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慶委:公益產品化、規模化是爲了更高效地解決社會問題

作者:黃慶委  來源:南都公益基金會

公益產品化、規模化

是爲了更高效地解決社會問題

隨着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看到,人民羣衆“喫飽穿暖”等生存型需求已經越來越少,同時發展型需求越來越多。舉個例子,一個人努力工作買了房子,但還是覺得“幸福指數”不高,因爲家對門的鄰居是誰?不知道。當社區發生業主與物業的矛盾時,居民之間並不熟悉和信任,不能很好地自我組織和參與。

在我們身邊,類似這樣的新問題層出不窮。這也是爲什麼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組織作爲參與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之一,很多時候需要着力的,不僅是傳統的服務弱勢羣體,還有這種發展型、促進參與的“軟件”工作。

當前,我國社會組織發展具備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政府大力支持,通過孵化培育、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社會組織發展;其次,公衆有非常高的熱情來參與公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是民間公益的基礎。以2017年騰訊“99公益日”爲例,短短三天就有1268萬人次參與,公衆捐贈善款8.299億元。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社會組織數量快速增長,從2011年的46.2萬家增長到2018年初的80餘萬家。

在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看到,整個行業發展也面臨很多挑戰:首先,公益行業的社會信任度整體還比較低;第二,大量新生的社會組織因爲發展時間短,在專業地解決社會問題和爲捐贈人提供服務方面,積累還不夠,面對龐大的需求,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服務規模和受益人數非常有限。

如何有質量地解決社會問題、服務好充滿熱情的志願者、捐贈者和購買者,是社會組織當前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正如我們常說的:社會組織發展要避免“有量無質”

公益項目的產品化和規模化就是應對上述挑戰的一種解決方案。

公益產品具備的幾個要素

公益產品,簡單來說就是標準化的公益項目更強調同時爲受益者和支持者兩個“客戶”服務公益產品化就是把公益項目轉變爲公益產品的過程。

爲什麼要推動公益產品化?因爲只有標準化的公益項目,才更容易規模化,在更大範圍內解決社會問題

公益產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1

針對精細化的社會問題或需求

要做好產品定位,不斷細化。例如老人有心理、生理和社會需求,好公益平臺上的優質公益產品“十方緣”解決的是“中國”“4000萬”“無宗教信仰”的“臨終老人”的“心靈呵護”問題。

2

“大道化簡”的解決方案

推動更多的組織開展服務,一定要“大道化簡”,有標準化的、操作型強的產品手冊。好公益平臺上的優質產品“公益小天使”提供的標準化操作文件就有400餘個。

3

尊重、參與和賦權的理念

好的公益產品一定是有理念的,比如爲公益事業造血的“南關廂公益素食館”,其秉持的理念就是“喫飯也是做公益”——爲普通人創造更多參與公益的機會,生產社會信任。

4

質量監控系統

一個好的產品一定要知道質量監控的關鍵點在哪裏,如何監測,保障產品質量的底線,要不然可能會損害品牌。

5

一個好的名字

要做到朗朗上口,如果能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是最好的。

6

服務受益方和支持方兩個客戶

公益組織具有“中介”和“專業增值服務”兩個屬性。比如常見的困境兒童救助項目,公益組織不僅要把捐贈者的助學金交給困境兒童,還要提供精神陪伴,因爲隨着政策的改善,經濟需求的比重降低,而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環境與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更緊密。這就是“軟件”服務,不是單靠錢能解決的。這也是我們所謂的服務的專業性部分。

7

有清晰的“定價”

將事情變得可以預期,讓捐贈人知道多少錢可以做這件事。

公益產品要具備的幾個要素

公益產品規模化發展的五個路徑

規模化是指社會影響力的規模化,是指足以讓社會問題產生改變的規模。這個過程不是一般的改變,而是指社會問題的性質實現翻轉,即原有的社會問題消失了或轉化了。規模化並不等於組織自身規模變大,最重要的是要看社會問題是否得到解決。

我們從服務提供角度看一個社會問題系統解決的粗略路線圖。

從活動到系統回應社會問題的路線圖

1

活動項目化我們的公益活動要走向項目化,它的好處是能讓我們聚焦一個點,更有策略的解決一個問題。

2

項目產品化標準化的項目,能夠複製,在更多不同地方的開展,擴大影響力。

3

產品規模化產品不斷擴大規模,真正的品牌伴隨着產品化和規模化的過程實現。

4

產品組合化服務對象的需求是多維的,單一的產品是很難滿足的,通過幾個產品組合的方法,能夠更加系統地解決問題。

要把一個好事變成“大好事”需要一定的“套路”,結合國外經驗和本土實踐,通常有以下五種方式可供參考:

