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患者,两次心肌梗死,两次支架,而且已经开始发生了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却完全未用或停掉了保护血管与保护心脏的药物,被误导用了疗效不确切的保健品。阿托伐他汀的小剂量10mg(半片)加上依折麦布一片(10mg)降低密度脂蛋白的疗效大于阿托伐他汀80mg,而绝大多数患者可长期安全联合用药。

近在郑州黄河科技学院新建的附属医院门诊看到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近三年内两次急性心肌梗死,第一次为前壁心肌梗死,第二次为下后壁心肌梗死。两次共放了4个支架,现无明显不适。

主要问我用辅酶Q10和奥米咖3行不行?

我问患者还服什么药吗?

回答说:“没有”。

我又特别问:“用他汀吗?”

答:“用过十来天,听说有副作用,对肝肾不好,就停了。”

问:“阿司匹林呢?”

答:“怕出血,也没吃。”

问:“为啥选用辅酶Q10与奥米咖3呢?”

答:“央视某台讲的,这两个对心脑血管病最重要。”

老人说完,又强调:“是央视某套上专家讲的。”

“央视”和“专家”在这位患者的心中分量很重。

再看患者近期做的检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73mmol/L。而患有心肌梗死,做过支架的患者,这项血脂指标至少应降至1.8mmol/L以下,低些更好,更安全。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最主要药物是他汀类药物。可用中等强度的剂量,即在医院或药房可取到的各种他汀常规剂量1片,例如瑞舒伐他汀10mg,阿托伐他汀20mg,普伐他汀40mg,氟伐他汀80mg,匹伐他汀2mg,血脂康1.2克。

如果单用上述他汀一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能降到1.8mmol/L以下,可联合用依折麦布半片—1片(5-10mg)。而不宜把他汀的剂量加倍。因为他汀剂量倍增,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仅增加6%,而除了费用翻倍,摊上副作用的风险更大。而与依折麦布两药中小剂量合用,他汀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依折麦布减少胆固醇的小肠吸收,合用降低密度胆固醇的效果提升20%!

例如阿托伐他汀从10mg→20mg→40mg→80mg,剂量4次翻番,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疗效仅增18%,而且很少中国患者长期可耐受40mg的阿托伐他汀,极少患者可长期耐受80mg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的小剂量10mg(半片)加上依折麦布一片(10mg)降低密度脂蛋白的疗效大于阿托伐他汀80mg,而绝大多数患者可长期安全联合用药。

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的是稳定斑块,延缓斑块进展,甚至逆转斑块!如复查血化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1.2mmol/L了,不要停药,也别减量。

这位患者两次心肌梗死就需长期预防冠状动脉内再次出现血栓,又两次放了4个支架,支架是放入血管内的金属异物,即刻与长期的风险是支架内出现血栓。做过支架后,一年需联合用两种预防支架内发生血栓的药物——阿司匹林75~100mg和氯吡格雷75mg一年,之后可停掉二者之一,保留一个长期使用。支架内出现血栓,后果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支架是血栓的风险,支架本身不可能预防血栓。

再看下这位患者近期做的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已扩大,心脏射血功能也降低了,这是两次心肌梗死,尤其第一次前壁心肌梗死的后果。因此,这位患者还应使用保护心脏功能,预防将来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这包括三类药物:

①β受体阻滞剂,可在以下三种药中挑选——缓释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或卡维地洛;

②“普利”类药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依那普利、卡托普利)或“沙坦类”药物(缬沙坦、坎地沙坦、氯沙坦等);

③螺内酯。头两类药还需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递增剂量。

这位患者,两次心肌梗死,两次支架,而且已经开始发生了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却完全未用或停掉了保护血管与保护心脏的药物,被误导用了疗效不确切的保健品。

奥米咖3和辅酶Q10促销很火爆,尤其后者的市场,近几年特别的火,实际它多年前就存在。作为保健品,二者至少还靠谱(比起更不靠谱的),但它们无论如何也不可替代他汀与阿司匹林。央视某个台请专家讲讲靠谱的保健品也无可非议,只要不夸大其作用。很多老年患者喜欢看健康节目,往往追求没有副作用。但没有副作用的,通常也没有作用。这段时间,微信上还有一条广泛流传的用纳豆胶囊取代阿司匹林的软广告。我在一家干休所看到三位做过支架,最多先后做了八个支架的患者不吃阿司匹林,吃纳豆胶囊,这是很危险的情况。

媒体热心健康知识传播,公众尤其老年患者喜欢听,喜欢看健康传播节目,这是好事。但由于让无医学背景的公众或患者自己去分辨真伪或做治疗决策,做健康栏目媒体的专业人员很多对健康和医学并不专业,选题、设计、播放的内容,往往追求新闻效果、收视率,又很难完全规避“保健品”的利益输送。

避免患者风险,确保医疗安全,需要建立病后术后的医疗随访,医患互动。心脏康复系统建立和五大处方落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

2018年全国支架数91万余例(保守的估计),比2017年增加了23%。中国经济体是世界第二,支架数世界第一。不少国家的支架数持续递减,这么多接受支架的患者,且不谈过度支架,就是这位两次心肌梗死,需要支架(是否需4个?)的患者,术后未能得到任何合理用药的指导。

不认真彻底改变,只火烧中断,两头不管,病前不防,病后不康复,不随访,这种被动、破碎和断裂的医疗服务链,面对猛增的必要与很多不必要(过度)的支架数,对公众健康和广大患者到底是福,还是祸?或谁更大?对医疗评估是成功、成就、业绩,还是失败?对政府不断增加的医疗投入是合理使用,还是浪费?投入越多,烧的越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