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0年前的今天,解放軍開進北平!

來源:北京日報

70年前的今天

1949年1月31日

是一個值得北京人銘記的日子

這天

國民黨軍隊全部撤出北平

這天

解放軍開進北平,接管防務

沒有一槍一炮

沒有流血流淚

風雲激盪的鉅變中

這座千年古城和平解放

這天

註定寫進歷史!

由攻城變守城

由打擊變警衛

黎明前的北平

有着怎樣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

約法八章

不知誰半夜裏在衚衕口貼了張佈告。一覺醒來,左鄰右舍聚在佈告前,一位識文斷字的老街坊給大夥兒念着:

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佈告

本軍奉命殲滅國民黨匪軍,解放北平、天津、唐山、張家口諸城市。茲特宣佈約法八章,願與我全體人民共同遵守:

(一)保護各城市全體人民的生命財產。

(二)保護民族工業商業。

……

(八)無論在本軍進城前和進城後,城內一切市民及各界人士,均需共同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免遭破壞。凡保護有功者獎,陰謀破壞者罰。

老街坊唸到這兒,停了一下,喘口氣,用手指着佈告,特意提高聲音繼續念:

本軍紀律嚴明,公買公賣,不取民間一針一線,望我全體人民一律安居樂業,切勿輕信謠言,自相驚擾。

切切

此布

司令員  林 彪

政治委員  羅榮桓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人羣中一個白鬍子老者接過了話茬兒:

“想當年漢王劉邦率軍進入關中,就有‘約法三章’。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這解放軍比漢高祖還多了五章呢!”

聽了這話,老街坊們發出會意的笑聲,話匣子也打開了:

“看來,解放軍真要進北平了!”

“快點來吧!咱老少爺們也過個好年!”

“快散了吧!巡警來了!”

轉眼工夫,衚衕口沒了人影。巡警過來瞄了一眼佈告,揚手給揭了下來,搖搖頭無可奈何地走了。因爲這幾天,四九城到處都有中共北平地下黨貼的佈告,就連國民黨的警察局都收到了佈告。

“約法八章”其實是毛主席起草的,1948年12月22日,以平津前線司令部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名義發佈的,規定了解放軍入城的八項紀律。

6天后,也就是12月28日,北平市軍管會主任葉劍英簽發了《北平市軍管會關於做好入城準備工作通告》,其附件規定了“入城紀律十四條”,細化了“約法八章”。

(一)入城機關、部隊人員必須佩戴符號,或持有證件,並遵守政策、紀律與規則。

(二)入城軍人須注意軍風紀律,服裝整齊,注意禮節。

(三)通行時靠右邊走,不準在市內乘馬驅馳,汽車速度每小時不得超過40裏,慎勿發生意外。

(四)不準在街上喫東西,不準隨意大小便,維持公共衛生。

(五)不準私入民宅,不拿人民一針一線,必須公平交易,遵守羣衆紀律。

(六)戰鬥結束後不準無故鳴槍。

……

(十四)人人要宣傳共產黨及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

“約法八章”和“入城紀律十四條”都有了,就看即將進城的41軍將士的了。

你夠入城資格嗎? 

41軍戰功赫赫、威名遠揚。

遼瀋戰役“塔山阻擊戰”寸步不讓,斷了10萬蔣軍逃路;平津戰役平綏線腰斬長蛇,合力殲敵無一漏網。接到警衛北平任務後,41軍軍黨委立即召開會議,形成一份簡短有力的決議。

……我軍進城,是代表我黨、我軍進城的,因此,我們政策紀律之好壞,不僅是我一個軍,而是全黨全軍對國內國際有極大影響。

……我全軍幹部戰士,對北平城內的一切城市工商業市政文化、名勝古蹟、國家倉庫、財產物資及其一切公共設施,只准看管,不得動用;只准保護,不得損壞;空手進,空手出,切實做到秋毫無犯。

“空手進,空手出”,多脆生的口號、好高的標準呀!

