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蓬

【作者簡介】李蓬,財政學學士,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業餘小說故事寫手、影視編劇。20多年來,創作的文學作品數百萬字,在全國近60多家以上的報刊雜誌發表過文章。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大家都知道,唐僧奉唐太宗之命前往西天,在如來佛祖那裏取得三藏真經。不過那是小說家之言,歷史上真實的唐僧並沒有在如來佛祖那裏取得真經,因爲如來佛祖實際就是佛教的創世人喬達多·悉達摩——公元前6世紀的人物,距離唐僧時代足足相差了1200多年,人家不可能活到這麼大年齡,甚至還將真經傳給他。只能說三藏真經與他創立佛教有關罷了。

那麼是誰傳授給了唐僧三藏真經呢?

(一組大話西遊圖片)

他就是印度歷史上爲數不多的幾個超級老大之一的戒日王。而且古代的印度也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一大塊地盤,它實際上是一個地理名詞,即整個南亞次大陸,而不具有政治概念。

在古代,印度長期小國林立,即使有短暫的統一,這種統一也還有權力無法到達的地方,比如南方的德干高原就很難納入統一的版圖,這種情形一直維持到英國人在那裏設立東印度公司之前。

所以在《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在天竺到了什麼什麼郡,按照秦朝的郡縣制推測,郡級單位應該是省級單位,但是準確地說,他們應該是到了某某國某某國,畢竟一城一邦,那些邦不可能再設郡。

公元前6世紀是思想家輩出的時代,歐洲有蘇格拉底,中國有老子、孔子,而印度也有這位開設佛教事業的超級老大喬達多·悉達摩。遺憾的是,當時的統治者對佛教並不感興趣,就像老子、孔子的學說在最初得不到重視一樣。直到西漢建立後,統治者“外尊儒術,內用黃老”,將老子與孔子的學說進行了綜合處理,用於統治老百姓——這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

無獨有偶,在公元前三世紀的印度也出現了一個阿育王,他早年喜歡殺戮,還統一了南亞次大陸及阿富汗部分地區(當然還是有小部分沒有納入版圖)。他晚年大徹大悟,遂放下了屠刀,篤信佛教,被稱爲“無憂王”。

佛教於是在印度迅速發展起來,他便也成爲“護法名王”。只是在他死的時候,中國尚處在戰國時代,秦始皇正在發動統一六國的戰爭,阿育王難以將佛教普及到正在打仗的中國來。直到阿育王死後許久,佛教才輾轉傳到了中國,那時的西漢已經開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程,畢竟老子的學說僅在西漢建立之初那陣還行得通,運行百十年後就大可以棄之不用,反正休養生息的目的達到了,統治階級纔不管你這麼多呢!阿育王死後,印度很快分裂,依然是小國林立。

只要不統一,就必然有利益紛爭,其結果自然是弱肉強食。

到了公元4世紀,中國進入東晉南北朝時代,而印度歷史上也出現了一個笈多王朝。這笈多王朝二世繼承了父親的遠征偉業,他堅持與南北鄰國修好,將主戰場鎖定在西部,由此開創了印度歷史上的黃金時期。這且不說,關鍵是他的王號足夠雷人,叫着“超日王”,聽着就足以引人遐想。

正所謂物極必反,黃金時期也不過是曇花一現,超日王之後的印度很快就走向了沒落。但是超日王的貢獻還是大大的,當時東晉的僧人法顯就曾先行演習過一次“晉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這可比唐僧還要早三百年左右。或許是法顯具有先見之名,擔心後世將他的故事歪曲,於是寫了一部《歷遊天竺記傳》,這本書向後世表明,他沒有得到孫悟空的保護,也照樣來到了西天。

而且今天的印度也對超日王挺感興趣,於是修建了超日王紀念館,還將從原蘇聯那裏購買的“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 號航母改名爲“超日王航空母艦”。

只是超日王以後的統治者或許覺得這個雷人的王號行不通,便有人索性將王號改爲“戒日王”,這位國王就是公元7世紀的塔內薩爾王國普溼婆提王族的第六代國王。他繼承王位的時間是在公元606年,那時的中國還是隋朝的統治。

那一年,戒日王剛滿17歲,正好是現在中國人讀高中的年齡。只是印度極熱,這位老兄想必發育得過快,因此居然幹出了一番偉大的事業。而他的哥哥羅賈伐彈那爲鄰國所殺則是他幹偉大事業的契機,否則他只能永遠當一個“御弟”,而無法君臨天下。

