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無常勢,字無定形"看王羲之行草書之變化

作者:劉洪幀

俗言道:“兵無常勢,水無定形”。既然書法就像行雲流水,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兵無常勢,字無定形”。

書法作爲線條的一種藝術形式,其筆法、線條及字形的變化是很重要的,書聖王羲之,在其“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中有21個“之”字,字字不同令人歎爲觀止。同一個字,不同的人寫,或者同一個人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瞬間表達,都會寫的不一樣,這個很好理解,是一個技術問題,但是,我要說,變化的原因更爲重要,特別是對我們研究書法的人來說。下面,通過王羲之《喪亂帖》,來看一看,不同的字,不同寫法及其緣由。

一,兩個“之”。

第一個“之”字,在“羲”後,筆畫較細,字形較窄長,委婉曲折,爲草書寫法,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首筆墨較重,“羲”字爲行書寫法,字形較長,橫畫較多,用墨較重,連在一起形成較重的墨塊,屬於“靜”和“實”,需要有一個,相對應的“動”和“虛”來變勢,又因爲後字爲“頓”,較寬,所以只能使之窄長。

第二個“之”字,在“亂”之後,字形較小,行楷筆法,筆畫較粗,以“收”勢。其因爲:前面“喪亂”二字較爲鬆放,而且是左右結構,輕寬且長,以行草之勢,將“之”寫成行楷,以靜破動,這樣恰到好處。

二,兩個“毒”字

第一個“毒“字,是在“離荼毒追”字組中的第三個,本字組由重到輕之勢,所以本字只起到承接作用。

第二個“毒”字,在前一個字組“奔馳哀”之後,在本字組“毒益深奈何”中居首位,因此是虛後之實,下筆較重,在情理之中。

三,兩個“痛”字

第一個“痛”字在字組“痛貫心”之首,墨應較重,但下筆卻較輕,而把墨塊放在收筆處,與“貫”字形成虛實相生之勢,可看出,下筆之前書聖是精心佈置的。

第二個“痛”字,是“肝痛當奈何”字組中的第二字,和第一個“痛”相反,起筆不但以行楷筆意而且墨色較重,收筆以行草筆意上黑色較輕,集動靜相生濃淡相宜於一字,並且與“當”字形成虛實跌宕之勢,可謂妙哉!

詩聖的信口胡謅能成佳詩?畫聖信筆塗鴉能成冠絕珍品?歌聖的名曲不經設計?針對經常有人說“書聖無意爲之,是你想多了”的無知言論,我只能嘆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文章編輯單位:天哲教育,簽約衝刺中書協國展達不到目標全額退費的機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