一,“開源”。例如“地球一小時”活動,提倡每年3月最後一個週六晚上8點半到9點半,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以此表達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類似的案例還有“愛心冰箱”“牆上衣架”。好公益平臺上的優質產品“綠色離校、綠色感恩”也是一個“開源”的產品,目前在全國300多個高校同時開展。

二,“複製”。在不擴大機構規模的前提下,通過其他組織來合作開展項目,可以理解爲公益行業的連鎖加盟。如“壹樂園-兒童服務站”“爺爺奶奶一堂課”等。從理念、內容到質量監控都實現了標準化操作,雙方形成了一定的授權合作關係。實踐表明這是一種速度快,“性價比”高的規模化模式。

三,“政策倡導”。這類項目一定要較大規模的實驗,證明可以被大規模執行,例如好公益平臺上的優質產品 “母乳愛”是由一羣倡導母乳餵養的媽媽發起的推動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的項目,她們發現公共場所哺乳沒有保護隱私和安全衛生的空間,就不斷研發符合媽媽和業主方需求的公共母嬰室模型,設立了多個版本的標準,把標準提供給婦聯。現在廣州等地的婦聯已經採納了她們的標準。她們還關心政策落實後的實施工作,發動志願者通過暗訪等方式監督母嬰室的使用情況。

四,“機構擴張”。這個模式的好處是質量容易監測。不過也有難點,一是公益項目是“成本中心”,每開一個新的服務點,機構就要做籌資,做的越大,籌資壓力越大。二是管理問題,大部分人做公益是始於對某一痛點社會問題的關注,是解決方案上的“技術專家”,但後來在機構擴張過程中“被迫”成了管理人員,很多苦惱。

五,“商業接手”。如果一個產品能夠有效解決社會問題,還能自我造血,同時市場需求又很大,相信很多組織都會考慮商業手法。好公益平臺上的“童萌親子園”就是一個本土的創新案例,他們爲社區的0-3歲的幼兒家庭提供“不用走出社區、價格普惠、高質量”的早教服務,受到家長、社區多方歡迎。在運營上通過服務收費、置換場地等方式找到了可持續的資源模式,目前已經在成都開辦7家。機構也因爲有使命和資源的雙重驅動,很有動力繼續擴張。

公益產品規模化的五種常見路徑

複製是一種常見的規模化路徑

在五種規模化路徑中,複製是常見的一種。好公益平臺翻譯了《社會影響力規模化工具包》,結合南都公益基金會與本土公益機構多年工作的經驗,做了一些調整,特別將其中的規模化準備度(複製路徑)自測工具單獨拿出來方便正在探索規模化發展的機構使用。

產品複製是有“套路”的。也就是你要準備把自己的東西變成一個“連鎖加盟店”的時候需要準備的東西。例如“直營店”需要和什麼樣的人合作,複製模式怎麼樣,標準化的操作手冊等。

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考慮:市場需求多大?到底怎麼複製,採取偏控制還是偏不管的狀態?產品手冊有了嗎?怎麼保證質量,如何監測來源數據?萬一別人複製你的項目後把項目做爛了怎麼辦?註冊品牌了嗎?是否有授權機制?怎麼獲得可持續的資源?單價多少,是否要收費……在做產品複製的時候,要千百次的反覆問自己,把這些問題想清楚。

機構實現使命的戰略選擇

面對社會問題,社會組織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戰略選擇,以高效地實現使命。

第一,做研發支持中心要實現組織的使命,就必然要擴大服務規模,至少是地域的擴張,你可以自己幹,但是最好是找別人(學校或者社區)合作。作爲研發支持中心,先要對問題進行精細化地分解,讓問題越來越聚焦,最後形成解決問題的產品,接下來把產品輸出給合作伙伴,服務他們,乃至形成議題網絡,大家就能和你一起更高效率的實現使命。比如,好公益平臺上的優質產品“女童保護”通過和社會組織、羣團組織等不同類型的夥伴合作,已經在全國1000多個縣市開展工作。

第二,做地區中心專注於本地,做成地區龍頭、地區品牌機構。如果社會組織本身不具備很好的單一業務和業務研發能力,可以以本地的服務需求爲結點,把各種好的公益產品組合起來,形成地區型的綜合服務品牌,這樣能夠讓組織快速成長,也能夠更有質量地爲本地服務。

聰明幹公益,有效做慈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