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的諸多展品中,由甘肅省博物館選送的一件國寶級藏品漢代彩繪木雕博戲俑,因其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人物造型,生動再現古代博戲的情景,而自帶了"明星流量"。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古代第一桌遊:六博的前世今生。


(漢代彩繪木雕博戲俑,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六博的歷史

六博,又稱陸博,是我國現在已知最早流行於世,有完整規則和道具的,通過擲採、行棋而分勝負的桌棋類活動,又被稱爲“博戲之祖”。一套完整的六博棋,由棋局(即棋盤)、棋子、箸/煢(即骰子)組成。六博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夏商時期,至春秋戰國已相當流行。在《戰國策·齊策一》中就有這樣的文字記載:“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皷瑟,擊築彈琴,鬭雞走犬,六博蹹鞠者“。秦漢兩代,六博棋大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樂此不疲。漢代以後,六博逐漸式微,魏晉之後便銷聲匿跡了。


(漢代六博畫像石 圖片來源:網絡)

六博的規則

六博的玩法有大博和小博之分,西漢及西漢以前的博法爲大博,用骰六枚,稱爲“箸”;東漢後形制發生變化,博法改稱小博,小博用骰二枚,稱爲“煢”。六博創制年代久遠,具體的玩法早已失傳,只能從古籍的隻言片語中猜測一二。

晉人張湛在《列子》的注裏,引用了一段《古博經》,具體記載了小博的玩法,是至今能找到最詳盡的紀錄:兩人對局,博局有十二道,兩頭中間是“水”,12枚棋子,雙方各執白黑棋6枚,分別佈於局中12曲道上。雙方還各有一枚稱作“魚”的圓形棋子,放在“水”中。雙方互相擲煢行棋,行棋的步數根據擲的數字決定,棋子進到規定的位置即可豎起,名爲“驕棋”,這枚“驕棋”便可入“水”中,喫掉對方的“魚”,名爲“牽魚”。每牽魚一次,獲得博籌二枚,連牽兩次魚,獲得博籌三枚,誰先獲得六枚博籌,就算獲勝。行棋雙方相互對攻,互相逼迫,和後世中國象棋的遊戲規則頗爲類似。


(現代仿製六博復原圖  圖片來源:網絡)

近日聽聞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研究又有了新成果,在海昏簡牘中專家釋讀出了“六博”棋譜,屬迄今爲止首次發現。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六博的遊戲規則可以重見天日。

六博的興盛

漢代人民對六博的癡迷,從漢墓出土的大量六博文物中可見一斑。在信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喪葬觀念的漢朝,人們相信肉身消亡但靈魂永存,因此墓葬中會放入大量墓主人生前的愛用物,希望墓主人仍能在陰間繼續享樂。六博俑、六博博具、六博畫磚、博局紋銅鏡等在我國各處都有出土,真可謂是 “死了都要愛”啊。


(河南偃師辛村新莽墓M1六博圖壁畫局部, 圖片來源:網絡)


(北京市大葆臺西漢墓象牙質龍虎紋六博棋子,圖片來源:網絡)


(東漢博局紋銅鏡 圖片來源:網絡)

“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的這件漢代彩繪木雕博戲俑在甘肅省武威市磨嘴子48號漢墓出土,由松木雕刻的兩位跪坐的老者與一張棋局組成。老者頭盤髮髻,手臉塗白,墨線勾勒面部五官,交領袍衣灰色爲底,白色粗線勾勒,領口袖口和襟口施以重墨。兩位老者跪坐對局,一老者右臂置膝上,左臂向前伸,目光平視,彷彿在說"請吧",另一位老者左臂斜向下伸,左手拇指與食指執長方形棋子,欲落子於棋盤之上。兩者之間放置棋盤,棋盤以黑色作底,白線勾格。之所以稱得上是國寶級,因爲它是非常罕見的完整木雕帶俑局者,也是目前研究我國古代博戲唯一完整的實物資料。博戲俑出土時,位於墓主人墓棺正前方,應該是方便主人一醒來就可以娛樂享受吧!


