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刻板印象中,

我們進行某些訓練時,

會傾向於把動作對應到特定肌羣甚至特定肌肉上。

但是在很多情況中,

訓練了某個針對“特定位置”的動作後,

“無關肌羣”卻出現了痠痛,

就如同這篇的標題一樣。

所以這篇的標題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根據不同情況還可以替換爲:

練完臀橋,怎麼大腿痠;

練完硬拉,怎麼肩膀酸;

練完健腹輪,怎麼背部酸;

練完仰臥起坐,怎麼脖子酸;

等等。

這種不符合預期的痠痛,

是因爲動作不標準嗎?

其實是因爲動作和肌肉並非直接對應關係,

它們之間還有另一個概念的連接。

這篇說運動功能。

運動功能

*注:由於運動功能是個龐大的知識系統,所以我不指望能僅通過這一篇文章完整闡述整個系統,這篇的目的只是簡單解釋運動功能的基本概念,並希望在建立概念後,大家能更積極的去了解這個知識系統,並且利用它來優化自己的訓練和理論。

教科書般的解釋

在人體自然生理結構,主要包括骨骼、關節、肌肉、韌帶等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大腦控制肌肉收縮,牽拉骨骼圍繞關節在空間中產生位置移動的能力,稱爲運動功能。

根據移動方向的不同,可細分爲前屈、後伸、外展、內收、左右側屈、左右旋轉等。

說人話的解釋

當你想鞠個躬,軀幹出現的俯身;

當你想伸個懶腰,軀幹出現的後仰;

當你想給朋友指遠處的某個建築,手臂的抬起;

當你屁股癢需要撓一下,手臂的夾緊。

這些靠意識驅動身體不同部分作出運動的能力,就叫運動功能。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運動方向,比如在正前方、正後方、水平兩側、垂直上下等,都被起了不同名字以進行描述。

就像我們給一天中劃分了上午、中午、下午、傍晚一樣。

關於此段內容

運動功能的作用

運動功能的基礎作用是一個詞彙系統,只要是人體做出的動作,都可以用運動功能系統內的詞彙進行描述。

因爲有了統一的詞彙進行描述,我們才能給不同的運動行爲準確定義。

(爲了簡化理解,以下描述忽略穩定關節)

比如仰臥起坐可以描述爲:脊柱前屈+髖屈;

俯臥撐可以描述爲:肩前屈+肘伸;

蹲起可以描述爲:髖屈+膝屈+足背屈;

等。

在用於描述動作的基礎作用之外,運動功能還可以用於分析肌肉發力,因爲人體的所有自主運動都依靠肌肉收縮完成,而特定肌肉發生收縮時所提供的運動功能又是基本固定的,所以我們能通過觀測運動功能來確定有哪些肌肉參與發力。

練引體怎麼胸肌酸

當你對運動功能有了大致概念後,我們就可以回答題目中的問題了:

爲什麼練的是引體向上,胸肌會出現痠痛?

按照刻板印象來說,引體向上應該是背部肌羣的訓練動作,甚至有人會認爲引體向上是背闊肌的訓練動作,那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動作:

引體向上包含了:肩內收、肩後伸、肩胛後收、肩胛下旋、肘屈這些運動功能。(此處省略穩定關節)

因爲動作中包含了肩關節的內收功能,而胸部肌羣(胸大肌、胸小肌)能提供肩內收的運動功能,所以引體向上這個動作胸肌會參與發力,參與發力的肌肉在訓練後出現痠痛,是很正常的事

同樣的,有些人在做完引體向上後手肘窩處會出現痠痛,也是因爲肘屈也包含在引體向上的動作發力裏,所以能夠提供肘屈功能的肌羣(肱橈肌、肱肌、肱二頭肌)也會出現疲勞痠痛。

運動功能和動作的關係

訓練動作不是和肌肉直接對應的,動作對應的是運動功能,而運動功能纔對應肌肉。

動作包含多個運動功能

運動功能包含多個肌羣

肌羣包含多個肌肉

肌肉包含多個肌束

肌束基本只有一個收縮方向。

如果引體向上的例子你能理解,那在開篇第一段裏寫的所有例子,動動腦子想一想,應該也能想明白。

動作最終訓練到哪些部位,要看具體是什麼運動功能參與了阻力對抗,以運動功能爲目標進行訓練,要比以動作爲目標訓練來得更精準。

因爲我的工作是提供健身諮詢和指導,所以會接觸非常多健身愛好者,經常會有人表達出這樣的預期:我想學會所有的“標準”動作。

在他們的眼裏,只要能做出“標準”的臥推、夾胸、划船、硬拉等等訓練動作,就算是懂訓練了,他們也確實以動作爲切入點來學習健身,可是最終學到的是什麼呢?

