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地產之後,“文產”接盤?很多人說,未來的投資熱點,一定是應用互聯網思維改造與重構的傳統產業領域,我非常認同這一觀點,並且認爲,在衆多領域中,以創新與創意爲核心,兼具實用與鑑賞功能,具有塑造時代風格、展現時代風貌的文化產業領域,會是率先被“互聯網化”和“金融化”的產業領域。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號召;2009年,國務院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誌文化產業上升爲國家戰略。2010年,國家九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確立“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2年,黨的“十八大”再次明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2013年以來,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政策與扶持舉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頻繁頒佈: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等衆多重要論述;12月,規模200億元的“國家藝術基金”成立,2014年5月1日《國家藝術基金章程(試行)》頒佈;2014年4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爲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與此同時,文化部、央行、財政部聯合發佈《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不僅比四年前的“《意見》”,更落地、更具體、措施更詳細,最爲關鍵的是,將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爲“成爲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確立爲“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參照十年前,國家對房地產產業的頻繁政策引導,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歷史的相似性。文化產業已經沒有懸念的成爲了地產之後“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繼任者。歷史,爲什麼會選擇“文化產業”?!

1,首先,是“內需”。中國是舉世無雙的文化大國,擁有豐富而龐大的文化藝術資產,以及強大的現當代的文化藝術創作力,積澱與積攢了至爲可觀的產業力量。一方面,這些文化藝術資產需要“盤活”,需要一個出口轉化爲生產力與利潤,釋放出它所積澱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成爲關鍵因素,而這一因素正孕育在以創意力和創新力爲支撐的文化產業中。同時,事實證明高成長性的新興經濟,往往聚集在輕資產、高附加值的產業領域,文化產業正好符合這一特點。

2,其次,是“外需”。中國經過高速的經濟發展,財富暴漲的同時,國民文化素養並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在國際上聲譽上,中國需要與經濟總量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和聲音,需要有力的“國家形象”。從不久前,習主席歐洲之行的衆多言論,就可以看出高層對中國“文化輸出”的殷切期望與迫切期待。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產業是未來中國的“國家戰略”。

02

二,藝術“嫁給”金融在文化產業諸多分支中,藝術品產業是創作積澱最爲豐厚,產業鏈最爲簡單,交易最爲靈活的業態分支。在《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和《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件指導下,2009年“藝術金融產業”以厚積薄發的態勢迅猛發展起來。藝術金融,是將藝術品轉化爲金融工具,以金融資產納入個人和機構的理財方式。其主要形式有:1、藝術品產權交易;2、藝術基金;3、藝術銀行與信託;4、藝術品按揭與抵押;5、藝術品租賃等。目前佔市場主流的是證券化的藝術品產權交易和私募化的藝術基金。

爲什麼金融會“愛”上藝術?

——首先是“投資環境變了”,股市不景氣、房產增幅停滯,除了股市、房產,藝術品是最安全的投資避險工具,大量熱錢與財富人羣湧進藝術品市場。其次是“參與羣體變了”,收藏變成投資,買藝術品和煤老闆買樓沒有區別。市場上引領風騷的不再是傳統藏家,而是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中國真正意義的藏家本來就微乎其微,新的財富階層又把僅存的行家擠走了,行家如果手上貨全賣掉了,也就出局了。傳統收藏羣體加速衰減,注重投資效益的羣體越來越龐大,資本大佬和熱錢已成爲市場主角。爲什麼藝術要“嫁”給金融?

——藝術品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尷尬:職業藏家退出了,資本大佬只玩“大的”,藝術品離老百姓越來越遠,市場成了“寡頭市場”。而藝術金融化至少有兩大好處:第一,大大降低了藝術的參與門檻,投資者投資與交易的是藝術品資產的金融份額,可大可小,可多可少,藝術金融從真正意義上讓藝術品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第二,藝術市場引入了“互聯網思維”,加快了平臺化發展。互聯網化後,在傳統畫廊(一級市場)、拍賣公司(二級市場)之上,誕生了一個全新的交易平臺。這個平臺的規則是互聯網化的,即:線上終端、自由買賣、大數據系統管理,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評估定價機制,而且“鼠標說了算”的機制,使整個交易過程更透明、更公正。從這個角度說,藝術金融是互聯網思維在藝術產業上的落地與實踐。

