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发生的不仅是军事上的一个伟大变化,而且是政治上的一个伟大变化。这一变化,使中国人民革命达到一个历史转折点。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精辟的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必然走向全国的胜利。”

挺进大别山时的刘伯承、邓小平

新县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第一个立足地。

新县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又是刘名榜率领大别山红色游击队坚持武装斗争使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区域,所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刘邓首长把经扶县作为第一个立足点。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28日,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二团、五十三团攻克经扶县城新集。1947年9月2日,邓小平政委对穰明德说:“我们要把经扶县作为第一个立足点,希望你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坚持下去。”并任命他为经扶县委书记兼县长,宣布成立经扶县爱国民主政府。这是刘邓首长在大别山区亲手建立的第一个爱国民主政权。当时的武汉《大刚报》称:“刘伯承派他的亲信出任经扶县长。”1947年12月30日,经扶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陈店王湾召开。曾有人提议以刘伯承司令员之名为县名,也有人提议以革命烈士(沈)泽民或(肖)先发等人名为县名。穰明德即把会议情况向刘邓首长汇报。刘伯承却说:“还是不以人名命县名为好,就叫新县吧!一是人民获得了解放,开始了新的生活;二是以新集镇为县治所。”与会代表500余人,一致通过改经扶县为新县。

新县是刘邓大军的后方基地。

9月5日,刘邓首长派野战军直属部队警卫团团长孟永福、政委刘杰三(他们均为县委委员)带领4个连到经扶县去开展工作,为野战军建设后方。1947年9月,刘邓首长在光山县南向店亲切接见了刘名榜等99名游击队员,并交待他们保存一批重要物资。1947年9月30日,刘邓首长亲自部署奔袭新集城。中原独立旅和一纵五十九团在张才千、李人林的率领下从白雀园出发,于10月1日拂晓到达城郊。时任中原独立旅副旅长兼第四团团长的王定烈率部驻扎在英雄山上,并指挥山炮排轰毁城东南敌碉楼,一团乘势攻占全城,击毙伪县长李建刚,俘民团团长黄古儒。这次奇袭新集为建设稳固的后方消除了一大障碍。野战军文工团、卫生部及医院均设在经扶县。卫生部长鲁之俊、政委马宗璜均为县委委员。文工团到经扶县近80人,归建时不足40人。文工团长钱海鸿(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入党介绍人)为了掩护工作队干部转移,在经扶县田铺夏家湾壮烈牺牲。

新县是刘邓大军司令部重要驻扎地。

刘邓首长率刘邓大军司令部“六进六出”新县,先后驻扎在八里畈、泗店、箭厂河、苏家河等地,发布了一系列作战命令。1947年8月29日,刘邓首长在经扶县八里畈宋畈发布命令:一、二纵在大别山北面地区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三、六纵向山南出击,实施战略展开。1947年9月2日,野司机关在新县八里畈小姜湾村宿营,刘邓首长在村前草坪上召开整肃纪律的干部会议。刘司令员说:“部队纪律如不迅速纠正,我们肯定站不住脚。”邓政委说:“部队纪律坏,这是我军政治危机的开始。政治危机必然带来军事危机。”会后,即命令政治部工作人员下部队传达会议精神。1947年12月中旬至1948年2月下旬,邓小平、李先念率领的大别山前方指挥所驻扎在以经扶县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担负在大别山内线指挥作战的任务。新县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刘邓大军首脑机关的指挥中心。

刘邓大军司令部旧址——八里畈镇宋氏宗祠

新县是邓小平系统总结“大别山经验”所在地。

1948年1月30日,邓小平在新县对以新县为代表的新区土改进行了认真总结,给毛泽东写了一份《关于大别山的阶级情况与几个政策的问题》的综合报告,分析了大别山区的特点和阶级状况,第一次正式提出划分两种区域(巩固区和游击区)并实行不同的政策和策略观点。2月8日,邓小平在新县再次给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复毛主席征询新区斗争策略与群众组织形式问题》。报告中,邓小平根据大别山解放区在土改运动中所犯急性病错误的教训,提出“在新区树立两个观念非常必要”。2月17日,毛泽东向全党批转了这个报告,指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来自:新县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红色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