手要握在槓鈴的螺紋處;

大臂要展開180°;

下蹲時要挺胸收腹;

站起時要1秒爆發力;

等等。

這些動作標準對於最終的目的刺激肌肉而言,有什麼明顯的效率提升嗎?

如果訓練者

不知道發力肌羣,

不知道肌纖維走向,

不知道關節結構,

不知道阻力方向。

僅僅把動作做“標準”有什麼意義?

因爲上述的各種不知道,只知道動作標準,所以纔會有練完引體向上後胸肌酸,而懷疑自己動作做錯了的疑惑。

但如果我們對於骨骼、關節、肌肉有概念了,知道某塊肌肉收縮會使肢體哪部分向什麼方向運動了,那麼只要在這個運動方向上施加額外阻力,並與之進行運動對抗,就能對特定肌肉訓練加強了。

在此基礎之上,所有的健身工具,健身器械,都是爲了在表達某個運動功能時,能夠穩定的提供阻力對抗而存在的。

如果這個概念明白了,訓練的原理也就明白了,動作還重要嗎?器械上的使用說明還重要嗎?

舉個例子:

一些傳統的健康飲食理念,會以具體的食物讓我們理解我們應該怎樣喫。

比如我們每天應該:

喫一個蘋果,

喝一杯牛奶,

喫兩個雞蛋等等。

但是在食品營養學已經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如果我們想獲得更準確的指導,我們會獲得類似這樣的建議:

每日攝入2500千卡熱量,

100克蛋白質,

100毫克維生素C,

800毫克鈣等等。

第二種建議相比第一種更不直觀,更難理解,但是第二種在嚴格意義上講要比第一種精確的多。

在食品學、營養學的知識庫足夠完善之前,人們無法精確得知什麼食物裏含有什麼種類的營養素,也無法精確測量出人體具體需要多少種,每種多大量的營養素,所以傳統的飲食建議會以直觀的方式讓你獲得概念。

但是在現在知識庫被擴充到更精確的環境下,指導也會變得更精確,更可量化。精確量化的目的是爲了排除更多不穩定因素。比如同樣是蘋果,有的含糖多,有的含糖少,有的維生素含量多,有的維生素含量少,僅用“一個蘋果”這個概念進行指導,就不夠精確了。

把例子套用回健身訓練也是如此,運動功能就像是被量化精確的營養素,執行哪個功能對應哪個肌羣是精確的,而通過動作標準去找固定肌羣是不精確的,爲了刺激到不同的肌肉,你需要不斷的對動作進行多個角度的微調,而這種微調就難以建立在“動作標準”的基礎上了。

用肌肉和運動功能的對應關係進行調整,才能更準確的達到訓練的預設目標。

舉例子:

1、某人平板支撐保持時間不理想。

評估肩前屈、肩胛前展、脊柱前屈、髖屈、膝伸,哪個運動功能表達最弱,假設是肩胛前展最弱,需要專門加強肩胛前展並負重支撐的能力。

2、某人無法做出過頭舉。

評估肩外展、肩胛上旋、胸椎後伸,哪個運動功能表達最弱,假設是肩胛上旋不足,需要加強肩胛上旋肌羣的力量。

3、某人深蹲負重提高困難。

評估髖伸、膝伸、脊柱後伸,哪個運動功能最弱,假設是髖伸相對最弱,需要專門加強髖伸對應的臀部肌羣訓練。

以上例子中,想要最終解決問題,都要精確定位到出現問題的具體運動功能,纔能有效解決問題。

爲什麼大家還是在學動作

因爲知識庫的更新越來越快。

越來越精確的知識系統需要人們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和理解,因爲越是精確的知識就越不直觀(就像上邊舉的營養學的例子),學習起來就越麻煩。

這種難以入門的知識結構讓人們渴望迴歸傳統,回到以前那種知識環境中以獲得一些舒適感,也讓一些還沒入門的人轉而去學習那些舊的知識,因爲過去的那些事物對我們來說簡單一點,它更直觀,更容易理解。

但是直觀、容易理解並不代表那些舊的知識還能讓現在的我們受益。

雖然學習運動功能這套知識系統相比動作爲切入點的學習更麻煩,不直觀,但因爲思路更先進、更精確,對於訓練和理論的幫助更搞笑,所以想要獲得更科學的健身理論和更好的訓練效果,你仍然應該這麼做。

最後附上一個運動功能列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