03

三,爲“投機”正名在美國和歐洲,藝術品與金融資本聯手早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金融資本介入到藝術品投資和收藏領域,已經成爲發達國家藝術品市場的主要推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投資業務最大的幾家銀行,包括瑞士聯合銀行、荷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涉獵並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銀行服務系統,下設有專門的藝術銀行部。在我國,資本市場的發育與發展本就不夠完善。在長達數十年的“市場壓制”下,國人普遍忌諱一個資本市場習以爲常的詞彙——“投機”。在1983年之前,“投機倒把”在當時是一個很嚴重的罪名。這些意識,深深的影響着那一代人。在年輕一代看來,這種意識簡直是“荒謬”,甚至是“不可思議”的。在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史中,哪個高速成長的領域不是“投機”,哪些暴富起來的人羣不是靠“投機”?——當然,“投機”不同於“賭博”,對於這個詞,我主張用公平、客觀的平常心來看待。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說,所謂“藏家”,是出於喜歡,爲了鑑賞,買過來之後至少一代人不動!——以這個標準來看,中國目前可以說是沒有藏家的。而且,中國人遠沒到鑑賞藝術的階段,爲了引導藝術產業的良性發展,我們應該探索通過一些方式去適應藝術產業的這個階段。

比如,以投資人的視角,降低進入藝術產業的門檻,從“鑑賞”下降到“投資”,再下降到“投機”。讓投資人們在“投機”和“投資”中,進入文化藝術領域,循序漸進的通過文化藝術品培養與提升國人的文化修養。這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文化使命!不同於傳統概念的藝術品交易,藝術金融作爲個人及機構的理財方式,涵蓋三個層面:1、藝術作品資產化、產權化,包括:藝術品所附屬的物權、版權、債權、股權以及處置權和收益權等;2、資產入市與產權交易,把藝術品附屬的權益以私有資產的方式上市交易,以完成藝術資產的變現和流通。3、投資、收益與風險,當藝術資產以金融化方式運作後,客觀上符合“金融三性”規律,即: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投資、收益與風險。

比如證券化的藝術品產權交易,其形式就是將一件或多件藝術品確權後,打成資產包,再把資產包的整體產權拆成若干份,進行份額化買賣交易。買賣雙方在電腦終端,在大數據系統管理的電子盤中完成交易。這種交易形式類似“股市”,只是股市的交易標的是掛牌企業的股權,而它的交易標的是藝術品資產包的份額權。在這種完全基於資本市場的交易方式中,“短線投機”和“長線投資”同時存在,爲廣大投資者們提供了兩種收益方式。

04

四,文化“補課”之路爲什麼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會變“收藏”爲“投機”?——這是很多傳統文化人和藝術家們所不能理解的。在我看來,這是歷史必然。首先是文化層面,明朝以後(嚴格來說宋以後),傳統的漢文化逐漸沒落甚至消亡了,再加上文革十年,兩次歷史性的文化斷層,讓當今中國人很難再續上傳統文化的魂。其次是經濟層面,中國新富人羣,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突然暴富,財富的增長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數字的變化,而藝術品投資既有財富投資的收益,又有精神審美的享受,還是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無疑是一項受歡迎的選擇。但他們很多人是沒有經過文化普及和基礎藝術薰陶的,所以在藝術品的鑑賞層面就出現了“真空”。

這,無疑是一種中國文化之殤。中國目前正在爲斷層的文化傳統補課,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時間。這個補課過程,西方是沒有的。所以,目前的中國文化藝術產業正在經過一個“特殊階段”。這個階段最大特點是,從“鑑賞”下降到“投資”,從“投資”再下降到“投機”。以投機收益的方式,降低文化藝術的門檻,讓國人先接觸到文化藝術,從而進行最基礎的文化啓蒙與普及。在帶動產業發展的同時,提升國民的整體文化素養,這不僅是金融人,也是廣大文化人和藝術家們應該做的事情。藝術,需要“接地氣”,藝術金融,需要“大家參與”!藝術金融——如果您懂了,它就是一個事業!如果您不懂,它就是一個生意!如果您參與,那就是一個未來!

05

五,“互聯網”開啓“全民金融時代”?阿里推出餘額寶,並以此爲撬點,佈局整個金融產業鏈,這套戰略並不是偶然的。某種意義上說,從淘寶上線的那一天起,就註定了它的金融屬性和金融化的戰略未來,或者說互聯網本身造就了淘寶金融化的基礎。提到阿里,就不得不說被很多人掛在嘴邊的“互聯網思維”。餘額寶是互聯網思維的集中體現,與其說餘額寶取得了成功,不如說是互聯網思維在金融領域獲得了成功。“互聯網思維”正在改變着中國:第一,改變了社會結構。建立了以“鼠標”爲核心的扁平化人際關係,使交易行爲迴歸到了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等價交換”狀態。強化了交換性,弱化了交易性,交換過程越透明,話語權越重,在客觀上助推了新人短時崛起,迅速顛覆權威的可能性,最大化的改善了傳統生意因爲不透明而導致“人坑人”的局面。

