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喝茶不僅消暑,更能清熱解渴。 但是,熱沖茶、冷泡茶,喝哪一種茶才能喝出茶葉的營養,又不會因爲茶葉釋放出來的咖啡因而傷胃? 根據農委會一項研究發現,冷泡茶較熱沖茶所含的咖啡因、兒茶素較少,但是冷泡的關鍵在於時間、溫度與茶量,缺一不可。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冷泡茶較熱沖茶含咖啡因,及兒茶素較少。 研究員以三峽區產製之碧螺春綠茶(品種爲青心柑仔)爲試驗茶樣,以熱泡5分鐘(茶水比例1:50,沸水沖泡)之茶湯作爲對照。

綠茶冷泡 咖啡因低較甘甜試驗結果顯示,以水溫4℃的綠茶冷泡茶,不論是冷泡2小時或4小時,茶湯中總兒茶素、咖啡因,均較熱沖茶來的少;而熱沖茶5分鐘後,總兒茶素含量以第2泡最高,其次爲第1泡,第3泡最低,且兒茶素含量隨着沖泡次數的增加,逐漸遞減。

另外,研究也有重大發現,冷泡茶中含較低的咖啡因,只有熱泡茶的30%;另冷泡茶的茶胺酸多,總遊離胺基酸含量超過熱泡茶的80%;且冷泡茶中含較低的酯型兒茶素、咖啡因,及較多的茶胺酸,是讓冷泡茶滋味比較甘甜的原因。

喝茶好處多 建議喝現泡茶

營養師謝宜芳也指出,一般而言,冷泡茶低溫沖泡更能泡出茶葉原味,並能避免高溫破壞維生素和葉綠素,且低溫長時間沖泡,一樣會釋放兒茶素和茶多酚,卻能大大減低單寧酸和咖啡因,可促進新陳代謝,較不傷胃與避免影響睡眠。

除此之外,喝茶好處多,具有利尿、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增強耐力等藥理效果。 但是網絡近日謠傳「喝隔夜茶會致癌」、「隔夜茶有毒」,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目前並無研究證實隔夜茶會致癌,但仍建議「即泡即喝」最適當。

冷泡3步驟:備材(茶量)→注水(溫度)→靜置(時間)

1.備材(茶量):準備水瓶、茶包茶葉。

準備一個水瓶以及茶葉或茶包,任何茶葉茶包都適合冷泡。 至於茶葉的量要看茶瓶的容量準備,基本的比例是1公克的茶葉配上50ml的水。

2.注水(溫度):水溫控制,水溫4℃。

水溫影響冷泡茶的滋味,通常冰箱中的低溫冷泡,會減少茶葉咖啡因及兒茶素釋出使得苦澀味減少,而室溫冷泡,則會比較接近熱泡後放涼的口感,茶味較重。 建議使用常溫水將茶葉浸泡後直接放進冰箱,等待茶葉釋放。

靜置(時間):影響靜置時間的要素包含水溫、葉型、發酵度。

依據不同的茶葉需要等待不同的時間。 民衆最好挑包裝外貼有認證卷標的茶葉。 不過,農委會茶葉改良場建議,基於衛生考慮,泡超過24小時的冷泡茶還是不要飲用。 而不同茶葉冷泡建議最適浸泡時間:文山包種茶、包種袋茶及碧螺春綠茶最適冷泡時間爲2小時,綠茶袋茶最適冷泡時間爲3小時、烏龍茶袋茶最適冷泡時間爲4小時、鐵觀音茶最適冷泡時間爲6小時。

除此之外,冷泡茶使用的容器以廣口較易放入爲宜,首先需瞭解其容量爲何,以1000ml的水瓶沖泡,茶的用量約爲20公克,對文山包種茶、綠茶及半球型之宜文茶而言,以手指大把抓2把即可,凍頂烏龍茶則輕鬆抓2把即可。

【貼心小叮嚀】:

市場售罐裝茶爲了保持質量,不管是熱沖茶還是冷泡茶,最後都會經過高溫或超低溫殺菌,並透過密封包裝隔絕空氣而能久放,但是當中許多的養分都已經散失了。 若是想要達到喝茶的好處,還是要喝現泡的比較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