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好朋友L,最近不勝其煩,三天兩頭被她一閨蜜深夜電話拜訪,討論的話題單一而重複——


“爲什麼我的老公對我特別冷漠?我越要他愛我,對我體貼溫柔一些,他越牴觸越置之不理,到現在我一開口他就一副聽都不想聽的樣子,他對我是不是已經完全不愛了啊!”

 

試圖幫助自己的閨蜜但又改變不了人家的老公,好朋友L,跟我說起這個事情,自己也覺得困擾,


“我覺得很多人都是缺愛的,所以特別希望能夠在親密關係裏面得到愛,但是爲什麼很多人好像找的伴侶也是那麼冷漠?越想要被愛吧,結果反而越失望。”

 

因爲缺愛,於是卯足了勁去要愛,結果是更加體驗到了——不被愛的回應。


缺愛——要愛——被拒絕(被攻擊、無視、傷害)


缺愛的人,往往在重複一個這樣的循環往復的過程,而不自知。


一個缺愛的人,他去要愛的話,其實結果往往註定是要不到的。


因爲,愛,不是被要來的。


01

“你可以用一種對待孩子的方式愛我嗎?”


其實很多缺愛的人,一直在用各種方式,對自己的伴侶表達着這個願望。


願望本身當然是沒有錯的。

但是願望的實現,卻往往在現實中卡殼。

 

原生家庭沒有得到很多愛的人,會因爲缺愛,有非常多的困擾——自卑、難以接納自己、極度需要被肯定、總是覺得沒有安全感、懷疑、敏感、對愛的需求度特別高。

 

因爲缺愛,

所以無法去愛和接納那個“不夠好”的自我,

所以格外需要別人的認同、肯定,

需要被人重視和呵護的感覺,


在這種“被愛”的感覺裏,缺愛的自我才能得到滋養,感覺良好,相信自己是一種有價值的存在。

 

02

“爲什麼我希望像一個孩子一樣的被愛?”


因爲缺愛的創傷,都是早年造成。


沒有被父母很好的愛過,內心的成長沒有很好地向前發育,因爲這愛的創傷,於是人格的一部分被固化在比較早期。


缺愛的人,無論看起來多麼成熟穩重優秀,

內心深處則保留着非常孩子氣甚至嬰兒的一面,

時刻等待着遇到一個可以信任的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然後他會迫不及待地在這個關係裏,展現出孩子氣、嬰兒的那一面,

因爲孩提的自己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寵愛和接納,所以潛意識裏面想重塑那個時刻,

然後,期望這一次伴侶會扮演“足夠好的父母”,來呵護我滿足我。


我們的本能期待以這樣的方式,完成嬰幼兒、童年期,不夠被愛的治癒。

 

但是這種方式,在現實中卻常常碰壁。



因爲,一個嬰兒不斷向母親索取愛、乳汁、關注,以不顧一切哭鬧的方式去索取,假如得不到就憤怒生氣,甚至有時會去攻擊媽媽,都是合理的被理解的。


一個正常的養育者,是可以理解接受一個嬰幼兒這樣的。

 

但是在成年人的關係裏,一個人如果仍然以一種嬰兒的姿態去索取愛儘管這是內心想要被治癒的渴望,這是內心缺愛的空洞想要被滿足的本能,但這種方式,卻總是很難被另一個成年人很好的接受和回應。

 

03

沒有無創傷的原生家庭

世界上缺愛的人太多


缺愛的人太渴望自己能夠在某個人那裏得到足夠的愛的滋養,一旦進入關係,就會有強烈的索求愛的衝動,

並且建立了信任和親密後,往往是以一種嬰兒的方式和位置,去要。


如此一來,“缺愛症候羣”往往會忽視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你索愛的那個成年人,可能自己的內心也住着一個缺愛的孩子,但是你未必會關注到對方的潛在需求,而因爲自己太渴望,就忽略了他心裏也住着一個需要被滿足的孩子。

 

誰也沒有錯,遺憾的只是,這個世界缺愛的人不是一個兩個。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自信、孤獨、自卑、渴望被愛渴望被人像孩子一樣保護和寵溺的時候,我們會假想遇到的那個人,是一個英雄,無所不能。