第二,改變了經濟結構。在互聯網世界裏,每一個人既是消費者,又是投資者,還是收益者,這三個角色隨着交易方式的轉變而輪換。這一特點改變了中國數千年文化傳統所形成的價值觀,以平臺化思維重新解構了經濟結構,建立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機制,真正意義上形成了“人合人”的關係。第三,改變了意識形態。以“鼠標”爲發端的機制,助推了“定製時代”和“體驗時代”的來臨,大家所關注和衡量的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產品質量和產能,規模效應的優勢也越來越弱,對稀缺資源的壟斷性和掌控性越來越強,那纔是最核心的創新原動力,也纔是“定製時代”的核心競爭力。阿里通過餘額寶,將以淘寶爲平臺的“全民消費”,轉型成了“全民投資”,喚醒了全民理財意識,啓迪了全民投資思維,奠定了全民金融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思維”的本源,就是一套金融思想。

06

六,未來,我們走向哪裏?“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每個時代,都會有那個時代獨屬的烙印。作爲歷史洪流中的投資者而言,以史觀的視角審視一切,讀懂時代,讀懂當下,找尋規律,抓住機會,才能穩站時代的潮頭。我們每天睜開眼,躲都躲不開,來自四面八方的消息和言論。大家都在關注和討論着同一個話題:我們究竟處在一個神馬樣的時代?它將走向哪裏?“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裏,一羣小人物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場,它在衆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向商業社會轉軌。”——這是吳曉波《激盪三十年》中的一句話。改革開放30餘年,高速發展10餘年,爲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放緩,08年出臺“4萬億”救市計劃……在這一系列經濟改革動作下,我們走到了今天。

有句話叫,“你的今天,是在爲昨天買單!”,就投資領域來說,這個“昨天”造成了怎樣的“今天”?1、房地產:可謂“中國第一大投資”,作爲不動產屬性,它在中國的增值表現,世界罕見。自2003年開始,中國房地產歷經“十年瘋長”,平均增值率超過600%,有些城市甚至超過1000%!然而,2013年下半年,房價增長態勢戛然而止,市場交易量明顯回落甚至趨近停滯,未來走勢撲朔迷離,很多人斷言“房產十年黃金期”就此結束。2、股市:股民們不會忘記05到07持續兩年的大牛市,更不會忘記08年“大跳水”從6000點跌破2000點的慘烈。直到今天,股市依然持續在2000點上下徘徊,大量股民已失去信心並退出中國股市。3、基金:伴隨中國股市而生的基金,跟隨着股市節奏的變化而跌宕起伏。股市行情不好,基金投資也跟着縮水,目前多數基金公司處於虧損狀態。4、貴金屬:貴金屬投資在中國有近十年曆史,由於貴金屬的稀缺性,具有保值、增值、抗通脹等功能,經濟低迷,股票、房地產市場表現不好時,以黃金、白銀爲代表的貴金屬投資就會被投資者青睞。自09年,貴金屬投資呈現井噴之勢,一度瘋狂成長。然而自2013年開始,隨着國際金價的大幅跳水,再加上由來已久投資者對貴金屬交易規則的詬病,大量資本逃離市場,貴金屬投資由此瀕臨滅絕。5、信託:起步門檻高(100萬起),受經濟趨緩影響嚴重,兌付極其困難。6、債券:國家發行的基建型債券,週期長,被通貨膨脹擠壓後收益率極低。7、保險:本質在於募捐並非收益,收益率甚至低於十年來的通脹率,實際收益不到3%。8、郵票錢幣等收藏類:週期長,變現困難,收益率難以保證。

9、古董藝術品週轉快纔是當前最好的投資選擇。

藝術品企業洽購,金融質押,大型拍賣,私下洽購

徵集要求:

1 瓷器類:中國各代官窯及民窯瓷器等

2 玉器類:高古玉,明清和田玉,田黃、雞血石等

3 雜項類:竹木牙雕、文房四寶、古傢俱、金銀器、青銅器等

4 書畫類:國內外歷代著名畫家、書法家作品、古書籍等

承諾:藏品沒問題,有價值的確保百分百成交,信譽擔保

注意:藏品要天價者勿擾(因評估價格主要根據十大拍賣公司數據,進行鑑定評估,此價格是作爲各大機構企業拍賣公司認可的數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