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科學的社會化發展,科學文化也不斷向社會擴展,形成社會層面的科學文化,包括公衆對科學(及科學家)的認知和態度、對科學價值的判斷和追求、對科技活動的尊重、寬容、支持與參與、青少年對科學事業的選擇等。領導幹部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和科學決策能力關乎更廣泛、更長遠意義上的科學文化建設發展,而媒體從業人員的科學素質則會影響廣大公衆對科學的認知、態度以及行爲,提升這兩個羣體的科學素質水平尤爲重要。

來源:科技導報

科學文化孕育並形成於科學共同體內部,是科學共同體接受和共享的價值體系、行爲準則和社會規範,蘊含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倫理、科學規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等。伴隨科學的社會化發展,科學文化也不斷向社會擴展,形成社會層面的科學文化,包括公衆對科學(及科學家)的認知和態度、對科學價值的判斷和追求、對科技活動的尊重、寬容、支持與參與、青少年對科學事業的選擇等。

如今,科技與社會的結合愈加緊密。科學文化的建設,除了首先需要重視科學共同體內的科學文化建設外,還應當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從而營造理性平和、富有創新意識和活力的社會文化氛圍。當前中國科學文化建設的現狀從一些相關調查數據可窺一二。

1)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公民科學素質大體反映公衆對科學的認知,從測度角度,包括公衆對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方法的理解和對科學對社會影響的認知。1992年以來,中國進行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具備科學素質的公衆比例從 1996年的 0.2%提升到 2018年的8.47%,呈現整體的緩慢提升。一定程度表明,中國科學文化社會氛圍在不斷優化,儘管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美國公民科學素質從 1988 年 10%提高到 2008年 28%,之後一直保持在 28%左右。1995—2008 年是其公民科學素質的快速提升期,這與美國當時的科學教育改革及科普發展密切相關。20世紀 80年代起,美國開始實施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爲核心的教育改革並推出了“2061計劃”,美國教育法也正式立法實施。

對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影響要素分析發現,受教育程度是決定性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產生的基礎,隨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比例明顯提升。同時,科學教育也是影響科學素質的重要因素。

2)公衆對科學家羣體的態度。公衆對科學家羣體的態度,能夠反映公衆對科學爲社會所帶來的社會價值的認同程度,能夠反映社會文化中是否具有科學因素和具有多高程度的科學因素。整體看,中國公衆對科學家的社會聲望和職業期待都較高。尤其是社會聲望方面,科學家一直都排在前三名,職業期待也在前五名。但是,近 10 年來,中國公衆對科學家的社會聲望和職業期待呈現一定程度的下降。2015年 OECD開展的國際學生能力測試結果也顯示,中國“將來期望進入科學相關行業從業的學生比例”僅爲 16.8%,遠低於美國的 38%,甚至不及 OECD 國家的均值 24.5%。對比看,公衆對科學家與科學職業的較高期待與中小學生的從業意願存在明顯落差,雖然原因較多,但與中小學科學教育的不足存在一定關聯。

3)公衆對科學技術的支持態度。中國公民支持科學技術的比例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表明中國科學研究具有公衆支持的廣泛基礎。譬如,對“儘管不能馬上產生效益,但是基礎科學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應該支持”的說法持贊成態度的公民比例 2007 年爲 74.2%,2018 年達到 81.6%,呈攀升趨勢。公衆對開展基礎研究重要性的認識近 10年逐步提升,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一般性的支持與對科學研究更深層次的認識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

對於加強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推動科學文化建設有幾點建議。

一是科學教育方面。中國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科學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諸如科學教師隊伍專職化比率較低,不少科學教師缺乏基本的科學素質;科學教材版本較多、編寫質量不一、課程標準定位不清等。建議充分吸納熱心基礎教育的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深度參與科學課程標準制定和科學教材編寫,讓科學教育真正實現科學和教育的有效銜接和融合。同時,加強對科學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力度,提升科學教師隊伍的科學素質和專業化水平。還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應試教育對科學教育有着深刻的影響,相關改革不到位,科學教育的成效必然會大打折扣。

二是科學普及方面。除了繼續加大對科普的投入,充分利用科普設施、大型科普活動等提升公衆對科學的參與,推動科學文化的廣泛輻射外,尤其需要重點關注領導幹部公務員和媒體從業人員的科學素質提升。領導幹部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和科學決策能力關乎更廣泛、更長遠意義上的科學文化建設發展,而媒體從業人員的科學素質則會影響廣大公衆對科學的認知、態度以及行爲,提升這兩個羣體的科學素質水平尤爲重要。

三是在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中,要更多地納入對科學探究過程的考慮,以此推進科學精神的弘揚和在人們頭腦中的形成,這纔是科學文化建設的核心。在公衆普遍支持科學技術的氛圍下,要更注重科學精神的培育。以闢謠爲例,只告訴公衆謠言是錯誤的、正確權威的答案是什麼還遠遠不夠,沒有通過科學分析、說理辯論等讓公衆具備做出科學理性判斷的能力和正確尋求科學解釋的能力仍是徒勞。美國科學教育領域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鑑,例如,中小學科學課程提倡直接經驗重於課本知識、學生要獨立思考和參與實踐;課程設計方面,美國科學教師協會指導科學教師以 5E 模型(參與、探究、講解、細節描述、評估)設計課程,讓學生理解科學理論的“構建、質疑、檢驗、修正”全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