結果則是,你遇到的人,和你有着一樣的缺乏。

 

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


我們的父母,來自怎樣的原生家庭,我們又來自怎樣的原生家庭。

集體性創傷、傳統文化的影響,導致了不懂表達愛、不尊重個人感受、個人需要爲家族集體犧牲,是一直以來的大部分家庭的氛圍,原生家庭有着共同的問題,養育的孩子也有着接近的創傷。


當你缺愛的時候,並不是全世界其他的人都比你幸運而擁有了很多,更爲常見的情況是,你遇到的另一個人,也和你一樣,內心有着同樣的傷痕。

 

以“要求”的方式索要愛,會讓人本能地想要逃開大家都在另一個人身上找着“足夠好的父母”,希望可以彌補不夠被愛的傷痕,結果只剩下了一個,兩個人都感到很失望的關係。

 

即使,對方內心比你擁有的“被愛”體驗更多,是一個有能力給出愛的人,你“要愛”的方式,也決定了,你能不能得到你想要的愛的回應。

 

我昨天在下班時間的地鐵聽到身邊一對年輕情侶的一段對話(因爲說話的人,還挺大聲),

男孩在玩手機,

女孩說,“誒,你怎麼不理我啊,我前面跟你說的你聽見沒!”

男孩沒說話,繼續玩手機,

女孩繼續說,“有那麼好玩嗎?比跟我說話有意思多了?你現在一天到晚玩遊戲,我看你根本就不需要一個女朋友。”

男孩還是沒有出聲,

女孩繼續說,“我每次跟你說話,你都是好像聽不見一樣,你是成心的吧,我白天工作那麼累,下班了你也不理我不跟我說話,你這樣做人家男朋友也真的是很奇葩,受不了!”

當她說完這句話,兩個人之間的氛圍應該是更爲糟糕了,她轉身望向另一邊,

而從頭到尾,男孩,都不發一言。

 

有人也許會覺得,這是一個溝通的藝術的問題,要是根據某情感大師的理論,這個女孩屬於PU太高了,不會說話,PU太高,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但是假如我們從心理的角度來看看,兩個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女孩想要從男朋友那裏得到愛的回應。


可是,她一直在以一種攻擊的方式索取,所以,她得到的回應,就是對方對“被攻擊”的一種本能回應。


男孩的反應是沉默、隔離。


其實也不算過分,如果一個人一上來就攻擊你,你能以愛回應嗎?

04

你究竟是在表達憤怒,

還是在表達“我需要愛”呢?


實際上,沒有一段關係,“應該”給予你愛。


關係只是關係。


你的父母最應該給予你愛吧,可是他們也沒有在你特別需要的時候,給予你足夠的愛,何況是你後來才遇到的愛人。

 

愛不是可以規則化的比如對方站在男朋友或者伴侶的位置,那麼從道德上道理上,他就應該關注我和我說話重視我愛我。


如果內心存有這種道理和應該,並以這樣的態度去要求對方,你的索愛,就不知不覺演變成了一種“道德綁架”,會令對方覺得有壓力、想要逃離。


愛是自然流動的。而不是被要求就可以給出的。

 

如果,以伴侶的身份去“要求被愛”,就像那個女孩那樣,一直指責說,

你這樣算什麼男朋友,我作爲女朋友連說話都沒人搭理,你對我這麼冷漠,

而那個男孩因此改變,真的和女孩說話了,轉變了態度。

那麼這種改變究竟是出於愛,還是因爲被女孩指責之後,感受到了內疚,覺得“自己處於男友的位置這樣做不應該”,因此調整了行爲呢?


我沒有答案。

 

但是,每一個希望得到愛的人都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你在關係裏,想要的是對方愛你,還是隻需要對方出於內疚、壓力,按你的期待,做出一種愛你的樣子就可以?

 

地鐵的女孩,其實想要的是男孩可以在這段路程上,和她面對面聊聊天,而不是一直對着自己的手機和遊戲——但是當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如果開口就是對對方的指責和攻擊,那麼就難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了。

 

假如被愛是你的願望,如何表達它,才最好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