(漢代彩繪木雕博戲俑,圖片來源:網絡)


(漢代彩繪木雕博戲俑出土現場, 圖片來源:網絡)

在國家博物館同期展出的“海岱朝宗—山東古代文物菁華展”中,也恰好有一件出自於西漢初年的六博博具:青銅骰子。這件文物在山東淄博大武漢墓的五號陪葬坑中被發現,據推測墓主人有可能是第二代西漢齊王劉襄。這是一對形制完全相同的青銅骰子,直徑約5.5釐米,骰子是中空的,內有小銅塊,拋擲滾動時會發出響聲。骰子共十八個面,其間鏤八個三叉形孔,球面錯銀。在十六個面上分別錯出“一”至“十六”,另外相對的兩面刻有“驕”和“妻畏”二字。驕指驕棋,意爲有利棋步。“妻畏”爲驕的反義詞,意爲不利棋步。投到了“驕”就可以再投一次,如果投到了“妻畏”,就一步也不能走了,行棋權轉移。骰子,在漢代按用途分爲用在六博棋的博骰與用在行酒令的酒骰兩類。結合骰子上刻的字,這是用在六博棋中的博骰無疑了。


(臨淄西漢齊王墓陪葬坑青銅博骰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臨淄西漢齊王墓陪葬坑青銅博骰展開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要說最完整的出土博具,就不得不提1973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的西漢黑漆朱繪六博具。不同於之前零散出土的博具,此博具是局、籌碼、棋、骰和博具盒俱全:含方形博局盤、木骰子各1件,象牙大棋子12枚、小棋子18枚,博箸42根等,是迄今所見配套最齊全的博具,實屬難得。


(西漢黑漆朱繪六博具,圖片來源:網絡)

六博的衰落與演變

從流傳下來的六博畫像中,不難看出當時人們一邊飲酒一邊下棋的場面:對局兩人的邊上,大多擺着酒具。用六博招待客人,喝酒本是助興。但在酒精的作用下,行棋激烈處互不相讓,擼起袖子,揮舞胳膊就幹仗一場。


(漢代仙人六博畫像石拓片 圖片來源:網絡)

因爲六博而引發的意氣之爭,流血傷人的治安事件不在少數,《漢書·吳王濞傳》記載:“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 漢景帝劉啓爲太子時喜好六博,一次吳王劉濞的兒子吳太子來長安朝見,並陪同太子劉啓一邊飲酒一邊下六博,結果兩名年輕人因爭棋道而發生口角,繼而動手打了起來。劉啓竟提起棋盤砸向了對方,造成了一場命案。事後劉啓領了一頓責罰,而吳王劉濞遭受喪子之痛,憤恨難平,從此稱病不朝。到漢景帝登基的第三年,劉濞就以“清君側”爲名舉兵叛亂了,這其中夾帶了多少劉濞的私人恩怨也未可知。六博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人們惹是生非,製造混亂的誘因。

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弈旨》中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六博的缺點:“夫博懸於投,不專在行,優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倖。踦拿相凌,氣勢力爭,雖有雌雄,未足以爲平也。”說明六博勝負的關鍵,很大程度上靠擲箸這一憑運氣的環節,而不靠智力贏棋。當人們的注意力及勝負判斷主要集中在擲箸(即擲採)這一步驟上,六博就從最初帶有比賽性質的娛樂活動,發展成了賭博手段。人們企圖憑藉僥倖心理謀取財富,不勞而獲。現代漢語中的“賭博”、“博彩”的“博”就取自六博“賭博”之意。《後漢書·列女傳》就記載了以博戲爲業的博徒許升“不理操行”,岳父下令女兒改嫁的故事。可嘆沉迷六博不僅會讓人傾家蕩產,連自家媳婦也留不住啊!

東漢末年,圍棋日漸流行,而相對玩法簡單而又具備賭博性質的六博棋慢慢衰落,並最終退出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六博棋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徹底消亡,通過後人的不斷改造,它最終成爲了世界上一切有兵種盤局棋戲的鼻祖,諸如後世的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將棋等等都是由六博棋逐漸演變改革而成的。

作者:佑佑探展   喜愛逛博物館的文化愛好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