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段時間做事情提不起精神,一天下午工作結束後感覺疲憊想直接回家睡覺,而原本計劃是換好衣服去健身房。恰巧同事也要往健身房的方向走,她知道我的打算後,看看時間纔不到六點,很肯定的跟我說:“回去你也睡不着,還不如陪我一起走走,你也去健身房運動下。給你十分鐘回去換衣服,我等你。”


雖然有點不情願,但是也還是沒有拒絕,回家快速換好裝備去和她一起出了門。結果到了健身房後一小時普拉提一小時力量訓練後,看着鏡子裏的自己覺得簡直在發光,最初的疲憊感早就不翼而飛。

 

後來我忍不住想:如果那天我選擇回家後會怎樣?可能是沙發上窩着看會兒電視,也可能是直接躺着睡一會兒,還可能是過不了多久覺得餓了開始大喫特喫,再之後呢,這樣的狀態有可能繼續循環反覆,越發覺得無聊無力。

 

這樣的情景你是不是也會覺得熟悉:


  • 本來想着晚上少喫點保持身材結果到了飯點餓的不行,喫的飽飽的後摸摸肚子心中有點沮喪,但是下次還是控制不了;

  • 平時工作的時候感覺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想多學點東西,可是一閒下來忍不住就是刷刷朋友圈或者給101的小姐姐們點點贊;

  • 親密關係經常出現問題,一言不和就吵架,想着下次一定要在當下改變溝通方式,可是總是在下次的時候繼續肆意宣泄情緒。

 

“控制不了”、“忍不住”、“沒辦法”這些似乎都是很有力的理由,讓你看上去不那麼自責,卻在一次次週而復始的過程中陷入更深層次的無力感。

 

02


行動力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好像很多人就像深陷泥潭一樣無法動彈。

 

有一次一個朋友給我抱怨:工作太瑣碎,沒有自己的時間,自己想要提升,想要和周圍的人不一樣,想早日跳脫這個環境。越說越委屈:“可是我現在這個樣子,我什麼都做不了,我覺得什麼都沒有希望了。”


我聽了問她:“你說的這些你做了多少?”她繼續很委屈的說:“沒有,我沒有時間,我沒有辦法安心做。”我繼續問:“一點時間也沒有?”她猶豫了會兒說:“下班後其實也都是自己的時間主要看自己怎麼安排。但是工作那些事情總是在我腦子裏揮之不去,我就不想做其他的了。”

 

當時我其實有點着急:“你看你,好像明明決定想去東邊,但是一直往西走着,一邊走還一邊說,我怎麼到不了東邊,走的好絕望啊。你到底是做不到,還是不想嘗試去做呢?”

 

有些時候,“不想做”、“不去做”成了“做不到”的完美理由。而且不去做的時候我們習慣把責任歸結爲糟糕的無法改變的客觀環境或者主觀問題:工作太多,壓力太大,我身體不舒服……這些都會加劇我們的迴避反應,迴避之後,那種失控感卻更加明顯。

 

03

今天看到我喜歡的一位小姐姐爲了小朋友讀書和個人喜好決定幾百萬租下十年別墅,做這個決定前後不超過半月。佩服她做這個決定倒不是羨慕她的經濟水平,而是她綜合各方面考慮後高效的執行力。

多少人恰恰相反,前瞻後顧糾結很久後,發現錯失各種機遇的最重要原因是行動力和思維方式。

 

昨天看到我喜歡的一位作者有一次寫出了這句話要按你想的去生活,否則,你遲早會按你生活的去想。

 

按你想的去生活,保證正常的生活規律。正常的生活規律、正常的社會結構是情緒的容器。沮喪無力沒有方向的時候別急於把自己束縛在自己的小世界裏,儘可能先繼續維持正常的社會關係、工作、學習,這是不讓自己更糟的基本保障。

 

其次,理解自己的同時,不要忘了做你想做的事情。開始的時候會很痛苦,就好像很多人說“我狀態那麼糟不是故意不做,是沒有能力去做”。就像跑步一樣,一千米的時候感覺要死了,跑過去後發現也就那樣,試着找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太多,哪怕是五分鐘也是很棒的開始。我知道即使是這五分鐘,你也很勇敢的踏出了那最困難的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