軍黨委會後,軍政委莫文驊立即在頤和園佛香閣下給全軍團以上幹部開會。他手指着排雲殿,迎着料峭的寒風、慷慨激昂地說:“什麼是形勢?這就是形勢。我們今天坐在排雲殿下,就說明革命形勢已經發展到戰略決戰階段,我們的思想,必須適應這個形勢,我們必須圓滿完成警衛北平的光榮任務。”

動員會後,全軍上下立即展開爲期一週的政策紀律教育,各師“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

操場上站滿英姿颯爽的戰士。一名幹部拿着花名冊,念一個名字、點一條政策紀律,要求被點名的戰士回答。這就是121師發明的“政策點名法”。

123師更絕,發明了“評入城資格”辦法。他們先定出六項條件:

一是愛護城市,不準破壞;

二是看守警衛,原封不動;

三是空手進去、空手出來;

四是立場堅定,不腐化、不被壞分子利用;

五是不違反警備規則;

六是有責任心,別人犯錯誤積極制止。

根據這些條件,從師長、政委到炊事員、馭手,一個一個評,誰不夠條件,就甭想入城執行任務。

369團一個大個子副指導員,在解放張家口的戰鬥中,繳了一支鋼筆,順手揣在衣袋裏,自個兒“眯”了。結果連部評議會上,舊事重提,副指導員檢查了兩次,戰士們還是不同意他入城。沒辦法,他流着淚找團長、找政委、找政治處主任,請首長給他做“保”,保證進北平後絕不違反羣衆紀律了。

看到副指導員痛心疾首的樣子,戰士們才“高抬貴手”,勉強同意他“過關”。到最後,還是有極少數沒通過,失去了入城資格,部隊進城時,他們只得留在城外乾瞪眼。

“三讓三不進”

1949年1月31日,這天是農曆大年初三,莫文驊率領121師的指戰員,從西直門進城,接管北平防務。

古老的城樓上,身着草綠色軍裝、臂戴“平警”臂章的解放軍戰士雄姿英發,鮮紅的旗幟高高飄揚。

正是大寒節氣,北平寒風呼嘯、滴水成冰。入夜了,在德勝門內執勤的戰士,有的頂着一條難以禦寒的棉被,有的穿一件很薄的大衣,擠在老百姓的門道里、屋檐下,凍得嘴脣發紫,卻沒有一個人去叫百姓的門。當政委莫文驊問他們冷不冷時,戰士們風趣地說:“不冷,我們有火龍衣。”

一細問才明白,原來他們夜裏凍得睡不着,就原地來回走動、跳躍,還和一同露宿的機關幹部開玩笑:“哈哈,你不冷,你比我們多鋪了一層。”原來,機關幹部比他們多鋪了張報紙。

“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這句話說的就是早年間老北京鐘鼓樓108聲的晨鐘暮鼓。但1949年時的鼓樓,已經破敗不堪了,連窗戶都沒糊。鼓樓是文物,不能生火,北風一吹,真叫個“透心涼”。附近的老百姓幾次來請戰士們到家裏暖和暖和,但他們堅持不進民房,不打擾市民。

第三回來了一羣“娘子軍”,大娘、大嬸、大嫂請戰士們一定進屋去住。連長只好實話實說:“上級規定不得進民房,您們的心意我們領了,但房是不能進的。”

“三讓三不進”的故事很快傳開了,不少老百姓到自個兒家附近的部隊駐地去看,結果驚得目瞪口呆——戰士們喫的是高粱面、玉米麪二合一的饃,還帶着冰碴兒;就的鹹菜是幹豆莢、醃茄子、醃蘿蔔,喝的是“扎牙根”的冷水。爲了不讓牲口啃樹皮,戰士們用自己的雨衣包在拴戰馬的樹幹上;怕牲口拉糞影響市容衛生,他們就在每匹戰馬屁股後頭掛了個布糞兜……

“你們是最文明的軍隊”

經過多方努力,41軍的住房問題終於解決了,但新問題又來了。原來,北平四九城能騰出房子的住家,不是官僚、資本家,就是高級知識分子或其他知名人士。住進這種高門深院的大戶人家,對部隊的入城紀律是場特殊的考覈。

西城報子衚衕18號(今西四北三條39號)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先生家,41軍軍部通訊科就住在這裏。全民族抗戰期間,程硯秋錚錚鐵骨,不爲日本人唱戲,拳打漢奸特務,得罪了日僞當局,只得隱居青龍橋荷鋤務農。

爲了向程先生表示謝意,41軍軍長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和副政委歐陽文等首長,特意來到報子衚衕看望他,這讓程硯秋很感動:“貴軍爲民赴湯蹈火,理應盛情款待,只是家人甚多,寒舍狹小,實在抱歉。”幾位軍首長趕忙說:“這已經給您增添了不少的麻煩,請程先生海涵。”

軍政治部戰鬥報社住進了曾任西南聯大總務長、北京大學鄭天挺教授家。鄭家人剛開始不太敢和戰士們接近,敬而遠之。但慢慢地,他們發現這些解放軍和報紙上宣傳的一樣,知書達理、文明禮貌。

