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匠人是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的館長:王文旺。

在北京通州區臺湖鎮東下營村邊上,挨着六環路有一個掛着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牌子的院子。推開大門,滿眼都是明、清時期的傳統木作老物件兒,大到木製車船、門樓,小到鍋碗瓢盆……涉及民間生活實用器物的方方面面。

館長王文旺一身粗布棉衣棉褲,棉襖外罩着件棉背心。自博物館籌建到現在已15年了,王文旺幾乎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這裏是他的“家”,一年四季,他基本就“長”在這裏。

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是國家認證的民營博物館。比起其他的博物館,文旺閣木作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個人籌建的木作民俗主題博物館,展品全部是王文旺的多年個人收藏。

▲王文旺介紹木工工具展覽。初識木匠:做木匠要有大智慧

王文旺1970年出生在衡水武邑縣。作爲我國明清雕刻家具發源地之一,武邑是營造行業著名的木作之鄉。

年輕的時候,父親認爲他有做木匠的天賦,引導他進入了木匠這個行當。18歲的他在朋友的介紹下,便開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涯。

到北京後他進了位於北京東華門附近的一家工藝品修理廠,主要做古舊傢俱的修復。起初覺得很簡單,但實際操作中卻遇到了很多的問題,經常手足無措,辛虧有師傅指點。

在北京工作的那些經歷,令他對中國傳統木匠的智慧肅然起敬,“我這人不服輸,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幹好。”隨着手藝的不斷精進,他真正喜歡上了修復,感覺自己找到了值得爲之奮鬥的人生目標。

▲整理木工工具。珍惜:把老輩兒的木作留下

後來,王文旺組建了自己的古舊傢俱修復團隊,隨着業務越做越精,漸漸有了名氣,不少人慕名前來找他修復古董傢俱。他也開始涉足古舊傢俱買賣和收藏,“做古董傢俱越久,越發現好多人根本不知道民間老傢俱的價值,前人留下的好東西消失得太快。這些經歷讓他覺得“老器物再不收購,再不修復,很快就消失了,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個博物館,保留下民間快要絕跡的老物件,並做好其背後的文化傳承。

自2005年開始,他開始專注於收藏和研究,挖掘每件傢俱背後的故事,並開始把賺到的錢逐步投入到博物館的建設中來。2017年7月,王文旺獲得了北京市民政局的一紙批文,他的民間木作主題博物館終於有了正式身份。

▲王文旺複製的木牛流馬。文旺閣:民間木藝的“百科全書”

文旺閣博物館裏的陳列展以明、清、民國的日常生活爲主線,重點展現過去普通人家的衣食住行,各行各業的工具行頭。

藏品大多來自於北方地區,基本上是他在山西、河北等一些地方的村裏收購的,“我不收來歷不明的文物,不收皇家貴族的器物,只收老輩人留下的、民間實用的、跟老百姓衣食住行相關的東西。”王文旺說,這些老物件的價值不能用錢來衡量,發掘背後的文化價值更有意義。

1萬多平方米的展廳,數萬件老物件兒,收藏品類之全,當得起“百科全書”之稱。木作工具、木作漆藝流程、木作交通工具、木作建築、木作農具等幾大類,均圍繞木作藝術與傳統民間生活而展開。王文旺經過研究後分門別類又把這些木作物件兒細分成了近百個系列主題展:木作文化精品展、傳統民間廣告招牌幌子展、傳統百工百業展、傳統傢俱展、傳統出行工具展、度量衡展、不同地域古傢俱展……處處可見精心的整理和編排。

王文旺很清楚自己,“活着就要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去讀了成人大學,拿到了大學文憑。爲了布展,他又一頭扎進了歷史、文學、文物等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裏。王文旺自詡成了“木家”:木器哲學家,不但精通古典傢俱修復技藝,而且還對木器背後的傳統文化研究頗有心得。傳承文化:展示“器”還要展示“識”

現在的木作博物館已經成爲北京市“中小學校外實踐活動”社會大課堂的項目基地,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把這裏當成“第二課堂”,前來參觀學習。

王文旺覺得很自豪,他將手工藝培訓與文化內涵的延伸結合起來,通過動手操作讓孩子們喜歡上傳統手工製作,再去學習。有的孩子來了兩三次就找到他要求給他當學徒,“我就是教你認識歷史,懂得我們傳統的禮儀、禮節,培養大家懂得木匠智慧和價值,可不真教你做木工。”

王文旺認爲一家博物館不但要展示“器”,同時還要展示“識”,要重現工匠精神,“這傳統360行,哪個離開了木作能行?這個行當一直被低估了,人們沒有理解木匠到底是怎麼回事,要有敬仰心纔行。”

他說,古時候“匠”是通才,木匠更是三百六十行裏的第一大匠,他理解的“工匠精神”必須勤勞、誠信、有口碑,更要持之以恆,還要精益求精,少一樣都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