鄰國殺了他的哥哥,才使他有了當國王的機會,按理說他應該感激鄰國纔是,可是他纔不理這一套。他堅持以首都曲女城爲基地,勵精圖治,誓要報仇。經過六年的準備,他開始徵殺四方,使得印度北方得到了繁榮穩定。

但是值得說明的是,戒日王雖然用武力征服了四方,但並沒有將其他邦國納入統一版圖,而是建立了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聯盟,有點類似於春秋爭霸、戰國稱雄,戒日王不過是一位盟主而已。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唐僧西天取經到達的天竺國各郡並不是真正的郡,而是各邦國——當然這也是讓戒日王最值得幸運的事。公元631年,唐僧風塵赴赴地來到印度諸邦,由此開啓了中印文化最美好的時代。

在《西遊記》中,唐僧前往西天只是爲了取經,但事實上,唐僧也還擔任着傳經任務。他將帶去的《道德經》等國學經典譯成梵文送給他們,讓印度諸邦知道,大唐也還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而且他至少懂得一門外語,這自然讓印度諸邦國王不敢小瞧。

更有喜劇性的是,唐僧取經是一邊學習一邊交流,居然能夠向印度人宣講大乘佛教,這好比一個外國人跑來中國,要給中國學生上中文課,那絕對挺牛吧?唐僧就是這樣一個牛人,也就自然引起了戒日王的注意。

過了11年,戒日王爲唐僧舉行了佛教無遮大會,地點就在首都曲女城。

所謂無遮大會,就是將僧侶們聚集在一起,進行長達75天的自由辯論。當時20多個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信徒、婆羅門教高級信徒都跑來參加大會。

那次唐僧也着實火了一把,與會者沒有一人可以駁倒他,他於是喜獲一個“大乘天”的尊號,這至少相當於電影拿了奧斯卡,很是難得。

會後戒日王還請唐僧騎着大象四處說法,掀起了“大唐熱”的高潮。而更多的回報則是中印文化得到了交流,由於有了唐僧取經,戒日王也就明白當年北方的秦王帶兵打敗了隋帝國,還當了皇帝。他於是派遣使臣出使大唐,向唐太宗表示友好。唐太宗自然也要派使團訪印,大唐風範得到了彰顯。

又過一年,唐僧參加第六次佛教無遮大會,盡興之後纔拿着大量佛教經典返回長安,開始撰寫他的《大唐西域記》。

原來唐僧也曾寫過書啊!可是不知怎麼,吳承恩硬是不提這回事,還編了一部《西遊記》來解說它。而且《西遊記》中的唐僧遇事總是哭哭啼啼,前怕虎後怕狼,若真是這樣的人,戒日王才懶得理他呢!

提了這麼多的話,至少說明佛教經書的確不是白得的,《西遊記》中有阿儺、伽葉要求師徒四人給付貢事,否則就傳無字經書,唐僧師徒無奈,只得將化緣的飯碗拿去送給人家。而真實的唐僧也付出了不少代價,比如送去大唐的國學經典,還義務當幾年老師,這才獲得真經。

這位戒日王與超日王還有着不同的地方,超日王並不信奉佛教,雖然有“晉僧西天取經”,但也不過是民間行爲。而戒日王將“唐僧取經”的民間行爲轉化爲國家行爲,更難能可貴的是,戒日王本人是婆羅門教徒,但他又容許別的教派自由發展,甚至願意爲唐僧舉行一些宣講佛法的機會。

再者戒日王還文武雙全,不僅會帶兵打仗,而且擅長吟詩作賦。甚至寫出了“雲乘太子爲救世人而甘願肉身伺奉大鵬鳥”的魔幻故事,並將佛尊作爲首要的神。也不知吳承恩在撰寫《西遊記》時是否就此得到靈感,反正他認爲大鵬鳥是如來的舅舅,還許諾將佛事供奉先行讓大鵬鳥享用。

至於後來,公元647年,戒日王在恆河溺水而亡。恆河是佛教的發祥地,被稱之爲佛教“聖河”,戒日王死在那裏也算是死得其所。兩年以後,唐太宗駕崩,這大概是前往西天會晤戒日王去了吧?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