓷展現出獨特而幽玄的藝術魅力。

借於此,中國的黑瓷黑出了文化和美學,展現了它獨有的幽玄空寂的藝術魅力。

三、幽玄中的審美解讀

美學中“幽玄”的審美意識,最初指向的是一種失意、悲劇性的美,在發展到自覺階段後,便極力追求一種蘊藏於物體背後的朦朧感覺和半隱半現的寂寞,追求一種淡泊簡素的、樸拙到近乎不完滿的美。

這樣的一種不完美中的完美才是極具藝術魅力的,同時也是最純真而樸實的。

黑色的幽玄境界,與日本佗茶世界中“佗”和“寂”的審美主題有相近之處。

其中包含有悠然、閒適、古雅、恬靜等審美意義,顯示着閒寂枯淡的美學涵義,也可以說是在貧窮與萬事不足之中,保持內心的充實,即使生活不如意,也要超越世俗,保留一份風雅的心境。

四、 黑瓷的特色

黑瓷烏黑透亮,古穆而莊嚴,沉寂而樸素,十分符合宋代茶文化講究的茶白宜黑的美學內涵。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爲上”,說明了建盞(黑瓷)十分符合宋代茶文化講究的茶白宜黑的美學內涵。

心目所及,文情兼有,內涵外貌,情隱質顯,在鬥茶場上,吉州窯和建窯茶盞成爲最受寵的茶具。

五、黑釉的成分及色彩

黑釉出現於東漢晚期,是鐵系瓷釉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在中國陶瓷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黑釉在中國十分普及的重要原因是原料易得,我國很多陶瓷產地的黏土的含鐵量都很高,所以,不論是胎還是釉都有鐵的成分。

種含鐵量很高的黏土,屬於低檔材料,在地面上很容易找到。

早期黑釉的釉層較薄,北宋以後,黑釉瓷器的釉層逐漸增厚,最厚的可達到1毫米左右。

多數黑釉的色調實際上是呈棕色或棕黃色,而不是真正的黑色,這一點在釉層較薄處可以看得很清楚。

黑釉的色彩深邃、寧靜、嚴肅,適應了當時盛行的飲茶與鬥茶風尚,在宋代獲得了蓬勃發展。

宋人在黑釉釉面上創新了豐富多樣的裝飾工藝,形成了油滴、兔毫、玳瑁、剪紙漏花、木葉、釉繪等獨特的黑釉裝飾風格,使黑釉的燒造工藝、藝術水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峯。

宋人茶事,由盞開始。

文章由【夫物盞集】整理發佈,專注於建盞、宋瓷、宋代歷史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