鄭教授的四姑娘最愛聽戰鬥故事,很快就和戰士們熟悉了。當報社的同志要搬到別的地方時,四姑娘依依不捨,深情地說:“你們和國民黨大兵根本不同,才同你們說話。現在剛熟悉了,你們就要走,我們還真捨不得呢!”送到大門外後,四姑娘還不停地說着:“你們是有文化的軍隊,是最文明的軍隊。” 

41軍一共接管了108座倉庫,裏邊的東西五花八門,既有槍炮彈藥、軍服軍靴,也有大米麪粉、罐頭美酒,但戰士們堅守紀律,不搞什麼“近水樓臺先得月”。

364團2營駐防鐵獅子衚衕,副營長見4連幾名戰士的鞋破了,就讓文書尹登岐到看守的倉庫拿9雙皮鞋給戰士穿。沒成想尹登岐卻對他說:“進城前,咱們都學過政策紀律了,看管倉庫要原封不動。”

副營長一聽不耐煩了:“這是命令,出了事情我負責!” 尹登岐拿了3雙並立即報告連部。連裏徵求戰士們的意見,大家卻說:“再怎麼缺鞋,違反了紀律的事也不幹。”又把鞋原封不動退回去了。爲這事兒,在黨小組會上,黨員戰士指名道姓地批評這位副營長,要求他向連隊做檢查。

幾天之後,在警備工作會議上,副政委歐陽文點名批評極個別違反紀律的同志,被大家稱爲“政策點將臺”。軍政治部又在《新民報》上刊發啓示,請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監督軍紀。

見多識廣的北平市民給41軍警衛將士總結了四大優點:一不吵鬧,二不亂跑,三不進民房,四在晚上站崗不嚇唬老百姓。

白塔寺附近的老百姓送給364團一面“紀律嚴明”錦旗,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動情地說:“我什麼隊伍都見過,從未見過這樣好的隊伍。

交接班要數釘子眼

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一帶被解放軍解放兩天後,爲了保護文物古蹟,毛主席親筆起草致林彪、羅榮桓的電報:“沙河、清河、海淀、西山等重要文化古蹟區,對一切原來管理人員亦是原封不動,我軍只派兵保護,派人聯繫。尤其注意與清華、燕京等大學教職員、學生聯繫,和他們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戰時減少損失。”

爲此,北平市委書記彭真指示海淀軍管會的榮高棠,要他派人請清華大學標出應當保護的文物古蹟。晚上,清華大學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着兩個解放軍代表,來到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家,請他在一份地圖上標出需要加以保護的珍貴建築和文物,劃出禁止炮擊的地方。

這讓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很興奮,此前他們一直擔心戰爭可能毀滅北平的古建築。兩天後,他們就畫出了圖,送到平津前線司令部。後來梁先生回憶起這個時刻,依然難以忘懷:“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裏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候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1949年1月21日,《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正式簽字生效,規定自1月22日上午10時起雙方休戰。22日,國民黨華北“剿總”政工處副處長閻又文在中山公園水榭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代表傅作義將軍宣讀“協議書”及文告。北平和平解放了,但41軍保護文物古蹟的任務依然不輕鬆。

367團1連在頤和園執勤,他們把保護文物的決心書貼在牆上、大門上,請老百姓監督。看到解放軍戰士認真巡邏,愛護園子裏的一草一木,就連掉在地上的枯樹枝都不亂動,一位頤和園的老工人豎起大拇指誇獎說:“你們是天底下頂好的軍隊,真像愛護眼珠兒一樣愛護頤和園。”

363團負責守衛團城、北海、故宮、景山、太廟和六國飯店等重要地方。團長樂軍和政委周之同、主任蔡紅江,幾乎每天都在執勤點上檢查。交接班十分仔細,要數釘子眼兒。如果多了一個釘子眼兒,就要查清是誰釘的。

莫文驊來到紫禁城檢查。戰士們對太和殿的寶鼎、金缸、銅龜、日晷很好奇,不停地問這問那。莫文驊邊解釋邊教育戰士們:“這裏的一草一木,都是珍貴的文物,將來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看到這一切。”

1949年4月中旬,41軍出色地完成任務,即將奉命南下。在中上公園音樂堂舉行的歡送會上,朱德總司令講話特別強調:

一個軍隊有了嚴明的紀律,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才能打勝仗。

北平各界羣衆代表和胡愈之等知名人士,親自爲41軍各師贈旗——“旗開得勝、解放江南”和“秋毫無犯、仁義之師”等。

陳毅曾經形象地把入城紀律比作解放軍給市民的“見面禮”,41軍模範執行入城紀律,就是給北平市民最好的見面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