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教育,目的是呵護學生脆弱的“玻璃心”

課堂教學如一汪碧海,有云譎波詭的瑰奇,有靜影沉璧的安詳,有漁歌互答的快慰,也有浪花朵朵、白鷗點點的浪漫……富有才華的教師無論是在怎麼樣的教育教學場景中,總能遊刃有餘地創生相得相宜的旖旎風光,達到“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境地。

在學生思路不暢之時,教師或靜觀默察,或一提一頓,令人在千曲百回的思悟中感受豁然開朗的心智的歡欣;在人聲鼎沸、衆口喧譁之時,聰慧的教師可化散爲聚,化動爲靜,讓學生沉入思想的深層空間,呼吸自由的思想與精神。真實的課堂教學似一澗活水,而教育機智是活水源頭,只有順勢而流,隨物賦形,纔有水光山色。

教育機智就是小心翼翼、恰到好處地持守人性的尊嚴、自由的尺度、探索的勇氣、生命的襟懷等重要的課堂價值與使命。教育機智指向保護學生的“脆弱”。

機智的內在根源是愛的責任與使命,它幾乎與寬容、關愛、溫暖等是同義詞。

在我的理解及視野所及,課堂應該是一個保護孩子人格尊嚴的場所,在充滿敏感的理解中培養學生人生最初的、最堅實的自信心與責任感。有位詩人這樣寫道:哪裏有愛哪裏就是你的家,哪裏有尊嚴哪裏就是你的歸宿,哪裏有祝福哪裏就有幸福,哪裏有鼓勵哪裏就是你的起點。課堂留給學子們最美好的印象就是這種家的溫馨、歸宿的安全感、幸福的體驗、起點的期待……

在小編看來,機智的“機”不是機外藏機、機關算盡之類的含藏與濃縮,它更多的是一種隨機應變、機不可失等語義的延伸與輻射。它意味着,當具體的人在尷尬的時刻,他的心靈被層層陰影所圍裹、所襲擊,需要一種閃電式的透明徹悟導引生命走出困難,如果失卻了這珍貴的一刻間的行動,那麼,心靈可能因此而受損殘傷。

機智教育,目的是呵護學生脆弱的“玻璃心”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在他的自傳中說,自己的成功要歸功於他英格蘭籍的母親。他因爲小時候口吃,經常受到小朋友們的譏諷而非常自卑。但他的母親對他說:“孩子,這是因爲你的嘴巴無法跟上你聰明的腦袋。”他認爲,這是迄今爲止他聽到過的最妙的一句話。這位偉大的母親就是在明察人的“不完善、不完整、不完美”的同時,堅信“完善、完整、完美”能保護、蔭庇一個孩子的脆弱。

下面的一則教學故事也許會讓我們的心更爲柔軟,它告訴我們教育的真諦就在於寬容、理解、尊重“人性的弱點”。北大附中副校長程翔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一篇題爲“一塊手帕”的文章深深吸引了他,他便當做範文在班上進行評價。“這篇文章是抄來的!”程老師剛讀完這篇作文,一個學生便舉起手大聲地說。他的話音剛落,全班譁然,大家議論紛紛,目光齊刷刷地掃向那個抄襲的同學,她滿臉緋紅地低下了頭。面對這突然的變故,程老師停頓了一下,轉過話頭問大家:“同學們,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問的是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不管其他。”“太好了!”“那就請同學們談談這篇文章好在哪裏,請發言的同學到講臺上來說。”結果,有八位同學發言,大家高度評價了這篇文章。程老師接着說:“同學們,這樣好的文章,我以前讀得不多,可能大家讀得也不多,以後多給同學們推薦一些優秀的文章,在班上宣讀,你們以爲如何?”“太好了!”“那麼,對今天第一個給我們推薦優秀文章的同學大家說應該怎麼辦?”“感謝!”“非常感謝!”此時,同學們對老師的用意已心領神會。“從今天開始,我們每週推薦一篇優秀作文,全班同學輪流推薦。可以拿原文來讀,也可以寫到自己的作文本上。不過別忘記註明原作者和出處。”同學們會心地笑了,那個抄襲作文的同學也舒心地笑了。這裏的笑,不是一笑了之,更多的是笑後的深思,在笑中與過去的錯誤告別。我想經過這一事件之後,這位同學以後不會再“抄襲”了。

面對“抄襲”這一教學困境,是單刀直入、直截了當地批評這位學生的“失範”,還是迂迴曲折、別出心裁地導引?孩子的心靈總是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傷害,並且受傷的心靈還不易癒合。程校長的做法,不僅保全了一個孩子的“面子”,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處,而且還給全班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寬容課。

教育機智的生成,是對意想不到的情景進行重新塑造,這塑造往往能使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教育機智指向對課堂干擾的化解。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理論家巴班斯基指出,教育勞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它不允許有千篇一律的現象。課堂的豐富性就是來自於課堂不斷地生成,不斷地調整,不斷地變化。尤其是要追隨着學生的心理狀態與生命的節奏,來構建課堂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蕩起美麗的漣漪。我們的課堂常常會出現教師一廂情願地預設成十全十美、天衣無縫的狀況,可進入真實的教學環節時,假如教師不隨機應變,不應時而動,那麼課堂將舉步維艱。這就可能窒息教師與學生彼此的創意與活力。

機智教育,目的是呵護學生脆弱的“玻璃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