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誘我上天,登到半途,又把梯子給我抽了;他來誘我去結識美人,可他時常使我失戀。所以我一刻也不敢閉眼,我翻來覆去,又感覺着無限的孤獨之苦。

                                                                                                                          ——郭沫若《女神.湘累

01失戀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墜入愛河的你,能感受所有愛情的美好,愉悅與幸福;而失戀後,你的反應可能是:

迷戀與否認  你對他還有深深的眷戀與不捨,甚至幻想着複合的機會,難以接受你們已經分手的事實。當你被分手時可能更爲嚴重。

悲傷與痛苦  你們的關係越親密,相處的時間越長,這份悲痛會越深刻。

憤怒與報復心  爲什麼是我,爲什麼要分手,當你受到了感情欺騙時這份情緒會更高漲。

自卑 愛情的挫敗會讓你產生自我懷疑,如果對方往往以“你是一個……性格的人,還需要改善,還需要成長,並不適合我”來結束這段關係,你越會自我懷疑,特別是當時間久了,你對他的憤怒有所緩解的時候。

失戀後的痛苦和難熬都是正常的

      美好的愛情,就像生活中可口的美食,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美食好愛者。當愛情來臨的時候,你便開始享用美食,習慣了它的口味,以及給你帶來的營養補給與精神愉悅。可是突然有一天,這可口的美食沒有了,你當然會——不習慣。

      多巴胺是一種與愛情難捨難分的物質,它分泌於大腦中的紋狀體和伏隔核部分。戀愛中,這種物質會不斷分泌,讓我們感到愉悅,與戀人的親密互動,如交流信息,相互擁抱,都會引發體內多巴胺的分泌。就像巴普洛夫的狗,聽到鈴聲後會分泌唾液一樣,多巴胺的分泌與戀人的親密互動建立起了條件反射的鏈接。而失戀後,這種物質無法繼續分泌,大腦的反應顯然跟不上這一變化。就像中斷美食後,你還念念不忘它的美味,我們的大腦已經適應了這種多巴胺帶來了欣快感,一旦中斷,就會帶來不愉悅的戒斷症狀。

      失戀的人,需要忍受的就是這份"斷藥"後的煎熬。

      而至於持續多久,有相關研究表明,這種由分手引發的戒斷反應大概需要18個月才能消失。而現實中,以我的諮詢經驗來看,確實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長,有的人只需要幾個月,有的人則好幾年都沒有走出來。這和個人的經歷,性格特徵,有無情感支持,是否有其他應激事件,包括是否願意主動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息息相關。

02 失戀後我可以怎麼做

倘若真的如你所說,分手後,連呼吸都感到疼痛。那麼,你需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走出這段困難時期呢?

 允許自己悲傷

       如此親密的一段關係,突然失去,你的大腦需要時間去適應這段沒有多巴胺分泌的日子,你的悲傷反應是正常的。千萬不要騙自己說,我很好。如果你確實不想要他人知道,請一定留出時間與空間,讓自己經歷悲傷,不要試圖控制和壓抑這種悲傷的情緒。

不要過多糾纏

      如果分手已成既定事實,請試着接受,不要盲目否認或對複合抱有太大的期望(至少不是現在),如果對方告訴你,他需要空間,請你不要擅自打擾和糾纏,適當的隔離,給彼此一個冷靜思考的機會。過多的糾纏,不斷的回憶,都會成爲戒斷反應消退過程中的阻礙。請暫時脫離那個讓你痛苦的人以及過去的痕跡和情景。

和朋友家人在一起

      失戀後,你需要朋友與家人的情感支持。如果願意,你可以向他們傾訴,讓他們陪伴你度過這段難熬的時期。

理智分析問題出在哪裏

      痛苦一陣子後,你應該靜下來理智分析一下,感情破裂的問題出在哪裏。並不是要去評判是非對錯,而是分析,這段戀情給你帶來的啓示,你需要改進什麼,怎樣的戀情更適合你。如何不讓下一段戀情“同病相憐”。

不要着急投入下一段戀情

     如果你還沒有真正走出分手的困境,請你打消用新戀情來撫平傷痛的念頭。這樣的決定,於誰都不公平。最後的結果,可能兩敗俱傷。而你,又增加了一些額外的煩惱。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看書,冥想,旅遊,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爲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

不要用酒精麻痹自己

      以酒澆愁可能讓你陷入惡性循環;當你醉酒或情緒激動時,可能做出讓你後悔莫及的行爲。例如,你的憤怒,在酒精的催化下就有可能變成暴力行爲。

不要覺得都是你的錯

      愛情的世界裏並沒有是非對錯,而是兩個人走到一起,適不適合。不要覺得分手都是你的錯。不要因爲失戀而自我懷疑,多對這段逝去的戀情自我反省,不僅要找到自己的弱點,還要找到自己的優勢與資源。

約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如果你還是無法走出失戀的痛苦,請你一定要主動預約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如果你分手後,兩個月以上情緒持續低落,強烈不可控的報復心理,甚至出現麻木,幻覺,自殺的想法,請及時預約,進行心理評估。

                                                                          圖片來源:網絡

文:張玲

心理學碩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高校心理諮詢師

更多內容訪問個人公衆號:萱草心理(XCxinl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