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历史遗存和繁花似锦的现代文化是固原重要的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许多历史人物辉煌千古,历代文人墨客讴歌固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文化资源。雄踞境内的六盘山久经历史风云、积淀历史文化,见证了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因毛泽东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令世人瞩目,成为固原最靓丽的名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西海固作家群、西海固文学等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文化为固原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增光添彩,而文学艺术家们也用大量作品和各类奖项回报家乡。固原籍作家中先后有200余人的作品发表于国家级、省市级各类报刊,多人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春天文学奖”“曹禺戏剧奖”“戏剧梅花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等奖项,填补了宁夏在这些奖项上的空白,极大提高了固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6年5月13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来到西吉县就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启动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并召开“文学之乡”暨基层作家座谈会。她说,文学是西吉最茁壮的“庄稼”,西吉是中国文学宝贵的“粮仓”。

为打造“文学固原”品牌,提升“文学固原”水平,市委、政府出台了《文学奖奖评办法》《固原市获国家级奖项的文艺作品奖励办法》,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专门印发了《西海固作家培养工程实施意见》,我市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市文联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庆祝党的十八大、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主题,根据区、市安排部署,召开了西海固文学艺术、宁夏回族青年女作家马金莲作品、西海固青年作家作品等研讨会,聘请西海固文学艺术研究员35人,邀请李敬泽、舒婷、彭学明等50多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来固原传经送宝。

8年来,全市文艺界不断强化文化惠民意识,积极探索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新路子,将“送文化”与“种文化”两种服务形式有机结合,无论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还是在机关、学校,处处可见艺术工作者水袖长舞、引吭高歌、挥毫泼墨。2008年至2016年,市文联连续8年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帮扶点、贫困村、驻地军营、敬老院、社区、重大工程建设工地等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受到广大群众欢迎。每年“两节”期间,组织全市书法志愿者为基层群众及市直机关干部义务书写春联5万余幅。成功举办了固原首届迎新春文艺晚会、2016首届华语诗歌(固原分会场)春节晚会,为山城人民送上节日文化大餐。连续8年组织开展了秦腔折子戏业余演员大赛活动,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组织摄影家为西吉县震湖乡立眉村帮扶点百岁老人拍“全家福”“老年照”,举办具有深远意义的七省十三市中秋灯谜竞猜联谊活动,开展“颂歌唱固原”歌词歌曲征集活动,创作了音乐花儿广播剧《六盘山花儿留住你》。目前,累计开展各类“文艺六进”活动100多场次,捐赠书籍10万余册,通过开展地域特色浓厚、表演形式多样的群文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了传播先进文化的目的。

2000年,原州区开城镇小马庄村刘淑珍开始组织乡邻跳广场舞,一年后,秦腔班子在她家成立。集教舞领舞、秦腔生旦数种身份于一身,刘淑珍把秦腔班子办出了名堂。“粉丝”一多,困扰来了,常常是三四十人挤在农家小院,伸不开胳膊抬不展腿,那叫一个憋屈。2013年2月,刘淑珍自己掏了8万元,在家附近铺地建屋,盖起了“淑珍文化大院”,自此和“忙”结了缘。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农家小院,将其打造成文化大院,在如今的固原乡村,这样的文化能人不止刘淑珍一个。梁云文化大院,剪纸皮影闻名乡里;王永红文化大院,墨香阵阵以字会友;马志学文化大院,花儿唱得人心沉醉;李德付文化大院,农耕农具穿越往昔……60余家各具特色的院落,一所小院一处风景,一座大院一种特色。近年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每年举办固原春节电视联欢晚会、元宵灯会、社火大赛、秦腔展演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180多场次,组织举办“欢乐宁夏”专场比赛、“花儿漫六盘”青年歌手大奖赛、秦腔大赛、广场舞大赛、小戏小品大赛、文化大院调演等文艺赛事6项;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演出340余场次、广场文艺演出300余场次;先后推出《红旗漫卷六盘山》《山桃花开》《丁香花开》《丝路银瓶》《大移民》等40多个优秀文艺作品。其中,《丁香花开》代表宁夏参加了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红旗漫卷六盘山》在宁夏大剧院举行了首演,并在固原市汇报演出三场,获得好评。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按要求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发展市、县级文化大院134家,农村文化大院与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传播文化知识、传播致富信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6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大半生,但对一个社会来说只是一瞬间。文化经过碰撞、融合,迎来了多元发展的时代。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固原文化人更加自觉和积极地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带着珍贵的记忆开始用文化的眼光打量岁月的变迁,积极探索新的文化表现形式,继续着新的文化之旅。( 实习生张永东记者王建保)

       来源:固原新闻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