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刘邓大军长途跋涉上千里挺进大别山。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次进军。当时在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我国高层领导做出战略反攻的英明决策。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魄力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但并非是所有的军队全部南下,而是主力南下。共有一、二、三和六和4个纵队,这4个纵队也是刘邓大军的主力,最核心的力量。据统计,在刘邓大军南下之前,第一纵队拥有33000人,第二纵队有31000人,第三纵队有30000人,第六纵队有26000人,加上野战军的数万人,总规模约有13万人。

13万人的大军在大别山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并在此处建立根据地。到1948年春,因为战略需要,刘邓大军需要离开大别山根据地了。那么当时13万人挺进大别山,走出这里时,剩下多少人呢?从数字上我们就不难看出,当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可以说元气大伤。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战斗减员,一路上基本都在不停地和国民党追兵打仗,而且场场都是硬仗。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之后,国民党军队慌了,几乎每天都派大军前来清剿。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深山之中,后方补给非常困难。什么叫跃进?那是不要后方也没有后方的前进。打仗基本上都需要后方,不仅能补充兵员,还能补充给养。可是刘邓大军就是没有后方,当他们进入到大别山之后发现早已今非昔比。当年这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群众基础非常好。可是自从红四方面军走后,国民党军队进入大别山,在这里展开疯狂杀戮,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青壮年都被抓走了。失去人人民群众基础的支撑,这里吃的穿的供给都非常困难。

部队驻扎在这里一切都要从头再来,这也是部队减员的重要原因。等到刘邓大军离开大别山时,第一纵队只剩下16000人,第二纵队剩下13000人,第三纵队剩下12000人,野战部队也只剩下4500人。来的时候是13万人,但现在只剩下45000人,折损了一半以上。虽然伤亡惨重,但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时全国一盘棋,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吸引了大股国民党军队,给其他战场上减轻了不少压力。尤其是有力配合了华东战场大批歼敌,这是我国战略上的一次伟大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